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本文报道豚鼠在噪声暴露前后吸2atm或latm纯氧对噪声性听觉损伤的影响。暴露噪声是1/3oct窄带噪声,中心频率1000Hz,强度136dB作用1h。在噪声暴露前或暴露后吸2atm纯氧可以减小噪声引起的永久性听阈偏移(对短声)。吸2atm纯氧所起的作用(预防吸氧一次或治疗吸氧六次,每次1h),相当于把噪声强度降低1OdB(从136dB降至126dB。预防吸氧(暴露前吸氧)比治疗吸氧(暴露后吸氧)效果好。吸2atm纯氧比latm有效。文中讨论了吸高压氧或高浓度氧在预防和治疗噪声性听觉损伤中的某些机理。  相似文献   

2.
沈山豪 《应用声学》1991,10(3):38-42,47
通常认为,连续暴露在日常生活的噪声中,除了引起听觉接收系统的直接损伤以外,可能还是造成健康损害的生理紧张的原因。一些理论工作者认为,这些影响中的一些是起因于无法防止的对噪声的先天性反射反应。另一种理论则认为,对噪声的非适应性反射反应并不足以引起健康损害,噪声暴露对健康损害可能不是那些反应的直接结果,而是声音导致的情绪波动所引起的,即是一种间接影响。但是,由于噪声能够中断和妨碍听语言和其它听觉信号的有关行为,中断睡眠,引起不愉快的房屋结  相似文献   

3.
噪声暴露对豚鼠耳蜗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末梢的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噪声暴露对耳蜗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末梢的损伤,探讨引起损伤的过量谷氨酸兴奋毒性机制,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噪声暴露后8小时、1天、3天和 7天组。正常对照组不给噪声;实验组暴露于 120 dB Lp及 1/3倍频程的 4 kHz窄带噪声中 4小时。测试噪声暴露前、后不同时间各组动物耳蜗微音器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s,CM)幅度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阈值;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噪声暴露后耳蜗形态学及内毛细胞中谷氨酸免疫金颗粒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噪声暴露后,豚鼠CM非线性特性减弱,CAP阈值升高;外毛细胞胞浆和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末梢有空泡形成。随着噪声暴露后时间的延长,上述改变逐渐减轻,但当CM非线性特性与外毛细胞形态学变化基本恢复时,CAP仍有显著阈移,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末梢空泡仍存在。(2)内毛细胞中谷氨酸免疫金颗粒密度在噪声暴露后8小时降低,在噪声暴露后1天、3天和7天恢复。从而说明:(1)噪声暴露不仅损伤外毛细胞,而且损伤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末梢。(3)噪声暴露后内毛细胞传入神经递质谷氨酸过度释放引起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末梢的兴奋毒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脉冲噪声与空气冲击波暴露后豚鼠中耳声阻抗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豚鼠研究了脉冲噪声和空气冲击波暴露后中耳声阻抗的变化和听阈偏移。空气冲击波为100炮实弹射击,其峰值声压级范围为172.9至190.3分贝,每次暴露计7—10个脉冲。脉冲噪声为100炮脉冲的录音磁带重放(通过扬声器系统),每次暴露计400个脉冲,峰值声压级为160分贝。空气冲击波暴露后,大多数动物鼓膜声顺图的变化提示其听阈偏移可能是由于中耳损伤所引起的。至于脉冲噪声,虽然动物的听阈偏移是明显的,但中耳损伤并不十分严重。很可能脉冲噪声所产生的听阈偏移与内耳损伤有关,本实验还讨论了正常和异常的鼓膜声顺图。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听神经埋藏电极和扫描电镜技术,分别记录和观察了在舰艇主机噪声(105±2dBA,持续30min),γ射线(80Gy,一次照射)及γ射线与噪声联合(先照射后噪声暴露)暴露条件下,豚鼠的听力损失和耳蜗毛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联合暴露组的听力损失明显大于照射组与噪声组听力损失的总和;其耳蜗毛细胞损伤也比照射与噪声组严重.表明γ射线与噪声对豚鼠耳蜗损伤产生了协同作用,其γ射线可能决定了损伤的性质,噪声促进了损伤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强噪声暴露后豚鼠听皮层对纯音调频的诱发电位振幅增大,对多数载波频率及在多数情况下调频诱发反应阈(△F_m)则明显地降低。以反应阈降低的全部数据计算,暴露后△F_m平均约降至暴露前的一半,在少数例子中降至暴露前的1/5,甚至更低。噪声暴露后诱发电位振幅的增大可以认为是由噪声引起的皮层活动某种易化的表现△F_m的降低则倾向于提示,此种皮层易化反映暂时的功能变化,它使听觉分辨暂时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10名受试者在密闭环境条件下听觉功能的变化。环境因素包括噪声、温度、湿度、脑力负荷和某些微量气体成分。受试者的听阈偏移在实验期15—30天后即趋于稳定,在实验终止后15天恢复到原有水平。最大听阈偏移为20—40分贝,主要频率为1000—4000赫,与噪声频谱一致。在实验期90天最大清晰度值下降10%,可懂度阈增高7分贝。音调辨别阈在60—90天持续升高。刺激后疲劳测定表明,尽管实验后15天听阈已恢复,但听觉系统的疲劳状态仍然存在。文中讨论了听觉分析器外周和中枢部分的变化与噪声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听觉感知的噪声语义描述是噪声声品质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已有研究未将语义描述与噪声来源、频谱特性以及产品运行状态等物理信息联系起来。该文分别针对飞机舱内噪声、车辆噪声和空气净化器噪声这3组典型噪声开展了主观评价实验,并通过多维尺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描述了3组噪声的语义空间,系统分析了不同类型噪声的描述词,同时解释了描述词与噪声物理属性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飞机舱内噪声、车辆噪声以及空气净化器噪声可以由4维、4维和3维语义空间进行描述;不同类型噪声在语义描述中具有共性与个性,3组噪声语义的主要维度均与嘈杂感相关,而噪声的个性描述词与其声源的物理属性密切相关;进行声品质建模及应用时,应同时考虑噪声共性和个性描述词对听觉感知的影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提升产品声品质。该文从听觉感知的角度进行了噪声特性的语义描述和分析,研究结果可为产品声品质以及噪声控制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应用ISO/DIS1999.2(1985)《声学——职业性噪声测定和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的评价》资料,结合我国对噪声暴露者听力的实测结果,采用ISO/DIS1999.2给出的听阈值计算公式(H’=H+N-HN/120)求得受噪声暴露影响者的听阈值(HTLAN)。按高斯分布法取得暴露声级L_(EX.8h)为85、90、95、100dB。听阈频率从0.5至6kHZ不同工龄噪声暴露者的听阈值(HTLAN)及职业性非噪声暴露人群的听阈值(HTLA)的关系值。研究结果证明ISO/DIS 1999.2适用于我国。  相似文献   

