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紫精功能化的配体1-(3,5-二羧基苄基)-4,4'-联吡啶硝酸盐 (H2L+NO-3)与Eu(Ⅲ)离子在溶剂热条件下得到一个金属有机配合物{[Eu(μ2-OH)(L)(HCO2)]·H2O}n(1),其中甲酸阴离子来自于溶剂DMF(N,N'-二甲基甲酰胺)分子的原位分解。 单晶X射线衍射表明配合物1是一个手性的二维层状结构。 配合物1呈现出可逆的、快速响应的光致变色特性。 在光热作用下,它表现为肉眼可见的从浅黄到深绿色的可逆颜色改变,这种着色/脱色过程可以循环多次,具有很好的可逆性。 结构分析表明,供体羧酸基团和受体紫精单元之间以及配合物中π••••π相互作用为电子转移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从而导致光致变色行为的发生。 该手性配合物不仅呈现出光调节荧光特性,还具有二阶非线性光学(SHG)开关性质。 在相同粒径的测试条件下,配合物1的SHG信号强度大约是磷酸二氢钾(KDP)的3.8倍。 此外,配合物1的表面光电压测定显示它呈现出光电活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溶剂热和水热合成的方法制备了2个Cd(Ⅱ)配位聚合物[Cd_2(L)(DMF)_(1.5)(H_2O)_2]_n(1)和{[Cd(L)_(0.5)(4,4′-bpy)(H_2O)]·2H_2O}_n(2)(H_4L=5,5′-(己烷-1,6)-双-(氧基)-二-间苯二甲酸)。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是一个(4,4)-连接的sql拓扑网络,拓扑符号为{4~4·6~2}_2。配合物2是一个(4,4,4)-连接的三重穿插的bbf网络,拓扑符号为(6~6)(6~4·8~2)。配合物1和2都呈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3.
使用3,3′-硫代二丙酸、4,4′-联吡啶和硝酸锰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合成了1个锰配合物,即{[Mn(DPA)(4,4′-bipy)]·H_2O}_n(1)(DPA=3,3′-硫代二丙酸,4,4′-bipy=4,4′-联吡啶);然后又利用3,3′-硫代二丙酸、1,3-双(4-吡啶基)丙烷和硝酸铜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合成了1个铜配合物,即{[Cu(DPA)(bpp)(H_2O)]·H_2O}_n(2)(DPA=3,3′-硫代二丙酸,bpp=1,3-双(4-吡啶基)丙烷)。并对它们分别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稳定性、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分别由3,3′-硫代二丙酸配体和不同氮杂环分子以及金属离子构筑,形成了二维层状的结构。氢键和π-π作用进一步将二维结构拓展成三维超分子网络。  相似文献   

4.
基于H_3tbtd、H_3bbta和bpy配体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配位聚合物{[Co_3(tbtd)_2(bpy)_2(H_2O)]·5H_2O}_(n )(1)和配合物[Cd_2(Hbbta)(bpy)_3(C_2O_4)(H_2O)](2)(H_3tbtd=4-(2,4,6-三羧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H_3bbta=1-氟-2,4,6-苯三酸,bpy=2,2′-联吡啶),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配聚物1为二维网状结构,基于丰富的氢键作用扩展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结构。配合物2为双核结构,相邻的双核结构通过吡啶环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和氢键作用扩展为二维超分子网状结构。配聚物1在紫外光照射下对染料甲基橙(MO)的降解具有光催化活性,对紫外光催化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2的荧光性质和配合物1~2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2个2-氨基-3-羟基-吡啶Schiff碱双核Ni(Ⅱ)和Zn(Ⅱ)配合物,[Ni(L~1)(DMF)]_2(1)(H_2L~1=4-羟基-3-((3-羟基-吡啶-2-亚氨基))-苯并吡喃-2-酮)和[Zn(L~2)(H_2O)]_2·2DMF(2)(H_2L~2=2-((3,5-二溴-2-羟基)-氨基)-吡啶-3-醇),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均具有双核结构,均由2个金属离子和2个配体单元以及2个配位的溶剂分子组成,不同的是配合物2含有2个溶剂分子。配合物1和2都是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且中心金属Ni(Ⅱ)和Zn(Ⅱ)离子的空间构型均为五配位的扭曲的四方锥。此外,配合物1和2通过分子间氢键、C-H…π及π…π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此外,讨论了H_2L~1,H_2L~2及其相应的Ni(Ⅱ)和Zn(Ⅱ)配合物的荧光性质。配体H_2L~1和H_2L~2呈现蓝色发射,最大发射波长λ_(em)分别为457和473 nm,而配合物1和2显示绿色发射,λ_(em)分别为543和538 nm。  相似文献   

6.
