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壁的再生是原生质体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行为之一。这种行为是建立在代谢基础上的。前文我们已报道了再生壁形成中,EMP(糖酵解)和HMP(戊糖支路)呼吸途径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于TCA(三羧酸循环)途径尚未研究。本文系报道应用TCA呼吸途径的抑制剂丙二酸钠对烟草叶肉原生质体再生壁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的研究结果。材料与方法选择烟草(Nicotiana tabacum)叶片为材料,按前法分离叶肉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的培养按前法进行。丙二酸钠附加于NT培养基中,经高压灭菌后接种。检查原生质体细胞壁的再生,用荧光增白剂VBL染色荧光法。细胞面积的计算按前法。  相似文献   

2.
电镜观察表明,新分离的烟草叶肉原生质体表面光滑,在质膜外没有纤维状物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几乎没有发育:培养1天后,线粒体明显增加,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沿质膜发育,质膜变得粗糙;2天后,质膜发生折皱,高尔基囊泡向质膜外分泌它的内含物;6天后,质膜表面出现明显松散分布的再生壁。在培养基中附加200 ppm 香豆素处理,在培养1天后,质膜仍然光滑,未出现内质网和高尔基体;2天后,质膜开始变粗糙,内质网开始发育。试验表明,质膜、内质网、高尔基体在原生质体再生壁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并讨论了它们的可能作用。香豆索可能是在一定时同内,通过抑制质膜的活动和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发育而抑制壁的再生。  相似文献   

3.
电镜观察表明,新分离的烟草叶肉原生质体表面光滑,在质膜外没有纤维状物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几乎没有发育:培养1天后,线粒体明显增加,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沿质膜发育,质膜变得粗糙;2天后,质膜发生折皱,高尔基囊泡向质膜外分泌它的内含物;6天后,质膜表面出现明显松散分布的再生壁。在培养基中附加200 ppm香豆素处理,在培养1天后,质膜仍然光滑,未出现内质网和高尔基体;2天后,质膜开始变粗糙,内质网开始发育。试验表明,质膜、内质网、高尔基体在原生质体再生壁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并讨论了它们的可能作用。香豆素可能是在一定时同内,通过抑制质膜的活动和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发育而抑制壁的再生。  相似文献   

4.
四季樱草叶肉原生质体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四季樱草为材料,用国产纤维素酶一步法分离叶肉原生质体。用液体浅层静置培养的方法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基为B5基本培养基附加ZT0.5mg/L、2,4-D2mg/L和甘露醇0.65mol/L。细胞分裂旺盛,培养2天后观察到第一次细胞分裂,10天后形成小细胞团,15天左右添加一次新鲜的不含甘露醇的培养液,使渗透压减半。将形成直径为1-2毫米的小愈僵组织转到分化培养基上,再生成完整植株,而后将苗移栽到花盆  相似文献   

5.
生物系遗传和细胞研究所所长郝水教授及其博士生安利佳等人,在《植物学报》1991年第一期上,发表了《细叶黄芪叶肉原生质体植株再生》的学术论文。近年来,豆科植物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进展很快,目前已有13属约33种豆科植物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大豆、赤豆、百脉根、多变小冠花等有经济价植的豆科植物,已由我国学者通过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细叶黄芪(Astragalus tenuis)是一种豆科目草,关于它的离体培养,国内尚未见报道。作者进行了细叶黄芪叶肉细胞的分离培养,并得到再生植  相似文献   

6.
烟草叶肉原生质体分离和纯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比较了从烟草K326叶片分离叶肉原生质体的若干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质壁分离的时间、酶液浓度、渗透压及酶解时间是影响原生质体产量和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果对建立高效的烟草原生质体再生系统及其遗传操作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利用DR-1型多功能细胞电融合仪分别对烟草和元素(正常及黄化)的叶肉原生质体进行种内电融合研究。当正弦交变电场强度分别为40-50伏/厘米时,烟草,元麦的叶肉在生质全能在电极间排列成串;这时若施加电压分别为120-200伏,100-140伏和100-110伏,脉宽为25微秒的脉冲电场于烟草,正常和正常元素,正常和典化元素叶肉原生质体时,就会出现原生质体局部接触区发生质膜的可塑性击穿,形成融合体。  相似文献   

