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碟形湖作为鄱阳湖的子湖,孕育了丰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而关于鄱阳湖碟形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较少,于2017年1,4,7,10月对鄱阳湖3个碟形湖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门17科31种,其中软体动物最为丰富,14种,节肢动物12种,环节动物最少,5种。优势种为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曲旋沼螺(Parafossarulus anomalospiralis),粗腹摇蚊属(Pelopia sp.),羽摇蚊属(Chironomus sp.)及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3个湖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5.78±11.73) ind·m-2和(46.29±11.83) g·m-2,其中战备湖密度最高为(92.67±29.18) ind·m-2,东湖生物量最高为(70.20±51.32) g·m-2。冬季的密度与生物量最高,夏季多样性指数最高。功能摄食类群中刮食者比例最高,撕食者比例最低,RDA分析显示总氮、叶绿素a、电导率和浊度显著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
江西柘林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对柘林水库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4次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2种,隶属3门18科31属,其中软体动物门12种、节肢动物门12种、环节动物门8种。优势种为中华颤蚓Tubifex sinicus。柘林水库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为620.42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16.05g/m2。密度季节变化为春季高,夏季低,生物量季节变化为春季高,秋季低。库湾及库区底栖动物较为丰富。功能摄食群中撕食者、滤食者和收集者季节变化明显,刮食者与捕食者变化较为平稳。水库中底栖动物优势类群多为耐低氧的寡毛类。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6~2007年对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春、夏、秋、冬的4次调查,利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年平均栖息丰度为680.2ind 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为16.82g 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17.26g (m2 a)-1;P/B值为0.91~1.18a-1.由此得出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湾口和湾底大于湾中,这与象山港是一个深入内陆的半封闭狭长型海湾有关;P/B值从湾口到湾底依次升高,说明象山港湾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湾底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活史较长,且物种组成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4.
2020年5月底至8月初在西北太平洋海域(41°11′24″—48°06′09″N,162°15′52″—169°34′09″E)进行了27个站位的浮游动物大面积调查,共鉴定出6个门类,28个浮游动物的主要类群,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66.61 ind·m-3.该海域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桡足类中的新哲水蚤(Neocalanus plumchrus)和太平洋哲水蚤(Calanus pacificus),其出现频率分别为88.9%和92.6%.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降低的趋势,多样性指数高值区主要位于调查海域中东部和东南部.浮游动物群落丰度与环境中叶绿素a (Chla)、PO43-、Si O32-具有正相关性,与温度和盐度具有负相关性.研究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与水文环境特征契合度较高,其中温度、盐度及营养盐的分布差异是构成浮游动物空间格局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了解舟山群岛近岸海域鱼类资源状况及其群落结构特征,基于2015年秋季(11月)、2016年春季(5月)在舟山群岛近岸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数据,以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确定鱼类优势度,将主要鱼类(IRI>100)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摄食习性进行功能群划分,并用Shannon指数和Pianka指数对主要鱼类的生态位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研究海域主要鱼类春季11种,秋季7种,其中优势种(IRI>1 000)春季3种,秋季1种。(2)根据食性可划分为浮游生物食性、浮游生物/游泳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4个功能群。生物量最多的功能群春季为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秋季为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功能群。(3)春秋季主要鱼类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1.26~3.58和0.20~3.45,生态位宽度值季节差异明显。广生态位种(Bi ≥2.0)春季有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银鲳(Pampus argente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等8种,秋季有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凤鲚(Coilia mystus)和棘头梅童鱼3种。中生态位种(2.0 >Bi ≥1.0)春季有龙头鱼、小带鱼(Eupleurogrammus muticus)和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3种,秋季有中华小沙丁鱼(Stolephorus chinensis)和鮸(Miichthys miiuy)2种,而窄生态位种(1.0>Bi >0)仅秋季的银鲳和黄鲫(Setipinna taty)2种。(4)春季龙头鱼与蓝圆鲹、秋季黄鲫与银鲳的生态位重叠值最高,表明鱼类在资源序列上的同域性最强,物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趋于一致。春秋季主要鱼类生态位重叠有意义(Qik >0.3)的种对所占比例均较低,总体上该海域主要鱼类潜在的竞争关系较弱,生态位空间分化明显。结合冗余分析(RDA)结果,可进一步解释主要鱼类的功能群及生态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2011年2月~2012年3月,对南昌市3个城市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进行研究。