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激基缔合物是由一个激发态分子和一个基态分子形成的复合物,组成激基缔合物的两个分子平面必须彼此平行呈夹心面包式构型[1]。在某些情况下,两个芳香环在基态时就呈激基缔合物的构型并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形成基态复合物一二聚体[2,3]。人们对平面结构的芳香化合物分子形成的激基缔合物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注意到非平面的芳香化合物分子很难形成激基缔合物[4]。  相似文献   

2.
9,10-二(苯亚甲基-硫亚甲基)蒽的合成及其对Cu2+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荧光分子开关和分子识别是超分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蒽环作为一个优良的荧光基团被广泛应用于分子开关的设计及分子识别中。Resorci-narenes母体衍生物的合成研究中采用蒽环作为荧光基团已被报道多次[1-4],Luigi Fabbrizzi合成的多氨基蒽衍生物[5]对Zn2 具有良好的PET效应。蒽系荧光分子在分子逻辑门系统中日益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de Silva等在研究中发现一蒽环化合物[6]在Mg2 作用存在OR逻辑行为。在后续研究中发现两类蒽环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分别存在AND[7]和NOR[8]逻辑行为。在分子识别的研究中,Shin-ichi Sasaki合成的含穴状…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合成了新型的2-吡唑啉类化合物:1-3-二苯基-4-(p-硝基苄叉)-2-吡唑啉,研究了该化合物在室温及低温77K时的稳态光物理行为,结果表明:在标题化合物分子中存在着两种电荷转移机制,其一是从N1→N2→C3→苯基,其二是从N1→N2→C3→C4→P-硝基苄叉,光激发下,两种电荷转移机制相互竞争,且具有不同的发光构象。  相似文献   

4.
近几十年来,光致变色在实际中的应用日益增多,特别是有机发光材料在光信息存储、分子开关和其他的光学器件方面,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并且已经取得了许多突出成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而有机偶氮化合物在光作用前后,其化学结构能够发生改变,因此在光开关和高精密度的信息存储材料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将金属原子引入到具有光致变色性质的偶氮化合物中,特别是那些具有空d轨道的过渡金属和空f轨道的稀土金属.由于他们的价电子数变化多,并且分子结构特殊,材料性能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调变.同时这些金属配合物分子中大多都具有共轭的π键,可以发生分子内电子转移反应,引起价电荷的转移,因而这一类化合物在光电功能材料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2].  相似文献   

5.
偶氮苯取代吡唑啉衍生物的制备及其电子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含有多个生色团化合物的内部较易实现分子内的能量传递、电子转移或电荷分离 ,因此 ,设计制备具有新颖结构的多功能化合物不仅在分子电子学和分子光子学等领域备受关注 ,同时也是模拟研究生物体内生命过程的重要内容 .由于吡唑啉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较好的空穴传输特性 ,在电致发光器件中已有广泛的研究 [1~ 3] ,同时偶氮苯类化合物的光致顺反异构化性质及其在异构化过程中伴随的结构、偶极矩及光学性质的改变 ,使其在光学信息存储、光化学开关和非线性光学等领域中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4~ 7] .本文设计合成了通过柔性链将偶氮苯…  相似文献   

6.
光可在不接触的条件下作用于材料,因此光是一种理想的触发机制并可以选择性、非破坏性和远程激活的施加外部刺激.偶氮苯类化合物作为一种芳香偶氮化合物染料分子,能够在不同光照下产生异构效应,并且芳香偶氮化合物分子具有可逆的异构体,这种基于不同波长导致的构型变化可使偶氮苯类化合物产生微观与宏观上的运动.基于这种宏观机械变形和可逆...  相似文献   

7.
杂多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接受电子能力,是一类优秀的受体分子,它可以与有机分子以氢键或配位键作用形成电荷转移配合物。由于这类配合物具有特殊的光、电、磁性质在催化、功能材料及药物化学等领域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1]。有大量文献报道了杂多酸作为电子受体与有机给体相结合形成电子给一受型配合物,并在性能方面进行了探讨[2-3]。为了考察有机配体的位阻效应对配合物形成的影响,我们选择体积大,含有偶氨基及共轭π键的2-吡啶- 偶氮-2-萘酚(简写为PAN)为电子给体,12-钼磷酸(简写为PMo12)为电子受体,制备了新型标题化合物,并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萘酰亚胺类化合物作为超分子体系中的功能单元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快速响应的光开关体系[1]、生物荧光探针体系[2]、激光染料天线分子[3]等.  相似文献   