通过水热/溶剂热合成的方法制备了3个Zn(Ⅱ)/Co(Ⅱ)配合物{[Zn(H_2L)(H_2O)_3]·H_2O·0.5H_4L}_n(1)、{[Co(L)_(0.5)(4,4'-bpy)]·0.5H_2O}_n(2)和{[Co(L)_(0.5)(pbmb)(H_2O)]·H_2O}(3)(H_4L=5,5'-(hexane-1,6-diyl)-bis(oxy)diisophthalic acid,4,4'-bpy=4,4'-bipyridine,pbmb=1,1'-(1,3-propane)bis-(2-methylbenzimidazole))。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为一维链结构。2为拓扑符号为(6~4·7·8)(6·7~2)的三重穿插网络结构。3是拓扑符号为(4·6~2)(4~2·6~2·8~2)的(3,4)-连接的二维网络结构。配合物1呈现出较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7.
在溶剂热条件下,将一个V-型双咪唑配体1,1′-(5-甲基-1,3-亚苯基)二(1H-咪唑)(Bim)与其它V-型辅助配体(具有不同的对称性和功能基团的芳香羧酸)一起与金属盐Zn SO4·6H2O进行反应,分别得到2个新的配位聚合物{[Zn(Bim)(Bra)2]·CH3OH}n(1)和{[Zn(Bim)(Mpa)]·H2O}n(2)(Bra-=5-溴烟酸根,Mpa2-=5-甲基间苯二甲酸根)。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单晶衍射和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是由配体Bim桥联形成的一维链状结构并进一步通过链间的π…π、C-H…π和Br…π作用堆积成一个三维超分子。在2中,Zn(Ⅱ)离子通过Mpa2-桥联形成左手和右手螺旋链,这些具有不同手性的螺旋链进一步通过Bim联接形成具有(4,4)拓扑结构的内消旋的二维层。相邻的二维层之间的交错对插、层间配体分子Bim的咪唑环和苯环的双重π…π作用最终形成了三维超分子。固态荧光测试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配体Bim和配合物1~2均出现了有趣的多重发射峰,而且在配合物1中四配位的Zn(Ⅱ)离子中心能显著地敏化配体Bim的高强度发射峰。  相似文献   

8.
采用NdCl_3·6H_2O和3,4′,5-联苯三羧酸(H3bpt)为原料在DMF/H_2O混合溶剂热条件下合成得到一个三维钕配合物{[Nd(bpt)(DMF)(H_2O)]·2H_2O}_n (1),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单晶及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了配合物1的结构。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具有(5,5)-连接的三维结构,拓扑符号为(44·63·83)(4862)。此外,对配合物1的热稳定性、荧光性质、光催化降解染料及磁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用3,4-乙撑二氧基噻吩-2,5-二羧酸(H_2L_1)为主配体,2,2′-联吡啶(L_2)、4,4′-联吡啶(L_3)为辅配体,分别与二水合氯化铜、氯化锌通过溶剂热反应得到配合物{[Cu_2(L_1)_2(L_2)(H_2O)_2(DMF)]·3H_2O}n (1)(DMF=N,N-二甲基甲酰胺)和配合物{[Zn(L_1)(L_3)(H_2O)2]·H_2O}n (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法、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热重分析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与性质研究。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是由L_1~(2-)桥联Cu~(2+)形成的二维层状结构,并进一步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网络结构。配合物2是由L_1~(2-)连接Zn~(2+)形成一维链,并进一步桥联4,4′-联吡啶形成为一维带状结构,通过配位水分子与配体氧原子的氢键作用及带与带之间的π-π堆积形成三维结构。荧光分析和热重分析结果分别表明配合物1和2均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和热稳定性。配合物1和2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364和365 nm。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手性配体D(-)/L(+)-对羟基苯甘氨酸(D/L-Hhpg)与铜盐在溶液法条件下合成2个手性配合物{[Cu(D-hpg)(phen)(NO_3)]·1.5H_2O}_n(1)和{[Cu(L-hpg)(phen)(NO_3)]·2H_2O}_n(2),(phen=1,10-菲咯啉)。对2个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单晶X射线衍射、固态圆二色谱表征及热重-差热分析。配合物1和2是正交晶系,P2_12_12_1手性空间群,二者均为1D链状结构并通过氢键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有趣的是,配合物1和2中的配位硝酸根与晶格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使它们分别生成了沿b轴方向的左手和右手超分子螺旋链。此外,基于配合物1和2的中心金属离子为Cu(Ⅱ),进一步探究了电化学性能。循环伏安结果表明生成的配合物具有电化学活性,在扫描速率为0.025~1.0 V·s~(-1)范围内,配合物制备的碳糊电极上的电化学过程是由表面控制的。  相似文献   

11.
