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敬业 《中国物理 C》1990,14(11):1039-1044
最近报道的185Pt核多带结构的实验结果,又一次提出了其中五条带回弯现象究竟是由于h9/2质子对转动排列所致,还是来自于i13/2中子对转动排列结果的尖锐问题.基于阻塞效应的实验事实支持前者,而总罗斯量(转动坐标系中的总能量)而的理论计算则支持后者,本文在分析上述两种解释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上,给出考虑了带交叉过程动力学效应的理论计算结果.说明了h9/2质子对转动排列应是这五条带出现回弯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于Pt偶同位素中的h_(9/2)质子对的排列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计算和讨论。结果表明,如用改善的Nilsson参数κ、μ给出的πh_(9/2)的排列频率与Vi_(13/2)排列频率的差值△(?)w_C=(?)w_c(πh_(9/2)-hw_c(vi_(13/2)对于_(78)~(184)Pt_(106)核具有最小值,约为75keV。这和最近实验上确定的~(184)Pt核转晕带上出现的大的上弯现象,是由于vi_(13/2)和πh_(9/2)两个排列频率非常靠近的结果一致。而运用Nilsson的标准κ、μ则不能给出这一结果。这两个排列的先后次序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于相邻Pt偶同位素的πh_(9/2)排列频率的理论预言,期待着实验数据的检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HFB推转模型对于g9/2质子对与中子对的转动排列效应对68Ge三分叉现象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计算表明68Ge三分叉中的两个回弯,主要是由于νg9/z和πg9/2转动排列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偶Pt同位素i_(13/2)中子对作了一个较细致的系统的分析.实验数据和用不同κ、μ参数所得到的Nillson推转模型结果间的比较,给出如下重要性质:1)改善的κ、μ参数能够很好符合~(185)Au数据,对Pt同位素一般地似乎也是合适的,但尚需更多的实验与理论数据检验.2)仅仅有vi_(13/2)排列不能解释~(184)Pt中大的上弯现象,而πh_(9/2)排列应该同样也起作用.3)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之间的偏离表明,一种包括ε_2,ε_4及γ三维势能面的计算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 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双奇核136La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 所用核反应为130Te(11B,5n). 实验结果扩展了136La的能级纲图, 包括3个集体转动带, 最高自旋态达20h. 对于\uppi h_{11/2}\otimes \upnu h_{11/2}$~带, 观测到了旋称反转与集体回弯现象. 通过系统学比较, 对旋称反转特性进行了讨论. 由推转壳模型的计算指出, 此集体回弯是由一对中子的角动量顺排引起的. 另外两个集体带为具有~$\gamma\approx -60^\circ$~的扁椭形变带, 其可能的组态为: $\uppi h_{11/2}\otimes \upnu g_{7/2}h_{11/2}^2$~与~$\uppi g_{7/2}\otimes\upnu g_{7/2}^2 d_{5/2} h_{11/2}^2$.  相似文献   

6.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γ谱学实验方法,研究了双奇核184?Au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扩展了基于πh9/2ν7/2–[514]和πi13/2νi13/22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能级纲图,建立了两个转动带之间以及πh9/2ν7/2-[514]带与基态的谱学连接.从而确定了πi13/2νi13/2带能级的自旋和宇称,证实了此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出现旋称反转.分析了πi13/2νi13/2带和相邻核转动带的准粒子顺排特征,指出此带的第一回弯以及相邻核转动带在低频观测到的顺排异常可能与h9/2质子顺排有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能量为170MeV的35Cl束流,通过157Gd(35Cl,4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88Tl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依据实验结果建立了188Tl基于πh9/2(○×)νi13/2组态的转动带.根据双奇Tl核能级结构的相似性,指定了188Tlπh9/2(○×)νi13/2扁椭球转动带的自旋值.结果表明在188Tl中,πh9/2(○×)νi13/2扁椭球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具有旋称反转性质.