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铜锈环棱螺对微囊藻的摄食及其毒素积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2组室内实验研究铜锈环棱螺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摄食与毒素积累,其中摄食试验分别以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饵投喂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对其清滤率CR(mL·ind^-1·h^-1)和滤食率FR(cells·ind^-1·h^-1)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饵料种类和实验动物密度对铜锈环棱螺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均有显著影响.毒素积累试验分别以单一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50%铜绿微囊藻+50%四尾栅藻的混合藻液和单一铜绿微囊藻3种处理投喂铜锈环棱螺达15d,用ELISA法检测,得到了微囊藻毒素(MCs)在螺体内的动态变化曲线.试验同时表明,藻毒素在铜锈环棱螺各组织中的分布有显著差异,藻毒素积累量依次为肝脏〉鳃〉消化道〉头足部.  相似文献   

2.
环境胁迫对微小卡罗藻溶血毒素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溶血实验将培养于不同盐度、pH、温度和光照强度下微小卡罗藻的培养液做溶血检测,探讨不同环境因子胁迫下微小卡罗藻溶血毒素的分泌情况.结果表明:适宜盐度下该藻分泌少量溶血毒素(2hHs30=2.1%),高盐或低盐胁迫下分泌较多(2hHs50=134.7%,2 hHs20=38.8%).pH〈7及pH〉9时,分泌的溶血毒素较多(2 hHp5=101.7%,2 hHp10=107.4%);pH在7~9之间,分泌很少(2 hHp7=1.5%).高温胁迫能促进溶血毒素的分泌(2 hHt50=70.7%),适宜温度下不分泌溶血毒素.短时间内(48h),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0~20000lx),该藻的生长不受影响,溶血毒素分泌很少.因此,溶血毒素的分泌与该藻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一旦生长受到抑制,毒素分泌量就会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缢蛏育苗过程中光强的控制幅度, 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缢蛏稚贝生长的影响. 试验分别选择1mm和5mm不同附着基厚度和4组不同光照强度试验, 时间为10d, 平均光强分别为A: (12244±5290)lx、B: (3792±2105)lx、C: (380±145)lx、D: (14±11)lx(光暗比12h:12h). 当附着基厚度为1mm时, 初始大小(0.26±0.02)mm缢蛏稚贝在A、B、C、D组的生长大小和成活率分别为(1.17±0.11)mm和(72.2±3.9)%、(1.25±0.12)mm和(84.6±4.1)%、(1.55±0.13)mm和(89.7± 4.5)%, (1.32±0.11)mm和(82.1±3.6)%. C组缢蛏稚贝生长大小和成活率都最大, 各组差异显著. 当附着基厚度为5mm时, 缢蛏稚贝在A、B、C、D组的生长大小和成活率分别为(1.48±0.12)mm和(86.3±3.7)%、(1.52±0.13)mm和(89.6±3.9)%、(1.62±0.14)mm和(88.4±4.0)%, (1.41±0.11)mm和(84.3±3.9)%. C组缢蛏稚贝生长大小和成活率都最大, 但是各组没有显著差异. 当实验对象换成较大(1.45±0.16)mm缢蛏稚贝, 光照强度对于薄附着基内稚贝的生长的影响更为明显. 结果表明: 光照强度对缢蛏稚贝生长有明显影响, 稚贝生长过程中最适的光照强度为(380±145)lx, 高于或低于此光照范围, 稚贝的生长率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适当增加附着基厚度有利于高光强下大规格稚贝的发育生长.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究定向培藻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应用效果. 选取体长0.545cm的凡纳滨对虾84万尾, 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 每个室内水泥池(30m2)14万尾), 对照组水体不添加藻, 试验组水体中添加海链藻(藻浓度维持2×104~5×104 cell?mL-1), 试验周期25d. 结果表明: 定向培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及养殖水质影响显著(P<0.05), 其中, 对虾体长、体质量成活率和饵料系数均为海链藻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养殖水体的pH日差值和、NO3--N、NH4+-N、PO43--P和养殖水体中弧菌数量均为海链藻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由此可见, 在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 养殖池中添加定向培海链藻有利于维持养殖池水体的水质稳定, 减少水体的氮磷含量和抑制弧菌的生长, 同时也有利于凡纳滨对虾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剧毒卡罗藻GM5株中标志性毒素4,5-dihydro-KmTx2的分离纯化体系,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对其纯化效果进行评价. 