3个湖泊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52种及亚种,隶属于7纲21科43属,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梨形环棱螺Bellamyapurificata、花纹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粗腹摇蚊Pelopiasp.及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各湖泊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东湖108.45ind/m2,75.89g/m2;青山湖1520.89ind/m2,123.04g/m2;前湖607.22ind/m2,13.66g/m2。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在湖泊间差异显著(F=4.21,P0.05),同一湖泊密度季节差异不显著(F=0.99,P0.05);湖泊间及同一湖泊不同季节生物量差异均不显著(F=2.15,P0.05;F=0.58,P0.05)。不同干扰程度下的城市湖泊,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比重有各自的特点。东湖无论从密度或生物量看,均表现为以刮食者为主,占总密度的51.03%,总生物量99.50%;而青山湖和前湖从密度看,则以直接收集者为主,分别占总密度的76.49%和59.63%,从生物量看,以过滤收集者为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79.75%和61.59%。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11年冬季(2月)对岱衢洋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网采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分布以及生物指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并用富营养化指数、水质综合指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进行水质状况评价.经初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0属116种,其中硅藻门37属92种,甲藻门10属20种,绿藻门和蓝藻门各2种.全年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硅藻门的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植物种类数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季节差异极显著(p=0.008<0.01),春季最少(33种),冬季最多(71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最高,达67.66×106 cells·m-3,春季最低,为0.12×106 cells·m-3,两季节差异极显著(p=0.003<0.01).夏季靠近衢山岛一侧的D03和D05站位,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大量增殖,但未达到赤潮水平.冬季岱衢洋海域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最高,物种较丰富.春季均匀度指数最高,多样性指数也较高,但丰富度指数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群落分布与水温、盐度、透明度、叶绿素a及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富营养化指数表明,整个海域夏冬季多数站位均未发生富营养化,春秋季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且春季富营养化最严重,多数站位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质综合指数表明,整个海域处于轻污染状态,且夏冬秋季水质明显优于春季.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表明,该海域除秋季处于重中度污染状态外,其他季节均处于轻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8.
西湖引水治理前后底栖动物群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6年9月30日钱塘江──西湖引水工程建成通水.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生命周期较长,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对环境指标作用大于其它类群.因此,作者于1995年1月-1995年12月对引水入湖的第一个湖区──小南湖的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结果简报如下:1群落种类组成比较引水前该湖区有12种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现在有23种,详见(表1),种类增加了91.67%.其中贻贝(Mytilussp)和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oligobranchiaSouthern)系广盐性种类.这2个种类的出现直接与引钱塘江水入湖有关.2群…  相似文献   

9.
韭山列岛海域虾类群落结构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韭山列岛海域2015年11月(秋)、2016年2月(冬)、5月(春)、8月(夏)的调查资料,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 IRI)、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数量生物量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简称ABC曲线)及W统计量(W-statistics)等方法,分析了该海域优势种虾类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共调查到暖温、暖水性虾类16种,隶属于8科12属;其中,各季节优势种(IRI > 1 000)变化明显。虾类相对资源密度呈春、秋季高,夏、冬季低的季节性分布。秋季主要优势种为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和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虾类群落的分布主要受底层水温影响(r2 = 0.726 2,P = 0.001);冬季优势种主要为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葛氏长臂虾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此季节虾类的分布主要受水深的影响(r2 = 0.543 7,P = 0.009);春季优势种为日本鼓虾和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此时物种的分布与表层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夏季优势种以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为主,此时研究海域环境较为稳定,环境因子整体对虾类群落的分布影响显著(P = 0.008)。4个季节W统计值均小于1,其变化范围为-1.772×10-3~-2.47×10-4。秋、冬和春季数量优势度曲线高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表明虾类群落受干扰较为严重;而夏季两曲线相交,受干扰情况较另外3个季节有所好转。通过比较数量、生物量优势度曲线斜率,还可以推测虾类的体型大小:当相邻两排序物种在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上对应值连线的斜率大于数量优势度曲线上对应值连线的斜率时,该物种个体相对较大,反之较小。进而可推知:当物种数量足够多时,可通过比较某一物种在生物量优势度曲线和数量优势度曲线上对应处切线的斜率判断个体的相对大小。  相似文献   

10.
