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薄液膜蒸发由于其优良的传热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在流动液膜上表面覆盖铜质泡沫金属,并耦合空气射流冲击,能够进一步强化传热。多孔泡沫金属提供的毛细驱动力能够有效控制流动液膜的厚度以避免干涸,同时多孔材料特殊的固体骨架构造可以扩大固液、气液传热面积。为了研究射流冲击条件下多孔介质覆盖流动液膜的传热特性,本文通过实验方法,对包括液膜流速Vf、空气射流速度Va、液膜厚度δf和多孔介质孔隙率ε在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比这些因素对加热壁面温度Tw、表面传热系数hw以及传热系数提升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泡沫Al阻尼性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福生  朱震刚  石纯义  王月 《物理学报》1998,47(7):1161-1170
通过测定不同频率、温度和应变振幅下的内耗,研究了泡沫Al的阻尼性能.泡沫Al组织中孔洞对阻尼的贡献是使背景内耗特别是高温背景内耗增加.泡沫Al阻尼的另一个特点是较为显著的振幅效应,这一效应随孔径减小而变得更加突出,由于泡沫Al所特有的非均质性孔洞组态和高密度缺陷,应力应变分布极不均匀,加上外部应力的干扰,造成缺陷密度增加,因此缺陷阻尼是主要的阻尼机制. 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内螺旋肋管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六种内螺旋肋管进行了流动与传热的实验研究,实验管内径为16.25-16.69 mm,内螺旋肋高为0.28-0.44 mm,螺旋肋牙数为40-45,螺旋角为43°-45°.研究表明,内螺旋肋管可以有效地强化传热,本文所研究的管型的传热强化倍率为1.67-2.99.比较了两种评价内螺旋肋管性能的方法.用Webb模型及Ravigururajan模型对内螺旋肋管进行了性能预测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两个模型的预测值与本试验结果有较大偏差,相对而言,传热模型稍优.  相似文献   

4.
高功率全固态碟片激光器在运行中产生的热透镜效应会引起激光器输出功率降低、光束质量退变,针对该问题本文将多孔碳化硅泡沫和毫米通道引入到全固态碟片激光器的换热热沉中,并将其应用于多冲程泵浦的全固态碟片激光器.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结构模型参数进行了优化,当碳化硅厚度为2 mm,孔隙率为40%,入水口压力为4 kg(0.4 MPa)时,系统理论换热系数为1.51×10^5 W/m^2·K,实验测量结果为1.45×10^5 W/m^2·K,理论和实验结果较为接近,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利用该新型热沉搭建了基于Yb∶YAG的24冲程全固态碟片激光器实验装置,获得输出功率为393 W,波长为1030 nm的连续激光输出,光-光转换效率达到52%,光束参数乘积为5.918 mm·mrad.  相似文献   

5.
微细多孔介质中流动及换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空气流过烧结微细多孔介质的流动和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颗粒直径条件下摩擦阻力系数与等效雷诺数的关系,并通过实验数据拟和得到了渗透率K和惯性常数F。结果表明:当颗粒直径比较大时,摩擦阻力系数的实验结果与计算关联式基本吻合;随着颗粒直径的减小,二者的差别增大。通过实验得到了微细烧结多孔介质内部体积平均对流换热系数,并与已有关联式的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微通道换热器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设计了实验方案并建立了相应的实验装置,结合流动、传热特性的相关准则,得出了雷诺数Re-摩擦系数f,雷诺数Re、普郎特数Pr-努谢尔特数Nu间关系的实验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对六根金属泡沫强化管在R134a工质饱和温度分别为35℃和40℃时的凝结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金属泡沫孔密度、厚度等结构参数对凝结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孔密度为130 ppi的强化管凝结传热效果最好,强化倍率最大为光管的3.06倍;金属泡沫材料厚度的增加会导致凝结传热过程恶化.通过对相同孔密度、不同饱和温度和金...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甲烷预混气在多孔介质中的火焰传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开口竖直管中充填多孔介质,通过改变预混气氧含量使火焰在不同多孔介质中传播并测量火焰传播速度。预混气中氧含量最高达到29%。实验结果表明:多孔介质中甲烷可燃预混气火焰传播速度大于其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可达到5倍以上(当量比的甲烷-空气预混气);多孔介质当量孔直径越大,或预混气层流火焰速度越高,则预混气火焰传播速度越高;多孔介质中可燃混气的火焰传播界限变小,当量孔直径大的多孔介质其界限值较大。实验结果与Babkin提出的多孔介质中的火焰传播机理相符。  相似文献   

9.
《工程热物理学报》2021,42(8):2017-2026
研究采用CFD-DEM方法结合DEM耦合对流与导热的传热模型,对三维不规则孔隙结构多孔介质内细颗粒与孔隙流体的流动及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颗粒在流体的裹挟下由静止逐渐加速,多孔介质内部温度场、瞬时流体速度大小及方向随着细颗粒与流体的充分混合及颗粒间的弹性碰撞而发生变化。低孔隙率下颗粒易发生沉积,运动轨迹缩短。小孔隙率加速了由热颗粒引起的热传递过程,孔隙内温度上升较快。随着孔隙率增大,颗粒瞬时轴向和径向速度增大,且流动主要沿轴向进行,大孔隙率下颗粒间法向和切向接触力及颗粒拟温度较低,且对单颗粒运动轨迹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内部导流对空冷单元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改变空冷单元内冷却空气流场温度场,可提高空冷凝汽器的传热性能.针对600 MW直接空冷机组空冷凝汽器的典型结构,建立了内部安装空气导流装置的空冷单元冷却空气流动传热过程的物理数学模型.通过CFD模拟获得了冷却空气流场和温度场,分析了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下加装空气导流装置后空冷单元内空气流动传热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空冷单元内安装导流装置能提高冷却空气流场的均匀性,降低冷却空气温度,改善空冷凝汽器的运行特性.  相似文献   