过滤后的培养液经大型固相萃取柱(YMC-GEL ODS-A-HG, 80 cm×10 cm, 12 nm, S-50 μm)进行富集, 依次用体积分数为10%、40%和60%的甲醇溶液进行淋洗, 体积分数为80%的甲醇溶液进行洗脱, 得到目标化合物粗提液(纯度为51.3%). 采用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一步分离纯化, 使得目标化合物纯度高达93.2%. 该方法提取及纯化效率高, 可操作性强, 可以为4,5-dihydro- KmTx2的规模化生产及功能活性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Tsingtaoensis)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i Lemmerman)的种间竞争关系,以KNO3和KH2PO4为N源和P源,各设5个质量浓度梯度,观察了2种微藻单种培养与共培养时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单种培养时,青岛大扁藻密度与氮、磷质量浓度正相关(P<0.05);牟氏角毛藻密度与氮质量浓度正相关,但磷以1.14 mg.L-1组(P3)藻密度最高.(2)共培养时,2种藻的生长效果均不如单种培养,存在显著差异(P<0.05).(3)青岛大扁藻最适宜N/P比值为14.81,对磷有较高的需求;而牟氏角毛藻的最适宜N/P比值是26.93,其对较低的磷浓度具有更好的适应性.(4)共培养下,氮处理组青岛大扁藻占较大竞争优势,磷处理组牟氏角毛藻占更多竞争优势;在培养早期和末期青岛大扁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在培养中期牟氏角毛藻竞争优势更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褐菖鲉仔鱼在饥饿条件下的存活与生长,对其仔鱼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以及延迟投喂下仔鱼的存活及生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6~18℃下,仔鱼产出当日开口摄食,4日龄仔鱼初次摄食率最高,达(93.33±9.43)%,饥饿不可逆点为7.2日龄;投喂组仔鱼卵黄囊消耗较饥饿组快,前者卵黄囊于5日龄基本耗尽,后者维持到8日龄;延迟投喂1~5d各组,其10日龄仔鱼存活率在70%以上,显著高于延迟投喂6~9d各组(P0.05);初产仔鱼平均全长为(4.15±0.10)mm,饥饿3d内,全长平均日增长量为8.3×10-2 mm·d-1,第4天后出现负增长;延迟投喂0~3 d各组的20日龄仔鱼全长及特殊增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延迟4 d后各投喂组,各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因此认为,褐菖鲉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4日龄,对其以后的生长、存活最有利.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褐菖仔鱼在饥饿条件下的存活与生长, 对其仔鱼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以及延迟投喂下仔鱼的存活及生长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16~18℃下, 仔鱼产出当日开口摄食, 4日龄仔鱼初次摄食率最高, 达(93.33±9.43)%, 饥饿不可逆点为7.2日龄; 投喂组仔鱼卵黄囊消耗较饥饿组快, 前者卵黄囊于5日龄基本耗尽, 后者维持到8日龄; 延迟投喂1~5d各组, 其10日龄仔鱼存活率在70%以上, 显著高于延迟投喂6~9d各组(P<0.05); 初产仔鱼平均全长为(4.15±0.10) mm, 饥饿3d内, 全长平均日增长量为8.3×10-2 mm?d-1, 第4天后出现负增长; 延迟投喂0~3d各组的20日龄仔鱼全长及特殊增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但延迟4d后各投喂组, 各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 因此认为, 褐菖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4日龄, 对其以后的生长、存活最有利.  相似文献   