在溶剂热合成条件下得到2个单一手性配位聚合物,即[Cd_3((R)-CIA)_2(bipy)_(2.5)(H_2O)_2]·xGuest (1)和[Zn_3((R)-CIA)(bmib)_2(H_2O)_2Cl]·H_2O·xGuest (2)((R)-H_3CIA=(R)-5-(1-羧基乙氧基)间苯二甲酸,bipy=4,4'-联吡啶,bmib=1,4-双(2-甲基-1H-咪唑-1-基)苯)。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揭示配合物1和2都是柱层式结构的三维框架。从拓扑分析的角度看,配位物1具有(3,3,3,6,6)-连接的网络,拓扑符号为(4.5~2)_2(4.8~2)_2(4~2.6~8.8~3.10~2)(4~2.6~8.8~3.9~2)(5.8.9)2,而配合物2是(3,4,4)-连接的网络,拓扑符号为(6·7~2)_2(6·7~5)_2(6~2·7~4)。此外,对上述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圆二色谱和荧光性质也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利用双苯并咪唑基配体4,4′-二(苯并咪唑-1-甲基)联苯(bbmb)与V形二羧酸配体4,4′-二羧苯基醚(H2dcpe)合成了配合物{[Ni(bbmb)(dcpe)(H_2O)]·2H_2O}_n(1)和{[Mn_2(bbmb)(dcpe)_2(H_2O)]·1.5H_2O}_n(2)。通过红外、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等检测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是具有sql拓扑构型的二维层状化合物。配合物2呈现出含有四核锰构型的二维层状结构。体外抗菌实验证明2个配合物都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个新的三维超分子配合物{[Zn_2(pzdc)(L)_2(H_2O)]·H_2O}_n(1)和[Mn(μ_2-O)(H_2O)_2(HL)]·NIPH(2)(H_2pzdc=吡嗪-2,3-二甲酸,H_2NIPH=5-硝基间苯二甲酸,HL=3-(2-吡啶基)吡唑))。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荧光光谱、X射线单晶和粉末衍射测定。配合物1是二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为零维结构,这2个配合物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此外,还用高斯09程序PBE0/LANL2DZ方法对配合物1和2进行了自然键轨道(NBO)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配位原子与Zn、Mn离子之间存在着共价作用。  相似文献   

14.
锰和铼的阳离子卡宾配合物[π-C_5H_5(CO)_2MnCC_6H_5]~ SbCl_6~-(1)和[π-C_5H_5(CO)_2ReCC_6H_5]~ -BCl_4~-(2)分别与1-萘硒基锂,LiSeC_(10)H_7-1反应,生成锰和铼的萘硒基卡宾配合物[π-C_5H_5(CO)_2-MnC(C_6H_5)(SeC_(10)H_7-1)(3)和[π-C_5H_5(CO)_2ReC(C_6H_5)(SeC_(10)H_7-1)(4)及铼的烷基卡宾配合物[π-C_5H_5(CO)_2ReC(C_6H_5)(n-C_4H_9)(5).这些新卡宾配合物均经元素分析,IR,~1HNMR 和 MS 鉴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种铜配合物[Cu_2(HNOR)_2Cl]_n(1)和[Cu_2Cl_3]·H_3NOR·H_2O (2)(H_2NOR=氟哌酸),并对其结构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结果表明,虽然反应物相同,但在酸度和碱度条件下分别生成具有不同结构的配合物。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2种配合物形成了稳定的二维结构。同时,选择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抑菌活性表明,2种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Eu(Ⅲ)配合物的圆偏振发光材料在三维显示和生物响应成像等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们设计并报道了一对羧基化2,2'-联吡啶手性配体((+)-L和(-)-L)的合成。通过与高发光效率的β-二酮Eu(Ⅲ)配合物[Eu(TTA)_3]·2H_2O(TTA=2-噻吩甲酰三氟丙酮)反应,可以分别得到一对手性双核Eu(Ⅲ)对映体[Eu_2((+)-L)_2(TTA)_2(C_2H_5OH)_2]((+)-1)和[Eu_2((-)-L)_2(TTA)_2(C_2H_5OH)_2]((-)-1),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1的结构。我们研究了(+)-1和(-)-1的吸收、发射和手性光谱学性质,能够清晰地检测到圆偏振发光活性。  相似文献   

17.