10.
杜衣杭  方卫宁 《声学学报》2019,44(5):945-950
听觉训练可以提升人在噪声环境中语音识别的绩效.首先设计了一种以稳定声源为刺激的听觉追踪任务,在20个训练单元后,采用由干扰语音类型和信噪比两个因素构成3×5语音型噪声掩蔽下的语音识别测试验证了该训练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发现,训练组的语音识别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明听觉注意力可以通过声源追踪任务的训练得到提高。实验结果表明,声源追踪训练可以使人在语音型噪声掩蔽下的听觉注意力水平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张家志 《应用声学》1982,1(3):22-26,21
本次所调查的我国九个省市九个行业、1034个工厂的噪声分布状况表明,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的噪声污染超过85dB(A)以上的占40%;有50%以上的工人在该环境中从事生产劳动.噪声暴露者的高频听力损伤达71.1%;语言听力损伤者达15.47%.噪声对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汉语语境下的车辆噪声听觉属性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等响度车辆噪声听觉属性的空间维度及其汉语表述.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确定评价车辆噪声听觉属性的汉语描述词,然后完成基于成对比较法和语义细分法的主观评价实验,获得听觉属性的不相似度矩阵及描述词的等级顺序.最后,利用多维尺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独立的用中文表达的车辆噪声听觉属性,结果表明:对于等响度的车辆噪声,其听觉属性可以用三个维度表示,分别用"粗糙"、"刺耳"和"起伏"描述.  相似文献   

