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了解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线粒体的结构特征以及水稻红莲型细胞质不育系基因orfh79蛋白的亚细胞的定位,利用透射电镜分别观察了红莲型性不育系水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和单核期三个发育时期花药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的变化,并结合胶体免疫  相似文献   

2.
香榧Torreya grondis Foft.ex Lindl.小孢子叶球发生于当年生新枝的叶腋内,8月末出现小孢子叶突起,9月形成小孢子囊,10月到第二年的3月初小孢子母细胞大量形成,3月中旬,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4月上旬是单核花粉期,4月中旬是二核花粉期。在花粉的发育过程中不形成原叶体细胞。 不良的温度影响花粉的正常发育,从而形成大量的败育花粉。败育花粉通常比正常花粉要小一些,充满淀粉粒,花粉壁薄,细胞中线粒体、内质网少,线粒体嵴发育不良,核质浓缩成几团,生理活性低,糖的代谢受阻。此外,还见到一些膜状溶酶体,使花粉中的原生质体发生自溶。  相似文献   

3.
用热分析法研究了花粉不同育期马协保持系与不育系水稻花药的热分解过程,获得了花粉不同育期马协保持系与不育系水稻花药的TG/DTA曲线,初步探讨了马协水稻花药的热分解规律及发育过程中花药干物质含量与发育期的关系.计算了马协保持系水稻花药发育的表观动力学参数,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经验式,并讨论了马协不育系水稻花药的败育过程.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珍汕97水稻不育系及保持系的花粉发育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幼小的单孢花粉到单核边位出现中央大液泡时期,不育系花粉细胞RNA含量与保持系无显著差异,单核末期不育系开始败育,双核期RNA含量与保持系双核期花粉细胞相比有显著下降,说明RNA含量下降是珍汕97不育系花粉败育的一个重要生理特征,不育系花粉在单核末期以前发育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5.
运用DNA荧光探针结合显微荧光术,系统地研究了3种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败育过程、时期和特点.结果表明,珍汕97不育系不能完成小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马协不育系小孢子可完成第一次有丝分裂,但不能进入第二次有丝分裂;广丛41不育系部分小孢子可完成第二次有丝分裂,因此可看到许多三核花粉,但因核行为异常而败育.小孢子的败育过程可能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以云南紫稻细胞质无花粉型水稻樱香不育系和保持系为材料,构建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线粒体基因组BAC文库.每个文库均保存2 304个菌落,外源插入片段介于10~20 kb之间.将两个文库的2 304个克隆分别集中于96孔板中,根据已发表的水稻线粒体序列对atp6、atp9、cob、cox2等4个基因设计特定引物,对96孔板中的菌落进行了PCR鉴定,均能筛选得到阳性克隆,通过对96孔板中阳性克隆的位置进行推导,可以得到文库中含有相应基因克隆的大致位置及数目.PCR筛选结果显示两个文库均包含用于检测的目的线粒体基因,说明文库典型性良好,并且PCR法用于文库基因筛选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W6184s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花粉败育主要发生在小孢子发育后期,具大液泡的小孢子不能进入配子体发育阶段;小孢子发育的早期,少数小孢子母细胞就表现异常而导致花粉败育。在小孢子发育的同时,绒毡层出现各种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是杂交水稻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应用花粉压片法,主要是石蜡切片法,配合组织化学方法,对水稻红莲一华矮_(15)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花粉发育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1.红莲-华矮_(16)不育系花粉败育主要发生于二核花粉期。2.生殖核与营养核相继崩溃、解体,形成只剩下花粉壁的“园败”型花粉。生殖核败育,营养核尚有部分机能或败育较迟,形成含有淀粉粒的“染败”型花粉。少数花粉在二核期以前败育,剩下不规则形状的花粉壁,形成所称的“典败”型花粉。  相似文献   

9.
马协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能量释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马协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水稻线粒体能量释放热谱和DSC曲线,探讨了它们在恒温和变温条件下能量释放规律和特性.结果表明马协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在其能量释放过程中放热量较大,能垒较高且机制较为复杂,故其能量释放速率则较其可育系小.  相似文献   

10.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水稻孢子体雄性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F1代汕优63和配子体雄性不育系丛广41A、保持系丛广41B、F1代广优青在小孢子败育时期的花药线粒体蛋白质.结果表明,在这两种类型的组合中,不育系同保持系、F1代的带型差异很大,保持系的带型和F1代的带型差异较小.其中,汕优63比珍汕97B多1条分子量为31000的多肽带,广优青比丛广41B多1条分子量为43300多肽带.  相似文献   

11.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绿草履虫(Paramecium bursaria)线粒体的超微结构。除见到细胞质内分布有正常形态的线粒体之外,还有两种形态上有转化的线粒体。其转化形式有下述两种:一种为直管系统,另一种为膜状结构的粗面内质网。这种转化而成的内质网的管状膜为细长而粗细均匀,直径约为40nm。而细胞质内存在的内质网则形态各异,粗细不等,其直径为21.5—60nm。  相似文献   