利用包含了质子-中子剩余相互作用的准粒子-转子模型,定性地解释了πh9/2(○×)νi13/2扁椭球转动带的低自旋区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相邻奇A核转动带的回弯行为的分析,无法肯定162,164Er,164,166Yb,168Hf诸核的回弯机制。本文利用HFB推转模型,计算了这些核的排列角动量i(ω)和回弯的临界角频率ωc,探讨了阻塞效应的影响,通过和实验值的比较,确定了它们出现回弯均是由于一对i13/2中子转动排列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能量为 1 6 7— 1 75MeV的35Cl束流 ,通过16 0 Gd(35Cl,5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90 Tl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实验建立了190 Tl基于πh9/2    νi13/2 组态的转动带 .在束测量结果和194 Biα衰变的α γ测量结果确定地指定了190 Tl的πh9/2    νi13/2 转动带的自旋值 .基于自旋指定 ,发现了190 Tl的πh9/2    νi13/2 扁椭球转动带在低自旋时旋称反转 .这是首次在基于πh9/2    νi13/2 组态的扁椭球转动带中观测到旋称反转 .考虑了质子 -中子剩余相互作用的粒子 -转子模型能够解释πh9/2    νi13/2 扁椭球转动带的低自旋旋称反转 .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γ谱学实验方法 ,研究了双奇核184 Au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扩展了基于πh9/ 2 ν7/ 2 - [5 14 ]和πi13/ 2 νi13/ 2 2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能级纲图 ,建立了两个转动带之间以及πh9/ 2 ν7/ 2 - [5 14 ]带与基态的谱学连接 .从而确定了πi13/ 2 νi13/ 2 带能级的自旋和宇称 ,证实了此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出现旋称反转 .分析了πi13/ 2 νi13/ 2 带和相邻核转动带的准粒子顺排特征 ,指出此带的第一回弯以及相邻核转动带在低频观测到的顺排异常可能与h9/ 2 质子顺排有关 .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一种带交叉的双带图象,计算了某些偶偶核高自旋态的能谱、B(E2)值和迴磁比因子g.据此对它们的回弯现象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区分形状相变、转动排列和对崩溃效应的可能的判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能量为167—175MeV的35Cl束流,通过160Gd(35Cl,5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90Tl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实验建立了190Tl基于πh9/2 νi13/2组态的转动带.在束测量结果和194Biα衰变的αγ测量结果确定地指定了190?Tl的πh9/2 νi13/2转动带的自旋值.基于自旋指定,发现了190Tl的πh9/2 νi13/2?扁椭球转动带在低自旋时旋称反转.这是首次在基于πh9/2 νi13/2?组态的扁椭球转动带中观测到旋称反转.考虑了质子–中子剩余相互作用的粒子–转子模型能够解释πh9/2 νi13/2扁椭球转动带的低自旋旋称反转.  相似文献   

13.
利用149Sm(27Al,4nγ)172Re反应布居了形变双奇核172Re的高自旋态,用12套带有BGO反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γ实验测量,首次建立了172Re由3个转动带构成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研究和讨论了3个转动带的结构特征,基于已有的高自旋态核结构知识并通过系统学比较和分析指出它们的准粒子组态分别为πh11/2 νi13/2,πh9/2 νi13/2和 π1/2-[541] ν1/2-[521].发现前两个转动带在自旋小于18时其转动能级呈现反常的旋称劈裂.High-spin states in the odd-odd~(172)R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via the~(149)Sm(~(27)Al, 4nγ)~(172)Re reaction through excitation functions, X-γ and γ-γ coincidence measurements. A level scheme consisting of three rotational bands have been iden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extending the high-spin studies of A≈160 odd-odd nuclei to the currently lightest rhenium isotope. The three bands have been assigned to be built on the πh_(11/2) νi_(13/2), πh_(9/2) νi_(13/2 ) and π1/2~-\ν1/2~-\ configurations ...  相似文献   

14.