9.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及变态稚贝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纯水为对照,利用普通温控培养箱,在(24.0±1.0)℃条件下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15d的体外培养实验.结果显示:钩介幼虫排出体外24h内存活率显著下降为50.7%(p=0.006);A组(MEM高糖)、B组(RPMI1640)、C组(MEM 199)幼虫变态率分别为(7.5±3.9)%、(13.3±12.0)%、(42.1±10.0)%;D组(L-15)的幼虫变态率最高,为(66.1±3.8)%,极显著高于C组(p=0.007).相关分析表明,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与钩介幼虫变态率存在显著负相关(r=-0.886).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体外培养变态发育的稚贝形态观察发现:稚贝双壳表面圆形凹陷数量和深度比幼虫显著减少,双壳边缘外套膜增厚,在外套膜、斧足表面分布有大量乳状突起,但形态不同.体外培养稚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完成了变态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固定化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在污水中去氮、磷的效果, 以褐藻酸钠为固定化载体, 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 研究了不同包埋藻细胞密度(0、0.27×107、0.81×107、1.35×107、1.89×107、2.43×107 cells?mL-1), 不同藻球直径(2.5、3.0、3.5、4.0mm), 3% CaCl2溶液不同加固时间(0、1、2、4、6、8h)、不同藻球用量(0、7.5、15.0、22.5、30.0、37.5g?L-1)和不同加固时间下反复使用次数对氮、磷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 包埋藻细胞密度为1.35×107 cells?ml-1时单位藻细胞去除NH4+-N和PO43--P的效果较好. 藻球规格对NH4+-N和PO43--P去除效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 CaCl2加固时间2~8h对藻球中藻细胞生长、NH4+-N和PO43--P去除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 但均显著高于加固1h, 未经加固的藻球极易破损. 藻球投放质量越大, NH4+-N和PO43--P的去除速度越快, 投放量为30g?L-1, 培养9d后, NH4+-N和PO43--P去除率可达80%以上. 固定化藻球反复使用3次以上, 其NH4+-N和PO43--P的去除效率下降. 由此得出: 固定化新月菱形藻球包埋藻细胞密度以1.35×107 cells?mL-1, 藻球直径3.5mm为佳; 藻球制作时在3% CaCl2溶液中加固最佳时间为2h; 藻球用量为30g?L-1; 对藻球定期(9d)进行加固, 有利于增加藻球使用寿命, 并保持其较好的氮、磷去除率.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一种离子色谱-抑制电导同时测定植物生长调节剂中主要活性成分氯化胆碱、甲哌鎓以及杂质N-甲基哌啶的快速检测方法。 样品经稀释过膜后直接进样分析, 采用阳离子交换色谱柱thermo scientific ionpac CG17 (50 mm×4 mm) + CS17 (250 mm×4 mm),以10 mmol·L-1甲烷磺酸溶液等度淋洗,可在10 min内完成以上目标分析物的检测,且常规阳离子(Li+、 Na+、 NH4+、 K+、 Mg2+和Ca2+)不会干扰对3种化合物的测定。 在优化后的最佳色谱条件下,氯化胆碱的线性范围为0.1~500 mg·L-1,甲哌鎓的线性范围为0.5~500 mg·L-1,N-甲基哌啶的线性范围为0.4~200 mg·L-1,3种化合物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 4,线性关系良好。 3种目标分析物的检出限(信噪比S/N = 3)为28.0~112.5 μg·L-1,定量限(信噪比S/N = 10)为93.5~375.0 μg·L-1,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n = 6)均小于0.47%,表明方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 该检测方法简单方便,已成功应用于商品化植物生长调节剂中3种成分质量浓度的测定,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6.0%~103.6%。 可应用于相关植物生长调节剂原料及成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一种离子色谱-抑制电导同时测定植物生长调节剂中主要活性成分氯化胆碱、甲哌鎓以及杂质N-甲基哌啶的快速检测方法。 样品经稀释过膜后直接进样分析, 采用阳离子交换色谱柱thermo scientific ionpac CG17 (50 mm×4 mm) + CS17 (250 mm×4 mm),以10 mmol·L-1甲烷磺酸溶液等度淋洗,可在10 min内完成以上目标分析物的检测,且常规阳离子(Li+、 Na+、 NH4+、 K+、 Mg2+和Ca2+)不会干扰对3种化合物的测定。 在优化后的最佳色谱条件下,氯化胆碱的线性范围为0.1~500 mg·L-1,甲哌鎓的线性范围为0.5~500 mg·L-1,N-甲基哌啶的线性范围为0.4~200 mg·L-1,3种化合物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 4,线性关系良好。 