以4-吡啶-NH-1,2,3-三唑(L)为配体与ZnCl_2·H_2O分别在溶剂热和室温挥发条件下得到了配合物[Zn_2(L)_2Cl_4](1)和[Zn(L)_2Cl_2]·2H_2O(2),并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单晶衍射、粉末衍射等表征。2个配合物中,超分子相互作用对于配合物的结构有很大影响。其中,配合物1由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3D堆积结构,配合物2通过氢键作用形成堆积结构。同时,在常温下研究了配体以及2个配合物的固体和液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3种新的配合物[Zn(2,2'-oba)(bipy)_2]·2H_2O(1)、[Pb(2,2'-oba)(phen)]_n(2)和{[Pb(2,2'-oba)(bimbp)]·H_2O}_n(3)(2,2'-H_2oba=2,2'-氧基双(苯甲酸),bipy=2,2'-联吡啶,phen=1,10-菲咯啉,bimbp=4,4'-双(咪唑基)联苯),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是一个零维结构,通过芳香环π-π堆积作用和强的分子间O-H…O氢键扩展为二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展现为一维链状结构,通过芳香环π-π堆积作用扩展为二维层状结构。配合物3呈现了一维双链结构,通过强的分子间O-H…O氢键产生了一个二维超分子结构。此外,对配合物1~3的固态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根据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利用TDDFT方法对配合物1的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2个3-氨基-4-羟基香豆素类Schiff碱双核Ni(Ⅱ)和立方烷型Cu_4(μ_3-O)_4的四核Cu(Ⅱ)配合物,[Ni(L~1)(DMF)(H_2O)]_2(1)(H_2L~1=3-((5-溴-2-羟基-亚苄基)-氨基)-4-羟基-苯并吡喃-2-酮)和[Cu_4(L~2)_4]·DMF·CH_3OH·2H_2O (2)(H_2L~2=4-羟基-3-((2-羟基-3-甲氧基-亚苄基)-氨基)-苯并吡喃-2-酮),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具有双核结构,由2个金属离子和2个配体单元组成,配合物2具有立方烷型Cu_4(μ_3-O)_4的四核结构,由4个金属离子和4个配体单元组成。配合物1是单斜晶系、C2/c空间群;配合物2是四方晶系,I4_1/a空间群,且中心金属Ni(Ⅱ)和Cu(Ⅱ)离子的空间构型均为六配位的扭曲的八面体。此外,配合物1通过分子间氢键、C-H…π及π…π作用形成1D超分子链结构,配合物2通过分子内氢键和π…π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此外,研究了H_2L~1,H_2L~2及其相应的Ni(Ⅱ)和Cu(Ⅱ)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20.
以三苯甲烷-4,4′,4″-三羧酸(H_3TCOPM)为主配体,以含氮二齿配体4,4′-bipyridine(4,4′-bipy)为辅助配体,与Co(NO_3)_2·6H_2O通过溶剂热反应得到了2个配位聚合物{[Co_2(α-OH-TCOPM)(OH)(H_2O)_4]·DMF}_n(1)(α-OH-H_3TCOPM=三苯甲醇-4,4′,4″-三羧酸)和{[Co_3(α-OH-TCOPM)_2(4,4′-bipy)_3(H_2O)_6]·2H_2O}_n(2)。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为四边形的二维层状结构,而配合物2为二维网状结构。采用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其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