用组态相关推转Nilsson-Strutinsky模型研究了131La转动带结构性质.对一些特殊组态带的形状共存和带终止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并把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理论计算结果表明,131La是软γ形变核,很多具有不同组态的转动带都有形状共存.实验上测量的131La的宇称和辛量子数为(π,α)=(+,±1/2)的转动带的组态是[02,8],即组态π(h11/2)2⊙ν(h11/2)8,其中负辛量子数带几乎达到该带的带终止理论预言值I=41.5h,但是该带对实验上测量带终止不利,因为接近带终止态时能量增加太快.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处理含有对力的推转壳模型的粒子数守恒方法研究了A~190区奇奇核194Tl中6条超形变带. 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得非常好. 根据我们的PNC计算结果,分别指定了194Tl的6条超形变带的组态,详细分析了质子和中子的堵塞效应对转动惯量的影响. 转动惯量随转动频率的变化主要来源于高N闯入壳(对中子N=7,对质子N=6)的贡献,而其他大壳对转动惯量的贡献基本上不随转动频率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微观基础的研究方面,曾提出过以玻色子展开和修正的Jancovici-Schiff代换为基础的理论方案.本文反方案扩充到有中子、质子和质子空穴三种玻色子的情况,用它研究Sn偶同位素由质子2p-2h激发组态混入形成的准转动带.计算结果与实验能谱作了比较并讨论了组态混合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17.
周小红  张玉虎  郑勇 《中国物理 C》2002,26(10):991-997
利用在束γ谱学方法,通过反应144Sm(28Si,1p3n)169Re研究了169Re的激发态能级结构.实验进行了X-γ符合、γ-γ符合、DCO系数和带内B(M1)/B(E2)比率测量.基于这些测量,建立了组态为π9/2[514]的强耦合带和组态为π1/2[541]的退耦合带.通过比较169Re的转动带与邻近奇质子核已知转动带的结构和B(M1)/B(E2)比率,指定了169Re转动带的组态.实验观测到π9/2[514]和π1/2[541]转动带的中子AB带交叉的转动频率分别为0.23和0.27MeV.着重讨论了169Re转动带的中子AB带交叉频率、转动角动量顺排和旋称劈列等,并讨论了奇ARe核转动带结构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于Pt偶同位素中的h9/2质子对的排列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计算和讨论.结果表明,如用改善的Nilsson参数κ、μ,给出的h9/2的排列频率与νi13/2排列频率的差值Δhωc=hωc(πh9/2)-hωc(νi13/2)对于78184Pt106核具有最小值,约为75keV.这和最近实验上确定的184Pt核转晕带上出现的大的上弯现象,是由于νi13/2和πh9/2两个排列频率非常靠近的结果一致.而运用Nilsson的标准κ、μ则不能给出这一结果.这两个排列的先后次序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于相邻Pt偶同位素的πh9/2排列频率的理论预言,期待着实验数据的检验.  相似文献   

19.
张敬业 《中国物理 C》1993,17(8):734-738
理论上指出由于在单粒子能级图上,扁椭球和长椭球的两侧均存在下降轨道,因此Z=52-56原子核会有低位的扁椭球转动带.最近对碘和铯同位素的高自旋带结构进行了仔细的实验研究,发现碘同位素中除有长椭球转动带外,确有质子h11/2、g7/2和d5/2组态的扁椭球转动带.但是在铯同位素中,迄今都只发现长椭球转动带,而未发现扁椭球转动带.利用新调整过的Nilsson参数,进一步作了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扁椭球形状,碘同位素的壳修正能及自洽对关联的绝对值均大于铯同位素的;而且碘同位素与铯同位素比较,带头扁椭球与长椭球能量差,也更有利于扁椭球形变.这一切结果均密切联系于单粒子能级图上存在一个扁椭球质子54能隙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偶Pt同位素i13/2中子对作了一个较细致的系统的分析. 实验数据和用不同κ、μ参数所得到的Nillson推转模型结果间的比较, 给出如下重要性质: 1) 改善的κ、μ参数能够很好符合185Au数据, 对Pt同位素一般地似乎也是合适的, 但尚需更多的实验与理论数据检验. 2)仅仅有νi13/2排列不能解释184Pt中大的上弯现象, 而πh9/2排列应该同样也起作用. 3)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之间的偏离表明, 一种包括ε2, ε4及γ三维势能面的计算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