12.
研究植物雄性不育尤其是农作物的雄性不育不仅有助于了解小孢子发育的生物学机理,还可以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本文从模式作物水稻的角度综述了雄性不育的类型及其特征,包括细胞核不育、细胞质不育两大类型,并探讨了其形成的机理,总结了细胞质不育中育性恢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对湖北马协型杂交稻不育系A和保持系B从花粉母细胞至花粉发育过程各时期进行了细胞学的比较观察.醋酸洋红染色结果表明马协A和马协B都能顺利地通过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采用改进的快速银染法对花粉粒发育的细胞学观察,表明马协A的败育主要发生在二核期末至三核期初之间,先是营养核解体,生殖核后解体.说明马协A是一种新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对快速银染法的优越性和马协A的败育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选用5种萝卜雄性不育系为材料,以相应保持系作对照,进行细胞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萝卜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有两种方式;1.475A花药发育受阻于孢原细胞分化期之前,不产生孢原细胞,也不分化形成花粉囊,接近开花期时花药已畸形.2.262A、北京白A、春红A、134A花药发育受阻于单核花粉期.绒毡层细胞具多种异常变化:①径向异常肥大、高度液泡化并侵入药室;②细胞壁解体,细胞内含物融合形成周原质团;③以上两种异常活动同时具有.随着绒毡层细胞退化解体,小抱子核质解体导致败育,药室瘪缩变形,只留下少数染色很深的细胞残留物质.不育系的维管组织有韧皮部和木质部的分化,但不及保持系发达.  相似文献   

15.
光敏细胞质不育小麦花药发育过程中ABA免疫电镜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胶体金免疫电镜定位方法研究了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光敏细胞质不育小麦发育过程中ABA的分布,短日照条件下,花粉母细胞细胞质基质及小液泡内有金颗粒分布;单核至二核花粉时期花粉内金颗粒逐渐增多,二核至成熟花粉时期花粉内金颗粒逐渐减少,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粉内金颗粒的分布位置有变化,绒毡层或降解中的绒毡层细胞内有较多金颗粒分布,长日照条件下花粉败育,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粉内金颗粒分布数量均比同时期的可育花粉内明显增多,单核期以前败育的花粉,解体的花粉细胞质及细胞核内有较多金颗粒分布;后期败育的花粉,花粉母细胞至二核花粉时期花粉(母细胞)内金颗粒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二核期以后,花粉逐渐液泡化,解体的花粉细胞质及逐增大的中央液泡内在大量的金颗粒分布,绒毡层细胞内金颗粒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文中对ABA在雄蕊,花粉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由光周期诱导的ABA含量增加在雄性不育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以孢子体雄性不育系马协A、马协B、马协63(F1)和珍汕97A、珍汕97B、汕优63(F1)为材料,对小孢子发育的花粉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单核期、二核期、三核期的花药蛋白质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在马协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有12种多肽的表达具有时序特征,其中9种多肽可能与马协A雄性不育有关;在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有10种多肽的表达具有时序特征,其中6种多肽可能与珍汕97A雄性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水稻胚性和非胚性悬浮细胞培养物分别制备的原生质体进行细胞学观察和培养研究,得到如下结果:由酶解制备的胚性原生质体具有较完整的细胞膜、细胞膜上小球状突起较小、细胞质含有丰富的颗粒状内含物,经培养,胚性原生质体多能进行第1次分裂,并能持续分裂,最终分化出再生植株.而由酶解制备的非胚性原生质体的细胞膜上有裂隙产生、细胞膜上小球状突起较大、细胞质中颗粒状内含物较少、具有明显的大液泡,经培养,仅个别原生质体能以"酵母出芽"式进行不均等分裂,随后细胞自行解体.结果表明,由酶解制备的原生质体细胞膜是否完整,膜上突起的大小以及细胞质颗粒状内含物的多少与原生质体能否正常复壁分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光周期处理下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个体发育过程中,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日照处理前,农垦58S与农垦58品种的叶绿体结构无明显差异;叶绿体结构变化发生在长日照处理之后,此时,水稻发育处于第二次枝梗原基形成期,变化了的叶绿体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基质片层与基粒片层结构均存在,但排列分布紊乱,基粒的大小、数目有异,②缺乏基质片层,③完全缺乏类囊体膜结构,在叶绿体类囊体膜结构退化时,往往伴随着嗜锇颗粒数目的剧增;当叶绿体结构不完善时,线粒体也发生退化,如外形变化较大,外膜模糊,嗜锇颗粒的数目减少,细胞器基本物质电子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大黄鱼肝脏的结构特点, 采用石蜡切片-显微技术及超薄切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健康大黄鱼肝脏的组织学结构特征. 显微观察显示, 肝脏表面覆有一层较薄的结缔组织被膜, 肝小叶之间界限不明显, 中央静脉不发达, 肝细胞索(板)排列不规则; 肝血窦相互吻合成网络状; 肝内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伴行; 肝内胆管系统由胆小管、小叶内胆管、小叶间胆管和支胆管组成; 小叶间胆管常与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伴行; 胰腺组织弥散分布于肝实质中. 电镜观察显示, 大黄鱼肝细胞界限清晰, 单核; 细胞质分布有丰富的核糖体和线粒体, 内质网发达, 含有丰富的糖原颗粒和大小不等的脂滴; 枯否氏细胞具伪足, 细胞质内含有吞噬泡; 贮脂细胞内含有大小不等的脂滴; 狄氏隙及胆小管腔内充满丰富的微绒毛. 大黄鱼肝脏组织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在产卵前后的输卵管结构进行了观察.输卵管由管壁上皮和基膜组成.管壁上皮为一单层柱状上皮细胞,附着在基膜上.电镜下上皮细胞有明暗之分,细胞面向管腔伸出长而密集的微绒毛.细胞核呈椭圆形,核仁一个或者若干,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产卵前细胞结构完整,核仁明显,管腔内有大量分泌物;产卵后,游离面细胞膜破碎,微绒毛断裂,细胞内含物排向管腔,管腔内残留少量分泌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