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联合基座的天文/惯性组合测量系统的静态标校方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从联合基座出发,设计了方位基准传递系统,对天文/惯性组合测量系统进行方位标校。舰船在码头系泊状态下,在甲板坐标系内,通过简单的光学方法达到满意的标校精度。在方位基准传递系统中,通过电子经纬仪将舰船的方位基准(首尾线)传递给惯性平台,再经过光电准直仪,将方位基准传递给方位光学工装,最后经过光电准直仪将方位基准传递给天文经纬仪,完成了通过惯导平台的方位镜与方位光学工装实现了不同层甲板的方位标校。实际标校和对标校误差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总的标校精度约为5.66″,优于10″的精度要求,提高了系统安装精度。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地提高惯性平台的维修性和互换性,给某型惯性平台设计了独特的安装及标校方式。此方法中惯性平台在安装标校时,本身不提供姿态调整的手段,而是通过带有代表惯性平台的水平及方位基准的安装检测平板作为安装标校工具。标校时,使用光学经纬仪及电子水平仪对安装检测平板上的代表惯性平台的水平及方位的光学六面体及水平基准面进行标定。以陀螺经纬仪、光学经纬仪为过渡基准,通过旋转艏向安装固定销达到将安装检测平板的光学方位基准与船体方位基准对齐的目的。以差分电子水平仪为基准,通过研磨安装固定销下垫片的厚度达到安装检测平板的水平姿态与船体基准水平平板水平姿态一致的目的。最终使用螺钉将安装固定销固紧。这样同型号的惯性平台在舰船的任意情况下将实现安装上的互换,而不需要进行二次标校。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精度惯性测量系统内仪表结构正交性误差在使用过程中的不稳定性问题,重点开展了结构热应力分析与优化设计。通过构建系统结构热应力模型,并对关键性参数进行系统实测,得到更为精确的优化模型。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其进行的仿真表明,计算出的结构变化特性与实测正交性误差变化量一致。对仿真结果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结构部件的材料线膨胀系数的差异导致仪表安装基面的热应力变形是影响惯性仪表正交性误差稳定性的主要原因。采用上述方法对某高精度惯性测量系统开展热应力分析与优化设计后,同等环境条件变化情况下,惯性仪表正交性误差变化量减少了一半(由10″减少至4.1″),有效减小了惯性仪表正交性误差受长期使用及环境变化的影响,提高了高精度惯性测量系统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4.
以舰船船体结构、惯性导航系统、被试导航设备以及天文经纬仪为物理对象,提出了一套利用光学系统原理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联合基座进行水平变形测量的方法,解决了各设备因安装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安装基座间产生的水平变形量问题。  相似文献   

5.
惯性测量系统火箭橇试验过程中,惯性测量系统根据试验要求安装于减振平板上,而减振平板通过金属减振器安装于橇体上。通过振动传感器实时测量和记录橇体、减振平板和惯性测量系统的振动和冲击信号,待试验结束后读取记录存储的数据并进行振动量级、振动传递和减振效果分析。提出了一种描述惯性测量系统火箭橇试验振动传递特性的方法,包括振动谱图例对比、振动谱比值对比和基于AR模型幅值修正的传递函数描述方法。通过对各部分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数据处理方法的正确以及描述惯性测量系统火箭橇试验振动传递特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三轴加速度计是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元件之一,其误差对导航精度具有重要影响。提出一种适用于空间稳定系统的加速度计在线标校方法。在三轴加速度计十二系数误差模型基础上,推导比力的模误差与加速度计误差系数之间的关系式。设计一个五维静态Kalman滤波器进行加速度计组合误差系数的在线标定,并讨论了加速度计组合误差的补偿方法。计算机仿真和多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所提方法,空间稳定系统加速度计误差的标校精度达到1×10-5g量级,所用加速度计的长期稳定性优于1.5×10-5g,对实现高精度导航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精度舰艇航向姿态信息标校方法和测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提出了一种基于全站仪(TPS)的高精度航向与姿态信息的标校方法和测量模型。通过对模型误差传递的理论分析,证明该模型的精度足以满足对INS等高精度导航设备动态标校的要求。试验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空间稳定惯性导航系统的姿态精度,利用姿态误差进行系统级参数标定和校准.首先,给出了姿态误差模型,考虑陀螺漂移、加速度计误差、壳体翻滚失准角、安装误差和框架角零偏的影响;接着,利用姿态误差模型进行可辨识性讨论和分析,总结出能分离的参数和标定方法,并据此设计试验方案.获得姿态误差后,结合最小二乘法和姿态误差模型进行系统级参数标定和校准,结果表明,参数标定误差小于15%的姿态精度指标,校准后,纵横摇角和航向角精度提高了60%和40%.  相似文献   