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渔业资源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0年春、夏两季对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海域渔场调查的资料,分析了示范区海域渔业资源的时空分布、群落结构、资源密度等.调查中共有渔获物63种,其中鱼类29种、虾类19种、蟹类12种、头足类3种.无论在种类数、重量和尾数渔获量以及在重量和尾数资源密度上,夏季都明显高于春季.春、夏两季度,渔业资源平均品种重量和资源密度蟹类最高,为78.864 kg·km-2,其次是虾类、鱼类、头足类;平均品种尾数资源密度虾类最高,为2.976 5×104 ind·km-2,其次是鱼类、蟹类、头足类.渔获物中出现了大黄鱼、鳀、海鳗等高经济鱼种,但数量和比例相对较低,而低经济价值的虾虎鱼科比重较大,渔业资源总体偏向个体小型化.港湾内渔业资源的种类和多样性格局的形成与其地形及水文特征有密切关系.生物多样性指数表明,海域生态重量总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且有呈严重趋势,这可能与过度捕捞或是人为活动扰动有关.建议适当控制捕捞强度或捕捞时间,加强对渔民政策法规教育、加大增殖放流与海洋牧场的投放力度,这对保护渔业资源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台州市不同功能区环境空气PM_(2.5)的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在台州市采集504个PM_(2.5)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光度计分析样品中的19种无机元素,利用离子色谱和热光碳分析仪分别分析8种水溶性离子和2种碳组分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分数,研究不同功能区环境空气PM_(2.5)及其化学组分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台州市环境空气PM_(2.5)年均质量浓度为(45.3±20.1)μg·m~(-3),季节变化规律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空间变化规律为工业园区商住区自然保护区.19种无机元素占PM_(2.5)总量的9.78%,主要元素为Na、K、Ca、Si、Zn、Al、Mg和Fe.富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台州市无机元素的主要污染源包括道路交通尘、燃煤尘、建筑扬尘以及海盐粒子.采样期间8种水溶性离子总质量浓度为(26.50±5.86)μg·m~(-3),SO_4~(2-)、NO_3~-和NH_4~+占PM_(2.5)总量的(41.96±8.59)%.Cl~-、NO_3~-和NH_4~+离子质量分数为工业园区商住区自然保护区,SO2-4离子质量分数水平在3个功能区相近.OC和EC的年均浓度分别为(10.04±2.08)和(3.27±0.80)μg·m~(-3).商住区和工业园区OC和EC浓度水平相近,略高于自然保护区.SOC/OC值为秋季最高,冬季其次.不同季节SOC/OC值均为工业园区高于商住区和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2.
渔山列岛潮间带生物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116种,其中环节动物3种,占总生物种类的2.6%;软体动物45种,占38.8%;甲壳类19种,占16.4%;棘皮动物6种,占5.2%;藻类37种,占31.9%;其他种类6种,占5.2%.潮间带生物资源总平均生物量6760.2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750.36 ind·m-2.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断面分布不均匀,生物量以大白礁最高,为16006.2g·m-2,小澳次之,为2499.3g·m-2,大沙岙里生物量最低,仅为大白礁生物量的1/10.优势种明显,日本笠藤壶生物量在优势种中占首位,最大生物量达970.91g·m-2;其次为角偏顶蛤,最大生物量为4088.29g·m-2;其他优势种主要有厚壳贻贝、覆瓦小蛇螺和条纹隔贻贝,生物量分别为1406.37,1012.82和949.39g·m-2.  相似文献   

13.