11.
相变乳状液的流变和传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针对新型O/W相变乳状液的非牛顿流变特性和在园管中发生相变前后的传热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所得结果表明它作为一种全新的蓄冷介质在对流传热方面具有性能优势.对经测试得出的乳状液主要流变参数随乳液浓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它在管内的对流传热特性作了分析和讨论,为新型实用蓄冷装置的设计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实验研究了微肋管在过渡区及湍流区的换热及阻力性能,并针对微肋管在过渡区的换热强化较差的特点改进其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微肋管在2300<Re<10000时比原微肋管强化换热提高120%,阻力增加70%~120%.  相似文献   

13.
弧线管传热与污垢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研究先进行了弧线管的传热性能实验,得出了弧线管管内强制对流换热关联式。以硬度 800 mg/L的人工硬水作为工质,在流速 0.20 m/s,管外水浴温度 80℃和相同管内工质入口温度的条件下,进行了弧线管及其对应光管管内污垢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弧线管有良好的传热与阻垢两方面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4.
H. Gül 《实验传热》2013,26(1):24-37
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performed focusing on heat transfer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 associated with turbulent oscillating tube flow. For this goal an oscillating mechanism was designe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for the low oscillating frequency in the range of 0.008–1.988 Hz and dimensionless amplitude was chosen as X0 = 0.3, 0.6, and 0.9. Reynolds number was changed from 0.5 × 104 to 2.5 × 104. The bulk temperature of the fluid at the exit of the oscillating section was fond to be increasing with oscillating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For the oscillating cases,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s obtained 52% for f = 1.988 s?1, 40% for f = 1.320 s?1, and 28% for f = 0.008 s?1,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mooth pipe at the highest Reynolds number.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Nusselt number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 also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在烧结多孔介质的竖直圆管中的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入口温度超过准临界温度、颗粒直径为0.2-0.28 mm的多孔圆管中,压力、流量、热流密度以及流动方向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流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准临界点附近剧烈变物性的影响使得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多孔结构中的对流换热非常复杂。对流换热随着温度远离准临界温度和热流密度的增加不断减弱;流量对对流换热的影响比较复杂。在准临界温度附近,浮升力对换热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竖直圆管中超临界压力CO2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超临界压力CO2在竖直加热圆管内的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比较了不同流向、不同热流密度等对流动和换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管内径为2mm时,在低进口Re条件下,由于浮升力影响导致层流向湍流提前转变, 对流换热增强;与向上流动相比,向下流动更易由层流转变为湍流;向下流动的换热要强于向上流动,表明浮升力对换热有很大影响。对于管内径为0.27 mm的微细圆管,当进口Re高于104时,浮升力的影响可以忽略,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完全由物性的变化尤其是cp的变化导致。  相似文献   

17.
脉动热管的工质流动和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建立了半可视化环路型脉动热管的实验台并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加热功率较小时管内工质的流型是间歇振动,加热功率较大时管内工质的流型是单向脉动流动。随着蒸发器加热功率的增大,热阻减小。随着脉动热管倾角的增加,热阻是先降后增,60°的实验台倾角会使热阻达到最小。蒸发器的加热位置改变后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不凝性气体的含量对蒸发器和冷凝器运行的温度水平和热阻的影响较大。有些结果是首次发现,对改进脉动热管的物理模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波纹管管内层流流动和换热规律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波纹管是近几年来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强化换热元件,对其管内的流动和换热规律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三种不同尺寸(φ=19 mm、25 mm、32 mm)的波纹管层流流动和换热进行了研究,发现存在一个临界的Re数,当Re数小于临界值时波纹管的换热性能不及对应的光管,随着Re数的增加,波纹管换热性能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19.
1引言降膜式蒸发器由于具有很高的换热强度和易操作性,在化工、食品、制冷和海水淡化等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垂直降膜的流动和换热特性,前人已经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是绝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都局限于单侧液膜的传热与流动问题,缺少对实际工程上采用的降膜蒸发器在同时考虑双侧传热时的实验结果。同时,大部分实验研究中采用恒热流的电加热方式,而对于工程上常用的蒸汽加热的恒壁温情况实验结果较少。此外,管壁材料对蒸发器换热性能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采用模拟工程上的竖直管降膜式蒸发实验装置,对不锈钢…  相似文献   

20.
带内热源多孔介质中的受迫对流换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利用扩展型达西流动方程,采用考虑相际传热的能量方程,通过对体平均化原始变量方程的无量纲分析,用Rep,H/dp和ks/kf三个无量纲参数分析了通道内具有内热源多孔介质固定床的冷却过程,讨论内热源对骨架与流体热平衡的影响,对数值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