3种目标分析物的检出限(信噪比S/N = 3)为28.0~112.5 μg·L-1,定量限(信噪比S/N = 10)为93.5~375.0 μg·L-1,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n = 6)均小于0.47%,表明方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 该检测方法简单方便,已成功应用于商品化植物生长调节剂中3种成分质量浓度的测定,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6.0%~103.6%。 可应用于相关植物生长调节剂原料及成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重金属对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及敏感性, 本文以海水模式鱼—–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为对象, 分析4种代表性海水重金属污染物铜、镉、铅、汞对其胚胎发育和仔鱼生长期的24h急性毒性. 结果显示: 海水青鳉发育阶段对4种重金属离子都很敏感, 且都产生明显毒性影响. Hg2+、Cu2+、Pb2+、Cd2+对海水青鳉胚胎发育期24h LC50最低值分别为2.34μg?L-1 (I期)、0.72mg?L-1 (IV期)、22.65μg?L-1 (I期)、27.32μg?L-1 (I期), 对青鳉胚胎发育毒性大小的排序为Hg2+>Pb2+>Cd2+>Cu2+. Hg2+、Cu2+、Pb2+、Cd2+对海水青鳉仔鱼期24h LC50最低值分别为0.018 mg?L-1 (7日龄)、0.48mg?L-1 (8日龄)、1.87mg?L-1 (6日龄)、1.86mg?L-1 (5日龄), 对青鳉仔鱼毒性大小的排序为Hg2+>Cu2+>Cd2+>Pb2+. 由此得出重金属对海水模式鱼的胚胎和仔鱼发育的敏感期, 并经实验得到其最低敏感浓度, 也为进一步开展海水重金属的生物监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复苏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Rpf)促进活的但不可培养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的细菌复苏和生长的特性,通过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实验,探究用Rpf增效粉末活性炭活性污泥工艺(powder activated carbon treatmeat,PACT)处理印染废水的最佳工况,同时研究了Rpf对活性污泥的强化机理和对微生物的影响。实验选用302型木质粉末活性炭(PAC),得到最佳投加条件为PAC 30 mg·L-1·d-1,Rpf 6 mg·L-1·(3 d)-1。实验表明,PAC和Rpf具有协同作用,可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增强传统PACT的生化处理能力,提高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大种群丰度,使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5.
同步脱氮除硫工艺以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硫化物作为电子供体,通过以废治废,去除氮硫污染物。本文构建了双室型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将同步脱氮除硫工艺与MFC相结合,在处理废水的同时生产电能。与化学对照组相比,该同步脱氮除硫MFC具有高基质去除性能和产电性能。当进水硝态氮和硫化物的浓度分别为95.54和540 mg·L-1,反应时间为20 h时,硝态氮和硫化物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6.50%和99.64%;最大电流密度达457.20 mA·m-2,稳定电流密度为30.33 mA·m-2。通过循环伏安法、极化曲线法和电化学阻抗分析,探究了同步脱氮除硫MFC的电化学特性。结果表明,在同步脱氮除硫MFC电极上,同步发生了脱氮除硫反应,该MFC最大功率密度为75.70 mW·m-3,内阻约为2 474 Ω,其对同步脱氮除硫MFC电化学性能具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得到新型高效多相催化剂,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染料,以Cu(Ac)_2与CuFe_2O_4@PDA为原料制备了催化剂CuFe_2O_4@PDA-Cu.通过IR、XRD、XPS、UV-Vis、DRS技术对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温度、H_2O_2用量、催化剂用量、pH值、盐等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利用HPLC测定降解产物,采用自由基捕获和抑制实验进行机理验证,发现催化剂是核壳结构.温度升高、pH值升高、H_2O_2和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均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和磷酸盐不影响催化效果,溴化物和亚硝酸盐降低了催化效果.得到的最优降解条件为:T=30℃,催化剂用量10mg·L~(-1),pH=9,过氧化氢用量10mmol·L~(-1),染料浓度30mg·L~(-1).