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喙毛茛泽泻(RanalismarostratumStapf)花药壁的发育属单子叶型,绒毡层为周原质团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呈左右对称式排列,个别为交工型.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双珠被,薄珠心,倒生胚珠.大孢子母细胞由孢原细胞直接发育而来,成熟胚囊为8核组成的7细胞胚囊,两个极核在受精前不融合成次生核  相似文献   

2.
杉木 Cunningamia lanceolata( Lamb.)Hook.是我国特有的裸子植物之一 .在西湖山区其胚珠在 3 月底4 月初受粉 ,5 月底花粉管进入珠心 ,受精前精原细胞分裂为两个同型精子. 6 月中旬受精,复合颈卵器顶生.受精卵进行三次分裂形成8个核的原胚,分上下两层,其比例为5 :3 或 6:2 . 具简单多胚与烈生多胚,后期只有一个胚能发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淀粉的消长与胚胎的发育阶段和组织活动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鲵精子的形状,受精过程中卵壳膜的变化,及精子入卵的过程.人工催产的精子头部具有棒状和辣椒状两种形状.卵壳膜随着受精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皱褶、沟与嵴,受精完毕,皱褶消失.大鲵属于多精入卵,精、卵相遇60s,精子接触卵膜,授精75s精子头部一半进入卵内.授精90s精子头部和颈部完全进入卵内,但精子尾部留在卵膜外面;授精2min,受精完毕.  相似文献   

4.
对长喙毛茛泽泻(Ranalismarostratum)胚及胚乳的发育进行了研究.合子横向分裂成基细胞和顶细胞,基细胞不再分裂,顶细胞分裂形成胚体及合点端胚柄细胞.胚发育属石竹型.成熟胚为“U”形.胚乳发育属沼生目型,初生胚乳核在近合点端横向分裂,形成两个不等室,即合点室和珠孔室.合点室细胞不再分裂,珠孔室细胞经游离核分裂后,从珠孔端及合点端同时开始细胞化.细胞化与成膜体、细胞板有关,而不是通过“自由生长壁”.随着胚的发育,胚乳逐渐解体,成熟种子中无胚乳.在原胚发育时期,胚柄基细胞及合点室胚乳细胞体积增大,核染色深,有时分裂成2~3核,细胞质浓厚.它们在四形胚时期开始退化,与胚乳细胞化相对应,推测它们与胚早期发育所需营养的供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近江牡蛎受精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醋酸──地衣红染色的方法对近江牡蛎人工授精的卵子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细胞学观察.精子入卵前,卵子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胚泡期),精子入卵后,胚泡消失,然后进行两次减数分裂,在海水温度为28.8℃的情况下,授精后33min和45min,绝大部分受精卵已排出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雄原核可在第一极体排出后及第二极体排出前任何时期内形成,雌雄原核以联合的方式将两组染色体合并,授精后1h,大部分卵子完成第一次卵裂.在25℃和26℃授精的情况下,观察到了较多的多精入卵的现象.卵子发育的非同步性现象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6.
濒危植物夏蜡梅花部综合特征与繁育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定点观察夏蜡梅(Sinocalycathus chinensis)的开花进程和花朵的功能形态特征,运用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人工授粉和套袋试验等方法测定夏蜡梅的繁育系统.结果显示:夏蜡梅花各部形态和数量存在普遍的变异.单花花期为7~9d.开花进程中,雄蕊向心聚合,最后包围雌蕊,柱头与花药基本等高.夏蜡梅花雌雄异熟,雌蕊先熟,雌雄蕊无明显异位.单花花期依其形态和雌雄性功能表达可分为6个时期:蕾期、开花前期、雌性期、两性期、雄性期和谢花期.夏蜡梅杂交指数为3,花粉-胚珠比为29571±5839.授粉实验结果显示其不存在无融合生殖,为自交亲和,虫媒在传粉过程中起了较大的作用,表明夏蜡梅的繁育系统以异交为主,但自交亲和,为混合交配系统.  相似文献   

7.
对核移植中,猪卵母细胞的卵龄对核移植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外成熟培养 48 h 的猪卵母细胞最适合作为核受体,其激活率达 78.3% ,并无裂解;去核率高达90% ;在作为核受体进行核移植时,融合率为75% ;重构胚胎的卵裂率为64.6% 卵龄进一步增大,激活率略有增加,但去核率、融合率和卵裂率均下降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水稻红莲型粤泰不育系和保持系黄化苗、单核、二核、三核期花药约3000条mRNA,共观察到24条差异带,差异率为0.8%.说明绝大多数mRNA均是组成型表达.24条差异带中约50%的带银染着色深,其余的染色很浅.黄化苗期末能观察到差异带,单核期差异带为4条,二核期7条,三核期11条,另有2条差异带在保持系三核期出现而单核和二核期不存在.  相似文献   

