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戈光友  杜书龙 《化学教育》2003,24(Z1):69-69
人教版高二化学新教材( 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第一章第一节介绍了白磷和红磷的相互转化(P5), 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 P6 实验1-1),根据笔者实验, 该装置至少有3 个缺点:( 1) 玻璃管固定不动, 强热时容易软化、弯曲。( 2) 仅凭颜色就断言产物是白磷, 显得理由不太充分。( 3) 该实验只验证红磷转化为白磷, 并没有验证白磷也可转化为红磷, 因而只能是单向转化, 谈不上/相互转化0。  相似文献   

2.
1 改进目的 人教版高二化学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第一章第一节介绍了白磷和红磷的相互转化(P5),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P6实验1-1),根据笔者实验,该装置至少有3个缺点: (1)玻璃管固定不动,强热时容易软化、弯曲.  相似文献   

3.
白磷和红磷着火点比较的演示实验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正河 《化学教育》2000,21(6):33-33
教材中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比较演示实验易造成室内空气污染,且不够安全。  相似文献   

4.
康新清 《化学教育》1988,9(2):33-33
一、操作及现象取一支长约30厘米、直径约0.5厘米的干燥玻璃管,一端用少许棉花塞住,在玻璃管中部放置少量(黄豆粒大小)干燥的红磷(见图1)。手持玻璃管水平地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玻璃管中部(见图2)。红磷不断受热变成蒸气,在玻璃管两端内壁凝结成一薄层淡黄色物质—白磷。停止加热,稍冷后取掉棉花,用洗耳球对准玻璃管一端的管口(约离管口1厘米)向管内缓缓打入空气(见图3),可以看到白磷首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及火焰。  相似文献   

5.
我们将红磷转变成白磷做这一实验,做法如下: 1.取一支中型试管,放入约0.5克红磷,将试管口稍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见40页右下图)。 2.将一块滤纸(或棉纸),描成管状,插入试管中,用胶塞将试管塞紧。  相似文献   

6.
陆英麟 《化学教育》1997,18(9):41-41
我对初中化学课本中设计的该实验做了改进。  相似文献   

7.
徐承先 《化学教育》1998,19(2):36-36
1.比较白磷和红磷着火点的高低 2.验证一般物质燃烧的必要条件 3.消除五氧化二磷对环境的污染 4.验证五氧化二磷与碱反应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吴国权 《化学教育》2013,34(3):58-59
“白磷水下燃烧实验”由于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所涉及物质的剧毒性、易燃性使实验充满了危险。该实验一直是中学教师探讨的热点,虽然相关的实验改进方法很多,但笔者通过对各类文献中介绍的改进方法的试验比较和研究发现,这些方案依然有改进的余地。  相似文献   

9.
翟小溪 《化学教育》2016,37(17):69-70
由于白磷的燃点低,在自然条件下能够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使得通过白磷的燃烧来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操作困难,任何不慎操作都会使实验失败甚至威胁到实验人员的安全。因此设计了将白磷放置于可控制氧气流速的实验装置中,人工控制氧气的流速并能确定反应温度,较好地解决了上述操作难题,该方法直观、简便、危险性小,并能使学生容易推导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何静 《化学教育》1989,10(4):43-44
有些书中,介绍这一实验时,往往是将白磷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倒入热水,来演示这个实验.当通入氧气时,气流往往将白磷吹得乱跑,使白磷很难与氧气接触,至使这一实验不好实现.若改用试管代替烧杯,效果就会好一些,若改用大号离心式试管代替,演示效果就会更好.  相似文献   

11.
初中化学“物质由分子构成”中有用KMnO_4晶体溶解于水来证明液体与液体间也能相互发生扩散现象。根据课文叙述(第11—12页)来作实验,扩散需要时间很长,因此,在教学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克服一这困难。我是这样准备和操作的: (1)仪器:烧杯(100毫升)2个;移液管1个;白纸1张。 (2)药品,KMnO_4浓溶液: (3)操作过程:将二个烧坏中各盛水半怀,一烧杯外缚一白线圈(下称甲杯)。用移液管吸KMnO_4溶液后,浸入清水中轻轻洗涤,取出后将移液管外部擦乾,然后将移液管迅速插入甲杯中,慢慢将KMnO_4溶液挤入怀底,  相似文献   

12.
用白磷和红磷在探究燃烧的条件,同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将这两个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既避免了产生的P2O5白烟污染空气,又简化了实验操作,而且实验现象明显,成功率高,特别适合用作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实验。  相似文献   

13.
包子民 《化学教育》2011,32(4):65-65
问题的提出Ba(OH)2ܮH2O与NH4Cl的反应及实验被新旧人教版、苏教版等多个版本高中教材选作吸热反应的研究对象,但是该实验采用小烧杯盛装药品而导致的污染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该内容授课时正值夏秋之交, 此时各地气温尚高, 为使该反应吸热效应更明显, 实践中老师们习惯于加大药品用量以达到实验目的, 但由此导致氨气的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4.
实验装置(如下图)。1—氮气和氢气的混和气体2—玻璃毛;3—Cr2O3;4—混和催化剂;5—酚酞试液,  相似文献   

15.
薛佩琴 《化学教育》1994,15(9):26-26
现行教材中乙炔的演示实验,存在着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无连续性、反应速度较难控制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我们设计了一套改进装置(见附图)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演示实验应当使教室里的每个学生都看得十分清  相似文献   

17.
刘斌 《化学教育》1989,10(1):34-35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因受设备条件限制,有些学生实验做不了。为了加强直观教学,我比较重视演示实验(包括学生上台演示)。  相似文献   

18.
环境问题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一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健康生存。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未来,是人类发展的希望。结合学科特点,在化学课内渗透环保知识,已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重视,但我认为改进那些易造成大气污染的课内演示实验,确保师生身心健康尤为必要。为此,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潘明先 《化学教育》1983,4(1):44-44
石油催化裂化的演示实验,按照高中化学课本(试用本)第二册第157页[实验4——18]反复实验过多次,效果不好,改进后的做法如下:一、仪器装置见课本第157页。  相似文献   

20.
韩程明 《化学教育》2009,30(9):51-51,61
阐述了二氧化硫性质演示实验的改进方法,从实验的设计意图、实验装置的准备、实验的具体操作与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将自己的经验及做法作了一个完整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