13.
水下噪声听觉属性的主观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娜  陈克安  黄凰 《物理学报》2009,58(10):7330-7338
为探求人耳感知水下目标类型的声学因素,研究了水下噪声听觉属性空间的维度数及其各维度的物理解释.首先通过词汇聚类分析和问卷调查确定评价水下噪声听觉属性的汉语描述词,然后完成基于成对比较法和语义细分法的主观评价实验,获得听觉属性的不相似性矩阵及各样本在不同听觉属性下的主观评价分值.最后,利用多维尺度分析确定水下噪声听觉属性空间由五个维度组成,再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独立的五个主成分,进而利用相关系数和压力值确定五个主成分分别表示听觉属性空间的五个维度,根据各个主成分对应的汉语描述词所反映的听觉属性对其进行物理解释 关键词: 听觉属性 多维尺度分析 主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在大面积场所中具有特殊听觉问题的听众,称他们为非“正常”听众。这样的听众至少可将他们分为三种类型:a.听觉损伤听众;b.中老年听众;c. 儿语有别于发话人的语言(口音或方言土语)的听众。一些关于他们的特殊听觉问题的研究结果在文章中做了较详细介绍,如间断语言时间,混响时间,语言、方言土语等对正常和非“正常”听众、青年与老年听众的不同影响等。  相似文献   

15.
听觉模型输出谱特征在声目标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元锋  陈克安  王娜  郑文 《声学学报》2009,34(2):142-150
利用模拟人耳声信号处理过程的CcGC滤波器组模型,研究了听觉特征应用于声目标识别相比传统特征的优势。结果表明:当信号的信噪比下降时,听觉特征逐渐表现出更好的性能,体现了听觉系统优异的抗噪声能力。随后,本文从CcGC滤波器组模型所反映的听觉系统四个主要特性入手,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耳蜗抑制噪声的机理,结果表明听觉系统的临界带划分和非线性压缩在耳蜗抑制噪声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研究了在一次持续百余天的模拟试验中强噪声(95—110分贝,每天8小时)、高室温(35℃)等环境因素对人听觉功能的影响.9名受试者在进入模拟环境后,听力在30多天时下降最多达25—35分贝,以后即趋于稳定.音调辨别阈△F在60天后才开始增大,并有随时间而继续增大的趋势.响度辨别阈、声源定位误差、短期记忆正确率等在整个试验中均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在离开模拟环境后,听力和△F在数天至一月内完全恢复正常.试验结果表明,所给的环境条件对人听觉功能的影响是暂时性的.文中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神经系统总功能状态的影响及其评定问题.  相似文献   

17.
蔡国本(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 1981—1985年上海市交通噪声监测对市中心区三十六条主要繁忙道路进行了定期定点监测。其中有62.6%监测声级超过本市环境噪声标准分析五年来监测资料发现本市交通噪声在低车流、低车速多声源的情况下声级与机动车流量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的相互关系。噪声对人体听觉系统影响的调查报告,九省市噪声调查研究协作组  相似文献   

18.
陈克安  伍莹  杨立学 《应用声学》2011,30(6):407-417
为了满足现代交通对汽车类型自动识别的需求,针对等响度车辆噪声提出基于Shamma模型的听觉谱特性识别特征。首先分析了Shamma模型中听觉早期阶段和听皮层多尺度分析阶段的转换原理,给出了中枢听觉模型中STRF模型及纹波密度-速率图的计算方法。利用三类车辆空转状态下噪声的幅频、听觉谱和密度-速率特性进行分类识别,发现密度-速率特征具有识别率高、计算量小的特点,更适宜用于作为目标自动识别特征。  相似文献   

19.
基于听觉模型的耳语音的声韵切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慧  栗学丽  徐柏龄 《应用声学》2004,23(2):20-25,44
本文分析了耳语音的特点,并根据生理声学及心理声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资料,提出了一种利用听觉模型来进行耳语音声韵切分的方法。这种适用于耳语音声韵切分的听觉感知模型主要分为四个层次:耳蜗对声音频率的分解机理;听觉系统的时域和频域非线性变化;中枢神经系统的侧抑制机理。这种模型能反映在噪声环境下人对低能量语音的听觉感知特性,因而适于耳语音识别,在耳语音声韵母切分实验中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人耳辨识非语言声目标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克安  王娜  王金昌 《物理学报》2009,58(7):5075-5082
以主观听觉测试实验为手段,研究人耳听觉系统辨识能力与声音特性、评价主体训练程度及噪声干扰的关系.实验结果发现:人耳辨识声音能力主要由声信号的谱时结构决定,人耳对于谐音信号的辨识能力明显强于非谐音,对于稳态信号的辨识能力略强于瞬态信号;评价主体的训练可以提高辨识效果及准确性,但与声音特性密切相关;不同的噪声干扰对人耳目标辨识能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声音频谱结构;比对测听方式能提高非受训人员的辨识准确性,但不影响受训人员的辨识效果. 关键词: 听觉系统 主观听觉测试 目标辨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