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了教育重演论、建构主义理论对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的理论支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物理学史的科学探究模式和基于实验设计能力的科学模拟模式,并对基于概念构建的人文模式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需要处理好七个关系:科学方法教育与知识教学的关系;科学方法教育与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提升的关系;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主要科学方法与次要科学方法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的关系;课堂落实与课外拓展的关系;科学方法教育与中高考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物理学是现代技术和工业的科学基础,物理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现在,国内外学者都强调物理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因此,物理教学应与实际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科学意识和环境意识,以便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创新能力强,勇于开拓进取的合格人才!(一)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联邦德国的“高工专”基础教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掌握技术手段上来.  相似文献   

4.
 物理教学要适应现代教育的改革要求,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最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教育。强调科学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训练,使他们以后从事任何职业都受益无穷,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一、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的基本任务物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物理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提出:“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都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  相似文献   

5.
张岩  王素红 《物理通报》2015,34(12):73-74
为更好地发挥物理实验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优势, 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取得了较好效 果, 其中包括渗透前沿部分知识, 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渗透物理理论与物理实验的辩证关系, 培养学员 的辩证思维能力; 渗透物理实验的思想方法, 培养学员的科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物理文化论     
 随着物理学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自1901年以来百余年中一个个诺贝尔奖成果的相继出现,以及物理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文化休戚相关,物理学一直是人类文明主要的文化力量,同时人类文化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了物理学的发展。于是,在20世纪末期,便出现了“物理学--一种文化体系”的物理哲学观。更确切地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物理文化从属于科学文化,是科学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现拟就这个问题,笔者不揣陋浅,敢布鄙见。  相似文献   

7.
杨琴荣 《物理通报》2017,36(9):33-35
2 0 1 6年, 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教育的“ 核心素养年” . 2月,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征求意见稿) 》出炉; 9月,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 但是目前只有高中学段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已公布, 而初中学段 的核心素养尚未确定. 本文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以及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 提出了初中 物理核心素养的4个要素: 物理认知、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和科学品格. 然后将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与高中物理核心素 养进行了对比, 思考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由此阐述了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对初中物理教学中教育观念、 教学内容和 教学手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与基础物理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霍剑青 《大学物理》1995,14(10):42-43
阐述了科学、人才的科学素质的基本概念,并从物理学在科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和基础物理教学与物理学的关系阐明了基础物理教学在培养人才教学素质中的重要地位,从培养21世纪人才的角度出发剖析了基础物理教学体系、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提高工科物理教学质量,是继物理课程现代化之后我国工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课题。工科物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课。它不仅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主要源泉,现在和未来仍将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基础教学改革中,学生终生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受到广泛的重视.在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把物理学从应试教育中解救出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物理学已具有近400年的历史了。开创物理学的先驱们,从无数实验中总结出了一门科学性极强的物理学,以供后人学习、借鉴。先驱们本希望后人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攀登,去不断地探索未知领域的奥妙。然而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封建科举制的束缚,在应试教育下,物理教学却一天天地陷入变形、扭曲和失态。在残酷的题海战术折磨下,培养了一批批只会做题、不会动手的新型书呆子,以致他们中不少人对物理学都抱着“可怕”、“憎恨”的远离态度。试问:在以物理学为科学技术生长母体的高新技术年代里,这样培养人才是否辜负了先驱们的期望?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单地阐述了物理科学的发展电,在19世纪末期,物珲科学已经有相当发展,并形成了三个科学分支--研究物体运动,有牛顿力学;研究物质热运动,有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研究电磁波和光波,有电动力学,可是,这三种经典力学在20世纪初面临着新的挑战(困难),从而,相应地产生了三种新的基础理论,即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聚集理论,聚集力学;量子理论,量子力学,具体实践表明,它们在解决新的难题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功.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多种功能应以育人功能为核心。通过教学把学生培养为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掌握科学方法的人,势必要求育人的内容要科学,育人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也要科学,只有教育科学化,才能不断提高育人的质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初衷。我国已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正在实施素质教育计划,这些无疑对缩小我国和发达国家在科技上的差距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目前我国高考制度尚无重大改革,应试教育的社会环境和观念还长期存在着,这就造成我国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较扎实,而知识面不够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较差,这些学生今后有可能成为“高分低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教材中将磁的电效应作为一个探究主题,而在历史上正对应着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史实.法拉第在其科学研究中体现出了极高的科学敏锐性、踏实勤恳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对信念的执着和坚定等科学素养.本文的史实介绍,将有助于加强课堂的科学探究教学在这些方面给学生的熏陶,从而使课堂科学探究教学的效果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5.
 王老是一位德高望重、科学成就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他是我国粒子物理、核物理和惯性约束激光物理的主要奠基人和卓越的开拓者之一,他做出了开创性的重大科学贡献。在我国发展核武器的事业中,他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光辉一生已载入历史史册。  相似文献   

16.
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哲学、科学史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物理教育中树立历史的观点,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更是中外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研究课题.早在本世纪30年代.  相似文献   

17.
任巧英 《物理通报》2021,(7):157-159
近年来,我国的初中物理教育已逐渐从"知识取向"向全面发展的"文化取向"转变,物理文化也作为提高未来公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公民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一种科学文化被重视起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物理文化教育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颁布与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科学探究成为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广大中学教师在教学时一般都要运用科学探究的理念去设计教学.这说明科学探究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广大中学教师已经从课程改革初期科学探究重不重要的争论转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去操作了,即已经从理论的层面上转到操作技术的层面了.然而在最近市里举办的优质课程大赛上,就笔者所见所闻,感到在教学实践的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科学探究既  相似文献   

19.
在伽利略的运动学研究中,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重要课题.他敏锐地认识到,通过打开自由落体运动这个缺口,会导致一门新科学的诞生.他在《两门新科学》(即《关于两门新科学的数学证明的对话》)一书中写道:"我的目的,是要阐述一门崭新的科学,它研究的却是非常古老的课题.也许,在自然界中最古老的课题莫过于运动了.  相似文献   

20.
物理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物理学与素质教育当今素质教育是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而素质有多种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是科学素质,它与其他素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科学素质的内涵和外延非常深刻而广泛,单就科学本身而论,科学素质应当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等。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通过开设“素质课程”或者某种单一的教育途径能达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