9.
9 氯甲基蒽 ( 1 )与 3 ,5 二甲氧基苄醇 ( 2 )在相转移催化剂存在下反应生成 9 ( 3 ,5 二甲氧基苄基氧甲基 )蒽 ( 3 ) .( 3 )的苯溶液在紫外光照射下发生蒽环与苯环间的分子内 [4π + 4π]光致环加成反应 ,定量地生成多环化合物 ( 4 ) .( 4 )在热的作用下发生逆反应 ,定量地转化成原料 ( 3 ) .这种光致可逆反应可应用于制备光开关材料 .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对偶氮苯光致异构化反应机制和特性的研究和认识越来越深入透彻,偶氮苯衍生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面都受到了大量的关注。近年来,偶氮苯衍生物作为光开关响应的功能元件不仅已经用于合成智能聚合物,液晶材料,分子开关和分子机器等,而且正迅速地渗透到化学生物学体系研究和分析的各个方面。因此,本文将着重就基于偶氮苯衍生物功能化的光开关型分子探针与传感芯片及其在化学生物学分析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和综述。引用103篇文献,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了H2O2 氧化N2 生成N2O 和H2O 的机理.结果发现, H2O2 氧化N2 先通过1 个四元环过渡态形成中间体H2N2O2 分子,H2N2O2 再通过一个五元环过渡态形成N2O和H2O.根据计算得到的每步反应的活化能,得知H2O2 氧化N2 生成中间体H2N2O2 分子是整个反应的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2.
固体超强酸S2O2-8/ZrO2-CeO2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固体超强酸S2O2-8/ZrO2-CeO2催化剂,通过XRD,FTIR,BET,TEM,DSC/TG等分析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对乳酸丁酯合成反应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Ce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抑制ZrO2晶粒由四方相向单斜晶相转变和催化剂表面含硫物种的流失;当焙烧温度高于500℃时,体系内部有四方相Ce0.16Zr0.84O2固溶体形成,最佳焙烧温度为600℃.在,n(乳酸):n(正丁醇)=1.0:3.0,w(S2O2-8/ZrO2-CeO2)=12.0%,反应温度145℃,反应时问2.0 h的条件下,S2O2-8/ZrO2-CeO2催化剂对乳酸的酯化率达96.6%.  相似文献   

13.
固体酸催化剂S2O2-8/TiO2-ZrO2合成马来酸二辛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固体酸催化剂S2O2-8/TiO2-ZrO2合成马来酸二辛酯  相似文献   

14.
引入SiO2对SO2-4/ZrO2超强酸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共沉淀法和负载法制备了一系列SO2-4/ZrO2-SiO2催化剂, 详细研究了添加SiO2对SO2-4/ZrO2超强酸样品的晶化、比表面、硫含量、超强酸性和异丙苯裂解及异丙醇脱水反应的影响. 引入SiO2会延迟ZrO2的晶化和晶相转变, 减弱SO2-4/ZrO2体系的超强酸性, 但对提高样品的异丙苯裂解和异丙醇脱水反应活性有利.  相似文献   

15.
引入SiO2对SO4^2—/ZrO2超强酸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共沉淀法和负载法制备了一系列SO4^2-/ZrO2催化剂,详细研究了添加SiO2对SO4^2-/ZrO2超强酸样品的晶化、比表面、硫含量、超强酸性和异丙苯裂解及异丙醇脱水反应的影响。引入SiO2会延迟ZrO2的晶化和晶相转变,减弱SO4^2-/ZrO2体系的超强酸性,但对提高样品的异丙苯裂解和异丙醇脱水反应活性有利。  相似文献   

