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建设生态型河道的要求和特征,阐述了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介绍了三雏植被网护坡和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在南京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分析了这两种生态护坡技术的质量控制要点及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河道集生态、景观等多重属性于一身,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生态护坡不仅是河道景观设计的重要部分,也是建构水陆交界生态系统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城市河道为研究对象,根据合肥地区的实际情况,阐述了生态护坡立体绿化的概念和结构;提出了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参考植物种类和配置模式;最后提出了维护管理的重点,旨在为城市河道建设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城市河道边坡防护主要关注边坡稳定性和行洪、排涝功能,较少考虑护坡对河道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人们对城镇水系景观美化的需求。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了破坏生态环境,加速人居环境的恶化,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和实施生态护坡,建立满足岸坡稳定要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和现代文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开放性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樊宗业 《工程与建设》2011,25(5):594-595,664
文章阐述了河道治理过程中传统护坡结构型式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应用广泛的并种生态护坡型式,最后提出了在河道治理中生态护坡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5.
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从护坡类型及材料、护坡稳定性、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4个方面,系统地构建了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给出了指标量化的方法及权重计算结果,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对合肥市四里河典型生态护坡工程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影响生态护坡质量的主要因素,可为城...  相似文献   

6.
窦洪国  刘红伟  罗红梅 《科技信息》2011,(9):356-356,343
研究和发展生态护坡工程技术,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尽快恢复河道边坡原来的自然植物,使防护工程的植被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刘俊熠 《科技资讯》2022,(2):98-1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洪涝灾害对于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于洪涝灾害的预防工作。除了要保证基础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还要加强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工程的重视程度。特别是整治农村河道水利工程的工作,要保证施工工程方案的系统性和计划性,且要兼具前瞻性,以最大程度地确保河道水利工程在未来可以造福于民。河道生态护坡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水利工程河道护坡施工技术,此技术不仅可以防止河道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还能够提高河道的观赏性,以此为基础可以建设环河道的生态风景区。  相似文献   

8.
李建萍  赵欣 《科技资讯》2012,(32):112-112
传统的城区河道护坡设计往往从河道岸坡的稳定性方面去考虑,仅满足了防洪排涝的功能,却忽略了其对环境及生态的影响。但随着国家在环境保护上的逐渐重视,河道生态护坡技术正在被逐步推广。相对于传统河道护坡技术,生态河道护坡技术不仅能对边坡进行加固防护,而且还具有净化水质,为城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突出优点。  相似文献   

9.
于长海  苏彧  崔颖 《工程与建设》2007,21(5):667-668,671
文章论述了在不同阶段河道护坡形式的发展变化,并从满足护坡功能的角度、工程的费用、施工的难易程度、视觉感官效果和生态环保作用等方面比较了不同形式护坡的可行性.最后着重阐述了生态型护坡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边坡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河道边坡防护主要关注边坡稳定性和行洪、排涝功能,较少考虑硬质化护坡对河道生态系统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以及人们对城镇水系景观美化的需求。笔者在分析河道边坡发生土壤侵蚀成因及剖析生态护坡技术概念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河道生态护坡的模式、生态`护坡设计的原则及目前主要的生态护坡材料与方法,并探讨了对不同生态功能需求的河道,应采用不同的生态护坡技术进行边坡防护,以达到既满足河道边坡防护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又能发挥河道边坡作为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功能所起到的保持水土、净化水体等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巢湖城市内河沉积物不同形态磷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巢湖市城市内河的表层沉积物及柱状沉积物进行了采样,并采用修正后的标准测试程序( SMT)测定了其中的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铁/铝磷(Fe/Al-P)和钙磷(Ca-P),分析了各形态磷之间以及与沉积物有机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TP的质量分数在832.09~2 572.41 mg·kg-1之间,其中以Fe/Al-P为主,占总磷的比例为42.0%~62.3%.采样点各形态磷随深度的增加总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不同采样点出现峰值的深度有所不同,这种空间分布特征能够较好反映周边环境现状和入河污染负荷的变化.不同深度沉积物中各形态磷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概率水平P<0.01),各形态磷与有机质也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城市边坡植物防护对边坡有其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系统阐述了植被护坡经济,力学机理上的优点,并阐述了其明显的不利之处。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植物防护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树根桩和植物防护相结合的新型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量度方法探讨——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市地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与区域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平衡程度以衡量区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在介绍生态足迹的理论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之上,对深圳市2000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实例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2000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为1.9751hm2/人,深圳城市生态处于非可持续发展状态,以消耗自身生态资源和转移生态压力作为城市发展代价。进一步分析了深圳市的生态赤字构成,生态压力的空间分布,并与国内部分城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在城市区域应用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减少深圳市的生态赤字,降低深圳市对外部生态系统的依赖性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深圳市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对分散控制的方法,划分十个地面水环境单元,针对每个单元的不同环境目标和未来人口发展规模,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案(包括污水厂设计规模、管理方法和环保投资)。  相似文献   

15.
福州内河环境治理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阐述福州内河污染及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对内河整治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可以从加强内河水环境科学研究、倡导生态治河、建设城市滨水空间、恢复生物多样性以及开发内河旅游等方面对现有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历史经验表明恰当的城市旅游开发是时古城建设性的保护,符合生态城市的旅游建设是时历史古城的最好保护。因此,基于生态景观学的生态城市旅游开发模式是时苏州古城进行城市保护和城市旅游开发的较合适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工程材料覆盖物护坡和传统的生态护坡均会一定程度上扰动河流边坡,改变原有的生境,使河流生态系统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开发了一种植入型生态护坡配方工艺和施工方法: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主要原料,氧化钙和氯化镁作为微生物灭活剂和胶凝剂,混合草种制成“植入泥浆”,采用泥浆泵加压,应用直径为10cm的高速旋转(1000r/min)喷射头在地表以下10~50cm深度范围内注入“植入泥浆”.“植入泥浆”内的草种发芽,经过约20天的生长后形成生态护坡.对比试验表明,这种方法一方面利用剩余污泥的保水性能和肥效,另一方面采用独特的地表下旋喷植入工艺,对河流边坡表层土壤扰动很小,在保持河道边坡稳定的同时,很好地保护生境,有利于河流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福州内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福州城区内河治理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就实施内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实现水体水质良好、生态功能完善的几个措施,即内河水动力水质模型的建立与水流污染物运动规律研究、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完善、内河引水冲污调度实时控制系统建设和内河水生态环境重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从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两个方面探讨了深圳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深圳城市在外部空间形态上早期呈核点状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形成核心-轴线放射结构,90年代这一结构得到强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组团、核心-轴线放射状的半圈层结构并存的空间形态.这一形态是在其特殊的国土环境下,受交通指向的引导及城市功能不断扩散的作用下形成的.而其内部结构演替则是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合理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 基于CLUE-S模型, 模拟深圳市2020年城市扩展格局, 然后依据扩展速度强度、形态结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4个方面的指标建立城市扩展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FM)对深圳市城市扩展进行分区评价。主要结论如下: 1) 未来(2020 年)深圳市城市扩展状况可 划分为4个区域(高度城市化区、经济增长区、城市扩展潜力区和生态优先区), 各区需针对自身特点合理调整发展战略; 2)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 到2020年, 深圳市城市扩展综合效益较高, 但也存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能兼顾与土地利用效率不够高等问题; 3) 基于CLUE-S模型和SOFM网络, 结合城市扩展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可以实现对未来城市扩展状况的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