9.
一本文通过对不同精度惯性系统的仿真,根据不同的载体和应用条件,分别实施考虑通道耦合和不考虑通道耦合的实时卡尔曼滤波估计,得到耦合因素对估计误差影响不大的结论。最后利用改装的俄制и-21惯性系统在北京郊区的实际跑车数据,分别实施卡尔曼滤波和曲线拟合处理,对其估计误差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0.
舰船甲板动态变形惯性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舰船甲板动态变形实际情况,在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基础上建立了舰船甲板动态变形惯性测量系统的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测量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惯性测量系统零速修正的几种估计方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零速修正(ZUPT)在惯性测量系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误差控制的一种廉价而有效的手段。进行零速修正的方法主要有实时卡尔曼滤波和曲线拟合法。本文对国内外常用的几种估计方法和原理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在卡尔曼滤波和状态方程解曲线拟合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估计方法—平滑估计法。它将给出更好的零速修正结果。最后,我们利用改装的,И—21惯导系统在北京郊区一条测线上跑车的实测数据,给出了实际处理结果,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动态条件下,载体姿态参数的惯性测量问题。以实际工程应用为背景,推导了运动约束条件下,基于两个激光陀螺,两个加速度计的系统姿态测量模型。根据载体姿态动态变化的不同频谱特性,进行了基于频域分析的算法设计,通过实验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惯性/位置组合导航技术,给出在线估计未知噪声统计参量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AKF)。首先建立组合导航系统直线飞行段和机动飞行段数学模型,并给出相应滤波算法,仿真结果证明了组合导航估计算法的可行性。所得结论对惯导/地形匹配、惯导/GPS组合导航的研制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惯性组合导航系统是多处理机多任务的舰用分布式实时系统。本文在此环境下改进了一种分布式实时操作系统的调度算法,给出了改进前后调度算法的结果比较。本文还设计并研制了此调度模型的性能分析系统PDAA(PredictiveDeadlineAlgorithmAnalysis),并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新型惯性导航系统试验鉴定的需要,在分析船用惯性导航系统技术特点和试验要求的基础上,对其试验鉴定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一种海陆结合试验模式,并论述了其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16.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误差模型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不同的捷联惯性导航系统误差模型主要由误差的数学定义形式及误差的参考坐标系决定。在详细讨论了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误差模型在相同的参考坐标系下不同的数学形式时的误差方程,以及相同的数学形式下不同参考坐标系时误差模型间数学关系的基础上,推导了乘性四元数误差之间和旋转矢量误差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在应用不同误差模型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捷联惯导的软件测试及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的软件系统的测试方法及可靠性分析方法。该方法能高效、经济地对软件部分进行测试和给出软件的可靠性度量。主要讨论了基于实时仿真的软件测试方法和可靠性模型的选择及运用。  相似文献   

18.
分布式系统中捷联惯性系统动基座对准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解决舰载捷联系统动基座对准中甲板挠曲变形及惯性组件箱(IMU)的安装误差对初始对准精度的影响,建立了捷联惯性系统误差模型、甲板挠曲变形模型、IMU安装误差模型,并利用速度加姿态角匹配方法,建立了量测误差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状态扩展法建立Kalman滤波器,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舰船有摇摆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估计IMU安装误差角和甲板挠曲变形误差角。  相似文献   

19.
惯性系统三轴综合测试转台总体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框架形式、总体布局、轴承的种类和布置方式等方面,讨论了惯性系统三轴综合测试转台总体设计中的若干问题,从设计、制造和使用等方面阐述了各种总体布局形式的优缺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应看法,最后讨论了目前惯导测试设备研究领域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惯导系统动基座传递对准技术综述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30  
以国外有关献为依据,介绍了传递对准技术研究的历史,分析和归纳了传递对准匹配方法、对准精度提高方法、结构挠曲运动补偿方法,介绍了机动运动、算法、模型、仿真和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传递对准技术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提出克服这一困难的基本途径,探讨了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