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典型的PD病理表现为脑中黑质多巴胺神经元退行性变和路易小体沉积,但这些改变不能完全解释PD产生的临床症状,目前PD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尚未建立系统的早期诊断及保护治疗方式。随着诊断及治疗技术的提高,生物学标记物、脑网络及神经调控等有望为PD早期诊断、机制探索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基础。本文综述了PD在生物学标记物、脑网络研究及神经调控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熊果酸(ursolic acid,UA)是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存在于熊果、女贞叶、枇杷叶等植物中.熊果酸不仅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糖尿病、保肝等药理活性,还具有改善和治疗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作用.通过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了熊果酸在神经元损伤、脑血管疾病和精神障碍中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神经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NT-3对帕金森病(PD)的修复作用,将NT-3表达载体pEGFP-C1-NT3转染大鼠原代神经干细胞(NSCs),构建了NSCs-NT3细胞.移植入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部MFB和VTA区域,观察到移植细胞在大鼠移植部位生长与迁移,证实移植成功.对移植后疾病模型进行APO旋转实验和水迷宫行为检测,结果表明,NT-3有利于学习与记忆能力改善,分子水平证实移植区域NT-3显著表达.本研究通过移植过表达NT-3的神经干细胞,从分子、细胞、组织和个体行为等不同层面证实了NSCs-NT3对PD模型大鼠修复的积极作用,为PD的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复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模型,观察茶多酚对AS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组)、模型组(AS组)、茶多酚低剂量组(TPL组,0.2 g/κg)、茶多酚高剂量组(TPH组,0.4 g/κg),9周后测定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 1)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AS组与NC相比,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在10-9~10-4mol/L浓度的Ach溶液中血管内皮舒张率明显降低(P0.01);TPL,TPH与AS组相比,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在10-9~10-4mol/L浓度的Ach溶液中内皮舒张率明显升高(P0.05);2)血管内膜/中膜厚度比:AS组与NC相比,内膜/中膜厚度比明显增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TPL,TPH与AS组比较,内膜/中膜厚度比明显降低(P0.01);3)主动脉形态学观察:AS组大鼠动脉壁可见多处隆起于内膜表面的典型粥样斑块;动脉内皮细胞脱落,内膜增厚、断裂;中膜平滑肌明显萎缩,排列不规整.NC组无形态学改变,其他各组改变较轻,未见粥样斑块形成.结论茶多酚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茶多酚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提取物质的总称,药用历史悠久,为常用的天然抗氧化剂,对人体多种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在中国医药典籍中记载茶叶有20多种药用作用,且高效无副作用.临床上研究较多的是茶多酚的抗癌,抗辐射,抑菌,保脑,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文献,对茶多酚的药理活性作用进行分析归纳,从而为合理开放利用茶多酚药用产品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多酚是茶的特有成分。它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防癌抗癌、抗衰老、抗辐射等方面的保健功能。本文就茶多酚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玉春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3):51-55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在食品、油脂、保健、医药、日化、精细化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就茶多酚提取的各种方法的基本流程及各自的优缺点及茶多酚的用途作一综述,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茶多酚在祛蒜味牙膏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茶叶提取物茶多酚添加其他主要原料设计祛蒜味茶牙膏,通过正交试验及感官检验,建立模糊数学模型,得出最佳配方.结果袁明,此种含茶多酚牙膏能有效祛除口腔异味,在口感、泡沫量、黏稠度、安全性等方面表现良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生物学效应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黄烷醇类、黄烷双醇类、类黄酮类和酚酸类四类化合物的总称,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茶多酚基本生物学效应的作用机制,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茶多酚是茶叶中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是儿茶素,因其化学结构中带有多个活性羟基,是一种目前不能人工合成的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安全无毒,具有抑菌、杀菌、抗肿瘤、抗辐射等多种功效,作为医药和食品等的添加剂,其开发和应用前景十分看好。主要以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和应用前景开展论述。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绿茶多酚的化学组成、生物代谢以及在药物开发领域的进展,主要集中在对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茶多酚潜在的抗肿瘤活性可以通过干预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等各个阶段来进行,但茶多酚发展成为治疗药物还是面临很多挑战,比如,低生物药效率.基于纳米颗粒的药物传递系统相比单纯的茶多酚具有特别的优势,同时,为了处理新出现的安全问题和潜在的局部药物过量效应,有必要确定包裹纳米粒子以后的药物实际用量和药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12.
茶多酚作为抗氧化剂在鱼肉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鲜鱼肉经不同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处理后,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pH值均与贮藏时间呈正相关,表明茶多酚能延长鱼肉的保鲜期,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简要地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与性质,着重对从茶叶中提取荼多酚的工艺进行了探讨。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出萃取物中的六种茶多酚,并以分光光度法定量。通过该工艺提取得到的产品色泽良好,得率及纯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14.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茶叶中的茶多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流动注射化学发光(FI-CL)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的新方法.优化实验条件下,在ρ=1.0×10-8~5.0×10-6g/mL,相对发光强度的对数值与茶多酚浓度的对数值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10-9g/mL(3σ),相对标准偏差为2.0%(ρ(茶多酚)=1.0×10-6g/mL,n=10).该方法用于红茶、绿茶、花茶及铁观音茶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5.4%~108.3%,与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做对比,结果令人满意.可用于食品中其他酚类物质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15.
茶多酚的制备及沉淀机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Ca^2+,Mg^2+,Fe^3+,Al^3+,Zn^2+,Sn^2+等离子用于沉淀茶多酚,发现Zn^2+效果最好,故仔细研究了Zn^2+作沉淀剂时的沉淀条件,探讨了其沉淀机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凝胶剂中脂溶性茶多酚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制定脂溶性茶多酚凝胶剂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酒石酸亚铁为显色剂,采用比色法,在540 nm处测定含量。结果:脂溶性茶多酚在0~250 mg.(100 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1),平均回收率为102.80%,相对标准偏差为0.93%(n=9)。结论:本法简单、精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凝胶剂中脂溶性茶多酚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7.
茶多酚锌盐热分解法制取氧化锌纳米微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从茶叶中提取的多羟基酚性物质茶多酚具有活性羧基多、无毒无害、对金属离子沉淀率高的优点,因此利用茶多酚作为有机沉淀剂制备了氧化锌纳米微粉,研究了前驱体的形成条件、分解温度、焙烧时间,并对所得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8.
微波法提取茶多酚及茶多酚镧配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波法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Tea polyphenols,简称TP),探讨溶剂、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料液比、浸提级数对提取率的影响.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提取的最优条件为:溶剂为体积分数40%的乙醇,料液比为1:9(g/mL),微波功率280 W,加热时间30 s,浸提2次.直接在茶多酚浸提液的浓缩液中加入氯化镧合成茶多酚镧配合物TP-La,与茶多酚对照样品合成的TP-La比较,通过IR、TEM、紫外吸收等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合成的纳米茶多酚镧配合物结构基本相似,粒径均在30 nm以内,紫外吸收峰一致.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