温州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5年1~12月在温州市区采集448个PM_(2.5)样品,采用离子色谱法分析PM_(2.5)中9种水溶性离子(SO_4~(2-)、NO_3~-、NH_4~+、Cl~-、Na~+、K~+、Ca~(2+)、Mg~(2+)和F~-)的浓度,研究其污染特征、化学组分和来源.采样期间9种水溶性离子总浓度为39.97μg·m~(-3),SO_4~(2-)、NO_3~-和NH_4~+占所测水溶性离子总量的(40.19±10.04)%.离子总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从空间分布上看,多数季节市站采样点PM_(2.5)中离子总浓度低于南浦、龙湾和瓯海采样点.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M_(2.5)值与NH_4~+、Ca~(2+)、Na~+、K~+、Cl~-、NO_3~-、SO_4~(2-)浓度显著相关,PM_(2.5)中SO_4~(2-)和NH_4~+的主要结合方式为(NH_4)_2SO_4.硫氧化速率(SOR)和氮氧化速率(NOR)的年均值分别为0.44±0.09和0.13±0.04,表明温州市PM_(2.5)中SO_4~(2-)和NO_3~-主要由二次转化形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温州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于燃煤(火力发电和工业燃煤)、生物质燃烧、机动车尾气以及道路和建筑扬尘.  相似文献   

14.
象山港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象山港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共有底栖生物158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居多,两者分别占总种类数的41%和33%.潮间带生物2年平均生物量为101.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59.2ind.m-2.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及栖息密度软体动物居首位.潮间带生物季节变化特点为生物栖息密度春季最大,生物量夏季最高.与历史调查数据相比,本次调查结果均低于以往,表明沿港工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潮间带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和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以比表面积为1 572 m2·g-1的粉末活性炭为参照, 研究了水稻秸秆于350和500 ℃灼烧产生的灰对双酚A的吸附性能, 为认识和利用水稻秸秆灰去除水中有机微污染物提供参考. 结果显示, 水稻秸秆灰对双酚A的去除过程符合两室模型, 其快吸附阶段在2 h内平衡, 慢吸附阶段需5~7 d才能平衡, 慢于活性炭的吸附平衡过程(需2.5 h). 水稻秸秆灰的吸附等温线符合Dubinin- Ashtakhov模型, 单位质量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8.0 mg·g-1 (350℃灰分)和10.3 mg·g-1 (500℃灰分), 是活性炭(245 mg·g-1)的4.2%~7.3%; 单位比表面积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81 mg·m-2 (350 ℃灰分)和1.68 mg·m-2 (500 ℃灰分), 是活性炭(0.156 mg·m-2)的11~12倍, 表明水稻秸秆灰是一种单位比表面吸附效率较高的双酚A吸附剂.  相似文献   

16.
同步脱氮除硫工艺以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硫化物作为电子供体,通过以废治废,去除氮硫污染物。本文构建了双室型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将同步脱氮除硫工艺与MFC相结合,在处理废水的同时生产电能。与化学对照组相比,该同步脱氮除硫MFC具有高基质去除性能和产电性能。当进水硝态氮和硫化物的浓度分别为95.54和540 mg·L-1,反应时间为20 h时,硝态氮和硫化物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6.50%和99.64%;最大电流密度达457.20 mA·m-2,稳定电流密度为30.33 mA·m-2。通过循环伏安法、极化曲线法和电化学阻抗分析,探究了同步脱氮除硫MFC的电化学特性。结果表明,在同步脱氮除硫MFC电极上,同步发生了脱氮除硫反应,该MFC最大功率密度为75.70 mW·m-3,内阻约为2 474 Ω,其对同步脱氮除硫MFC电化学性能具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