9.
大珠母贝精子发生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Jameson)的精子发生,揭示了从精原细胞逐渐发育成精子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精原细胞附着在基膜上,切面为扁平多边形;细胞核内开始形成板层小体.在初级精母细胞质中出现了前顶体粒(直径约0,2μm)和中心粒;核内板层小体的大小和数量在次级精母细胞时达到高峰.在精子细胞时期,一些核内板层小体进入细胞质中与前顶体粒融合形成顶体,一些保留在精核中,另一些则随残余细胞质被丢弃.精子结构为典型的原生型,由头部(长约2.0μm)、中段(长约0.8μm,宽约1.4μm)和尾部(长65~70μm,直径0.2μm)构成.顶体位于精子头部前端,呈中空的圆锥体.精核呈桶状;中段包括2个中心粒和4个紧密排列的线粒体;尾部鞭毛断面为典型的9+2结构.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在产卵前后的输卵管结构进行了观察.输卵管由管壁上皮和基膜组成.管壁上皮为一单层柱状上皮细胞,附着在基膜上.电镜下上皮细胞有明暗之分,细胞面向管腔伸出长而密集的微绒毛.细胞核呈椭圆形,核仁一个或者若干,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产卵前细胞结构完整,核仁明显,管腔内有大量分泌物;产卵后,游离面细胞膜破碎,微绒毛断裂,细胞内含物排向管腔,管腔内残留少量分泌物.  相似文献   

11.
柳兰花蜜腺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兰花蜜腺杯状,贴生于凹形的花托内壁上,属花托蜜腺,它由分泌表皮,产蜜组织及亚腺组织构成,分泌表皮由一层细胞组成,具变态气孔,角质层薄。产蜜组织由15 ̄20层细胞组成,无维管束,但在其外侧的亚腺组织中有维管束,柳兰花蜜腺发育早期无特定的原始细胞,是由花托内周表面细胞特化而成的,在蜜腺发育过程中,蜜腺细胞内的液泡,淀粉粒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其变化与蜜汁的形成,分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把H-F近似计算球形对称核微观光学势的方法推广用来计算较重的非对称核,~(120)Sn.计算结果表明,这套方法在较重的非对称核中仍然适用,但是非对称核中的质子光学势及中子光学势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采用RT-PCR和RACE(cDNA末端快速扩增)方法克隆黄颡鱼MyoD(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antigen,成肌分化抗原)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在雌雄个体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黄颡鱼MyoD基因编码区由810个碱基组成,编码269个氨基酸,其中第1~89个氨基酸为Basic区,第90~141个氨基酸为bHLH结构;黄颡鱼的MyoD基因与斑点叉尾鮰的同源性最高为93%.在雌雄成体组织中的表达分析显示,雄性个体中肌肉和胃组织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雌性个体(p<0.01),雌性个体的肾脏和鳃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雄性(p<0.05).通过MyoD基因在雌雄个体中表现出的组织表达差异,认为这可能是造成黄颡鱼雌雄生长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桃的花内蜜腺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桃的花内蜜腺位于凹形花托内侧,由分泌表皮和产蜜组织组成,属于花托蜜腺。分泌表皮具有特殊纹理的角质层,气孔器下陷并失去关闭功能,部分气孔内具有突出的分泌毛.产蜜组织在发育过程中,液泡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而且淀粉粒的动态较明显,线粒体为淀粉粒的降解提供了能量.最后形成的蜜汁从分泌毛顶端泌出.  相似文献   

15.
光敏细胞质不育小麦花药发育过程中ABA免疫电镜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胶体金免疫电镜定位方法研究了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光敏细胞质不育小麦发育过程中ABA的分布,短日照条件下,花粉母细胞细胞质基质及小液泡内有金颗粒分布;单核至二核花粉时期花粉内金颗粒逐渐增多,二核至成熟花粉时期花粉内金颗粒逐渐减少,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粉内金颗粒的分布位置有变化,绒毡层或降解中的绒毡层细胞内有较多金颗粒分布,长日照条件下花粉败育,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粉内金颗粒分布数量均比同时期的可育花粉内明显增多,单核期以前败育的花粉,解体的花粉细胞质及细胞核内有较多金颗粒分布;后期败育的花粉,花粉母细胞至二核花粉时期花粉(母细胞)内金颗粒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二核期以后,花粉逐渐液泡化,解体的花粉细胞质及逐增大的中央液泡内在大量的金颗粒分布,绒毡层细胞内金颗粒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文中对ABA在雄蕊,花粉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由光周期诱导的ABA含量增加在雄性不育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金银花尺蠖(Heterolocha jinyinhuaphaga Chu)雌雄蛾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及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金银花尺蠖雌雄蛾触角上共分布9种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鳞形感器、腔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腔乳头感器、叉形感器、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叉形感器只存在于雄蛾触角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