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产品制造过程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使其具有可持续性。以资源约束为主线,考虑产品制造过程中可回收利用材料的使用比例,结合制造过程中安排操作工人的人数,综合优化产品制造过程的生产成本、排放物及单位工人的工作量。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设计专门的非支配遗传算法(NSGA-Ⅱ),获得全局的Pareto最优解集。通过敏感性分析,获得模型中权重系数的合理取值,以及操作工人、可回收利用材料、原始材料的单位成本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可以使决策者在制定产品的可持续制造决策时有所依据。文中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可持续制造的决策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我国现行养老金政策出发,利用灰关联分析得到养老金收支的影响因素的排序,建立中国城乡居民养老金收支模型.然后利用Logistic人口预测模型估计出不同替代率下2013-2035未来23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并利用仿真方法算出保证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可持续性的替代率的合理区间为50%-70%.进一步分析影响替代率各因素的灵敏性,并考虑延迟退休、做实个人账户以及市场化投资等因素对模型进行改进.最后以养老金替代率为切入点,对退休年龄等模型参数的调整和有关措施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考虑污染控制、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一个带有环境污染、污染控制、内生人力资本积累和内生技术进步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并运用最优控制方法探讨经济最优增长路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积累效率、消费跨期替代弹性和时间贴现率决定着经济最优增长路径.消费跨期替代弹性、时间贴现率、人力资本积累效率、物质产品和技术研发部门的投入产出弹性、污染排放的产出和控制弹性会对稳态中的人均经济增长率、人均污染排放增长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5.
基于GA-SVM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问题看成是一个分类问题,利用支持向量机良好的鲁棒性和分类精确性进行评价,并用遗传算法优化了SVM的参数,使其分类精确度更高.对黑龙江省十三个地区进行了实例应用,与人工神经网络和GD-IIM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模型简单、通用、精度高,可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际评价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7,(7)
根据阿拉尔垦区水资源开发现状,选取本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构建了阿拉尔垦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在专家打分基础上,应用可拓层次分析法求的各个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进行排序,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为阿拉尔垦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围绕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化问题,从中国实际出发,分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了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首先,针对中国养老保险基金问题,基于当前养老保险体制,分别从三个层次入手,建立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模型;其次,基于养老制度的可持续性,建立了养老金缺口模型,并对养老金缺口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合理预测;最后,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评价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前满足用户的情感诉求和情感体验逐渐成为热销产品的关键属性,引起了产品开发者和企业决策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贴合用户情感体验,结合信息熵、灰色关联分析和模糊TOPSIS,提出了以用户感性需求为向导的产品设计方案的评估方法。首先引入感性工学中复合感性意象量化用户的情感信息,通过对收集的产品意象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产生具有代表性的目标意象,运用语义差分调查获得代表意象的评价值;其次对规范化的意象评价值计算其熵值权重;最后结合灰色关联分析和模糊TOPSIS,产生用户情感信息指导下的产品设计备选方案的优先级排序。以智能手表设计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信息熵和结合灰色关联分析的模糊TOPSIS可以较大限度地减少方案评估时的个人主观影响,确保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对企业产品方案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广西1990-2011年GDP、能源消费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数据,应用基于VAR模型的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对广西经济、能源和环境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能源消耗是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Granger原因.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效应时间较长且较稳定,环境污染初期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较弱却呈现缓慢增强的趋势;而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影响持续时间较短.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大,而环境污染受能源消耗变化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体育用品可持续设计方法排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体育用品的可持续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定体育用品的可持续设计方法,利用梯形模糊数,基于模糊QFD对现有可持续设计方法进行排序.通过建立两个阶段质量屋将体育用品的可持续需求转换为可持续指标,再将可持续指标转换为可持续设计方法,并对其重要度进行排序.通过两个阶段质量屋的计算,结果显示生命周期评价、产品可持续指数和环境影响评估为排名前三的体育用品可持续设计方法,明确值分别为475,405和383.这一计算结果,为体育用品设计者实现可持续设计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可拓变换的产品适应性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性设计是一种在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中解决矛盾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现有设计方法很难客观地反映定性定量相结合求解设计矛盾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可拓变换的产品适应性设计方法.首先建立可拓适应性设计一般流程,定义可拓设计基元,建立适应性设计矛盾问题,然后进行可拓分析,建立起传导矛盾环系统,以及满足产品功能-结构的变换规则、适应度函数,再通过可拓变换实现产品设计基元之间冲突的消解,输出适应性设计方案.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某全自动LED分拣机振动盘的适应性设计.应用实例表明:该设计方法不仅能快速满足不同需求下的个性化要求,而且能为计算机参与解决产品设计矛盾问题提供一种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引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可承受度概念,建立中央和东西部地区兼顾经济增长及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博弈模型,分析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央、东部和西部能源开发的战略选择,得到能源作为稀缺资源在地区及全国范围内最优配置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4.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商业竞争也愈演愈烈.因此产品创新也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论题.创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也逐渐受到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在可拓学中提出了产品创新的三个创造法.其中,第三创造法是基于对市场上现存产品的缺点的分析和相应的可拓变换,形成新产品的设计方案,最后进行优度评价选出较优方案的一种创新方法.在原有第三创造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关分析和传导变换,细化了方案的生成流程,然后以垃圾桶的产品概念设计为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案例也对方案的优度评价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使得评价更符合实际.方法能够帮助人们系统地形成产品创意,推动了创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为利用计算机进行智能化策略生成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本针对创新产品目标设计阶段的顾客需求进行研究,分析了需求的层次、需求的类型以及需求的特点,探讨了识别需求的方法、途径和所需注意的问题,论述了需求分析的方法、手段和重要性。最后,给出了需求的产品设计规范所包含的内容及一般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针对产品设计过程开端的目标设计阶段进行研究,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发现设计目标的来源及寻找设计目标的方法,重点论述了对竞争对手的信息分析以及利用创新语法学寻找设计目标的方法,同时对设计目标的筛选和评价也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7.
给出了一种基于多元统计的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模型方法,该模型方法以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聚类分析等方法为主,将之与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有效集成。再以中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环境子系统为例,根据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质量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综合环境支持能力4个方面对中国各地区1999-2005年可持续发展环境支持能力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动态分析。指数化的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以上4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支持能力逐年增强,可持续发展综合环境支持能力综合指数均值从1999年的0.021上升到2005年的0.446,2001年以后有加速提高的迹象。 相似文献
18.
19.
将层次分析法(AHP)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相结合构建了两种方法的联用评价模式,对使用该方法评价城市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后续决策指导方面进行了探讨.该方法对AHP法在多个决策单元定量对比分析和DEA体现决策者偏好方面进行了改善.从影响城市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城市综合发展、道路设施水平、交通运输功能和交通环境质量等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并应用于深圳市实证分析,通过AHP分析认为深圳市2000~2007年城市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在波动中缓慢上升,再通过27个城市2005年数据DEA有效性分析和投影分析,得到深圳市在城市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总体效率为0.9729,并得到了其要达到DEA有效的调整方案和部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Ji‐Wei He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Applied Sciences》2011,34(12):1440-1444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mathematical model to study the long behavior of a single‐species population living in a polluted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we suppose that pollution tax is imposed on toxicant emitters if their emission crosses the permissible limit, limit up to which there is no harm to the population. Some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the persistence of the population are obtained.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