16.
Fe_2O_3/SiO_2对异辛醇氧化生成异辛酸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系列的Fe_2O_3/SiO_2催化剂, 并用XRD, BET, TG-DTG和S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Fe负载量和焙烧温度的Fe_2O_3/SiO_2催化剂对异辛醇氧化生成异辛酸反应的催化活性的影响, 确定了最佳催化剂制备条件. 结果表明, Fe负载量为4%, 焙烧温度为500℃时, 催化剂活性组分Fe_2O_3的在载体上分散均匀, 晶粒大小基本一致, 催化剂比表面积较大, 催化剂活性达到最佳, 异辛酸选择性最高可达55.14%, 收率可达22.41%.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nd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calculations, the adsorption of Co2B2 and Ni2B2 clusters on the rutile TiO2 (110) surface has been investigated utilizing periodic supercell models. Unambiguousl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hollow site turns out to be preferable for Co2B2 cluster while Ti2 site is for Ni2B2 cluster to adsorb. Orbital population analysis indicates a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Co2B2 and O atom of TiO2 surface,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overlap of Co 3d and surface O 2p orbital. Similarly, for Ni2B2 , the bonding interaction occurs mostly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Ni 3d/4s and O 2p orbitals. Note that, there is also an interaction within the Co2B2 clusters (Ni2B2) through B 2s/2p and Co 3d orbitals (Ni 3d/4s). Moreover, orbital analysis results shows that the strong bonding between Ni2B2 and Ti2 site is due to the overlap of HOMO of Ni2B2 and d-orbital of five-coordinated titanium atoms.  相似文献   

18.
TiO2/H2O2/超声波协同降解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溶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过处理的锐钛矿型TiO2作为催化剂,在H2O2存在下,以TiO2/H2O2/超声波协同降解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反应为模型,探讨了TiO2催化剂用量、H2O2用量、超声波功率、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溶液初始浓度、初始pH值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超声波功率和一定的TiO2用量范围内,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降解率随超声波功率和TiO2用量的增大而增大,达到一定值后保持平稳;当H2O2浓度介于一定范围内,增大H2O2用量可提高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降解率,但H2O2用量过多时,反而会使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降解率下降;pH<5时,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降解效果较好,且pH值越小,降解率越高;pH>5时,降解率越来越低。TiO2/H2O2/超声波体系降解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产生了较强烈的协同效应,在同一时刻三者协同体系的降解率比其3种单独体系的降解率之和高出约60%;在TiO2催化剂用量0.4g/L、H2O2用量0.2g/L、超声波功率600W、降解时间120min的条件下,对初始质量浓度为80mg/L,pH=1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溶液进行降解,其降解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9.
Pd/γ-Al2O3三效催化剂中CeO2-ZrO2-La2O3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浸渍法制备了CeO2-ZrO2-La2O3复合氧化物,用XRD,TG-DTA,拉曼光谱、H2-TPR和BET表面积测定等方法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在单钯Pd/γ-Al2O3催化剂中添加CeO2-ZrO2-La2O3对催化剂活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d/γ-Al2O3中加入三元复合氧化物有利于提高三效催化剂的热稳定性,有利于阻止γ-Al2O3在高温时的相变以稳定Al2O3结构,防止在高温条件下催化剂表面积的损失.在Pd的负载量为1 g*L-1条件下,测定了Pd/CeO2-ZrO2-La2O3/γ-Al2O3/蜂窝陶瓷催化剂对CO,C3H6和NO净化的三效活性,研究了催化剂的结构和三效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eO2-ZrO2-La2O3的存在能明显提高Pd基催化剂对CO,C3H6和NO的三效净化活性,扩大催化剂的操作窗口,提高在富氧条件下对NOx的还原性能.  相似文献   

20.
Monomers that are difficult to obtain, such as tert-butyl 2-cyanoacrylate, trimethylsilyl-methyl 2-cyanoacrylate, 2,2,3,3-tetrafluoropropyl 2-cyanoacrylate, and the previously unknown adamantyl 2-cyanoacrylate were prepared starting from 2-cyanoacryloyl chloride.Translated fromIzvestiya Akademii Nauk. Seriya Khimicheskaya, No. 7, pp. 1339–1340, July, 19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