8.
以烟草K326无菌苗为材料,成功地将烟草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出再生植株.并同时就烟草叶肉原生质体的酶解条件、培养方法及培养基中的激素组成等因素对植株再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利用 DR-1型多功能细胞电融合仪分别对烟草和元麦(正常及黄化)的叶肉原生质体进行种内电融合研究。当正弦交变电场强度分别为40~50伏/厘米及33~37伏/厘米时,烟草、元麦的叶肉原生质体能在电极间排列成串;这时若施加电压分别为120~200伏、100~140伏和100~110伏,脉宽为25微秒的脉冲电场于烟草、正常和正常元麦、正常和黄化元麦叶肉原生质体时,就会出现原生质体局部接触区发生质膜的可逆性击穿,形成融合体。  相似文献   

10.
11.
烟草种间叶肉原生质体融合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EG法、高Ca2 高pH法和PEG-高Ca2 高pH法等三种原生质体融合方法,对普通烟草K326和黄花烟草叶肉原生质体进行融合,结果表明,PEG-高Ca2 高pH法的有效融合率最高,融合效果最好.并同时对影响烟草叶肉原生质体融合的其它因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用EA_3-867纤维素酶分离的烟草(Nicotianatabacum)和元麦(Hordeumdistichon)叶肉原生质体,分别保温在尼古丁溶液中,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它们对尼古丁的吸收。结果表明,这两种原生质体能迅速地吸收尼古丁;原生质体吸收尼古丁的量,随介质尼古丁浓度的升高而增多;在生理学pH范围内,介质的pH对原生质体吸收尼古丁没有多大的影响。初步认为,这两种原生质体对尼古丁的吸收是一种简单的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用 EA_3-867纤维素酶分离的烟草(Nicotiana tabacum)和元麦(Hordeum distichon)叶肉原生质体,分别保温在尼古丁溶液中,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它们对尼古丁的吸收。结果表明,这两种原生质体能迅速地吸收尼古丁;原生质体吸收尼古丁的量,随介质尼古丁浓度的升高而增多;在生理学pH范围内,介质的pH对原生质体吸收尼古丁没有多大的影响。初步认为,这两种原生质体对尼古丁的吸收是一种简单的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14.
用刀豆原生质体为材料,从培养分化开始,经过无菌苗的培养、酶解、原生质体分离、原生质体培养及愈伤组织培养五个阶段,长成完整植株,整个周期为217d。本文对整个培养过程中的条件作了详细探索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考察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稳渗剂及不同浓度的酶液对紫杉醇产生菌的原生质体产率的影响;不同种类的稳定渗剂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5%的酶液浓度,0.5mol/L KC辚稳渗剂原生质体产率最佳,以0.8mol/L kcl为稳渗剂原生质体的再生率最佳。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因子正交实验确定了一株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最佳条件。对数前期细胞在1%蜗牛酶、0.1%巯基乙醇(ME)。0.1%EOTA,0.9mol.l~(-1)甘露醇和pH5.4,35℃条件下处理30分钟,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事分别为91.4%和9.31%,原生质体形成率×再生率值最大(8.51%)。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商品混合酶酶解的方法,研究了黑曲霉、绿色木霉、桔青霉头孢霉、粗糙脉孢霉、紫色红曲霉、白地霉、凤尾菇、冬菇、平菇等10种13株丝状真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对这些真菌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观察,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证明所得到的制备物确实为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实验表明,用商品纤维素酶、蜗牛酶、溶菌酶等配制成的混合酶液,可成功地从上述分属于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的丝状真菌菌丝体制备出原生质体.实验还说明,巯基乙醇对多数丝状真菌原生质体的形成并不是必需的.在所有供试菌株中均观察到由原生质体直接长出菌丝及由原生质体先形成酵母芽链状再长出菌丝这两类再生方式.  相似文献   

18.
用纤维素酶(按照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方法制备)分离酒草叶肉细胞,获得大量完整的有活力的原生质体。采用了液体浅层培养法,培养过程中又加入低渗的新鲜培养液,一个多月后,再生细胞生长、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然后经转移到固体培养基,分化成再生植株。讨论了液体浅层培养的优越性及诱导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激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用纤维素酶(按照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方法制备)分离酒草叶肉细胞,获得大量完整的有活力的原生质体。采用了液体浅层培养法,培养过程中又加入低渗的新鲜培养液,一个多月后,再生细胞生长、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然后经转移到固体培养基,分化成再生植株。讨论了液体浅层培养的优越性及诱导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的激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0.5%的纤维素酶和0.5%的蜗牛酶的混合液在33°c分别酶解产黄青霉菌的两株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菌丝体以制备原生质体,并以0.6MNaCl为渗透压稳定剂使原生质体在再生培养基上再生成菌落,以30%的聚乙二醇(分子量6,000)和0.01MCaCl_2作助融剂,获得了两株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原生质体营养互补的融合子,融合率为0.0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