最优条件下催化剂可循环使用4次以上;甲基橙、茜素红和罗丹明B的去除率为100%;染料R0213、O0118和B0115的去除率大于60%.降解产物有草酸、马来酸和CO_2.甲基橙、茜素红和罗丹明B降解后COD_(Mn)=2~4mg·L~(-1).水杨酸捕获·OH生成2.5-二羟基苯甲酸,叔丁醇抑制染料降解.结果表明,催化剂可活化H_2O_2产生·OH,·OH攻击染料分子开环降解直至矿化.该研究为开发高效多相催化剂,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染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一种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减水剂中的葡萄糖酸根、氯离子、硫酸根、硫代硫酸根.样品经过稀释、C18小柱预处理后直接进样.选用shodex52-4e阴离子交换柱分离样品,淋洗液为3.6mmol·L-1Na2CO3,柱温50℃,流速0.8mL·min-1,进样量7μL,抑制电导检测,外标法定量,当葡萄糖酸根、氯离子、硫酸根、硫代硫酸根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0~100.0,0.1~30.0,1.0~50.0,1.0~50.0mg·L-1时,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相对标准偏差(n=7)均小于2.5%,检出限在50.23~13.44μg·L-1.将该方法应用于减水剂阴离子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80.6%~113.9%,方法选择性高、灵敏度好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非均相类Fenton体系的催化效率,采用浓硫酸对磁铁矿粉进行表面改性,得到改性磁铁矿(M-Fe_3O_4).探究以M-Fe_3O_4为催化剂的非均相类Fenton体系对橙黄Ⅱ的氧化降解效果,并考察M-Fe_3O_4投加量、H_2O_2投加量、反应初始pH值等因素对橙黄Ⅱ脱色率和TOC去除率的影响.XRD、TEM和FT-IR表征结果表明,表面改性后M-Fe_3O_4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加,且表面覆盖硫酸铁混盐等活性组分.与磁铁矿/H_2O_2和FeSO_4/H_2O_2两体系相比,M-Fe_3O_4/H_2O_2非均相类Fenton体系对橙黄Ⅱ(初始浓度为500mg·L~(-1))的降解效率明显提升.在最佳反应条件(pH=6,M-Fe_3O_4投加量为0.25g·L~(-1),H_2O_2投加量为4mL·L~(-1))下,橙黄Ⅱ脱色率达到92%,TOC去除率达到47%,为实际废水处理应用提供了实验支撑.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0、1和2倍体长每秒(BL·s-1)的3个流速对拟穴青蟹幼蟹的生长、应激压力和糖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尽管30 d的流水养殖导致了蜕壳相关基因EcR和MIH表达的显著提高,但未对青蟹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在应激压力方面,流水养殖导致了青蟹血清中的皮质醇和肝胰腺中丙二醛水平的显著降低,同时1 BL·s-1流速显著提高了肝胰腺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了抗氧化酶活性水平,但2 BL·s-1流速对这些指标的影响弱于1 BL·s-1流速.此外,在糖代谢方面流水养殖导致了青蟹肝胰腺中丙酮酸激酶活性的显著降低,未引起肌肉中乳酸水平的显著变化,但2 BL·s-1流速导致了肌糖原水平的显著升高.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适度的流水养殖虽然对生长没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可降低青蟹的生理压力,增强青蟹的抗氧化能力,提高肌肉中的能量储存研究结果可为完善青蟹的循环水养殖技术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同时检测食用油及地沟油中的无机阴离子(F-、Cl-、SO42-)和有机酸(CH3CO2-、CHO2-)的离子色谱柱切换在线前处理方法.采用一根NG1反相色谱柱作为前处理柱在线去除样品中的水溶性有机基质,通过柱切换技术,由淋洗液将柱内富集的离子带至阴离子分析柱中分离,从而达到在线前处理的目的.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被分析离子浓度在0.05~10 mg·L-1时,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0;进样量25 μL,方法的检出限为4~41 μg·L-1(信噪比S/N=3);加标回收率在75.6%~87.7%;相对标准偏差在0.85%~2.34%(n=6);实验结果表明,地沟油中甲酸和乙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食用油.本方法对食用油和地沟油的鉴别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适用于食用油及地沟油中常规阴离子和有机酸的同步检测,具有快速、灵敏、选择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