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子液体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是极具潜力的新型电解质。如何提高学生对离子液体电解质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特别是抽象概念和知识的学习,是当前化学教育新课题。以胍类离子液体(胍盐)中胍阳离子及其前驱体——胍的分析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对问题多角度分析并引导学生联想学习的教学方案,旨在实现离子液体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A New Model其实质是一份持续更新的全息电子档案,内含学生在高中期间持续追踪记录、评估的8项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学生实验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然而当前我国中学阶段对化学实验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最终成绩往往以考试分数来呈现,这严重阻碍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本研究在借鉴A New Model的基础上改进化学实验评价体系,以期对学生实验的评价更加综合、科学、规范。  相似文献   

3.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针对基于问题式学习(PBL)的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基于PBL的数据驱动混合式教学改革,并以有机化学课程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线下教学内容注重根据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时长和测验统计等学习数据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弹性决策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重点解决线上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并聚焦学生课堂的深度学习与个性化教学,实现了线上和线下学习活动的有机融合。问卷调查和学习行为分析结果表明,基于PBL的数据驱动混合式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教学,持续改进教学效果,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纪玉玲 《化学教育》2002,23(11):18-20
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更新教育观念,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  相似文献   

5.
宁汇  刘欣梅 《化学教育》2018,39(16):51-56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化工专业教学中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优秀化工专业人才为目标,从课程建设、情境构建、教学团队、教学评价和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架构和教学设计。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6.
郭丰艳  邵俊  孟君 《化学教育》2018,39(20):11-15
根据我院化工专业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改革的实际,围绕以评促学、以评助教,构建了LDI学生课程成绩评价方法。该方法以教师和学生为评价主体,从3个环节(理论学习、课内实验、创新实践)、4个维度(课前自学、课堂学习、课内实验与创新实践、期末考试)入手,将评价内容分为多个项目来引导学生学习、实践,并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该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7.
流量的测量与流量计校正是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之一。孔板流量计属于差压式流量计,本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任务设计、制作和标定孔板流量计,加深对差压式流量计原理的理解,同时学习机床的操作,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8.
田戈  李春光  徐娓  陈岩  施展 《化学教育》2019,40(2):15-19
配位化学是化学学科中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前沿学科之一,发展迅速且研究内容丰富。而与之相对应的传统配位化学课程则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从配位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评定方法等方面出发,优化了配位化学课程体系,并通过分析最新研究成果,在总结前人创新思维的同时,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期末的综合测评中,学生成绩逐年提高,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教育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的需求和挑战。本文围绕化学学科特点,以学生视角为出发点,探讨大学化学中的课程思政问题,并提出若干应对策略。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应在教学内容中,考虑学生的价值诉求,提升价值导向的针对性;在教学评价中,搭建师生沟通的渠道,提升评价活动的精准性,增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度;在学生层面,转换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传递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0.
梁华  戴可  柯改利 《化学教育》2019,40(4):46-49
针对学生实验课积极性不高、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对一门选修课"精细化工"的实验进行了重新思考和设计,让学生参与从实验具体内容制定、操作到结果讨论的整个过程,并首次以"递进式"实验的方式由学生参与第2次实验(基于前一个实验的改进和完善),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行实验方案的具体做法,切身体会在实验原理相同的情况下,实验方案的细微调整对实验结果的巨大影响。结果表明,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改进能让学生注重实验细节,同时关注实验失败的原因,并在第2次实验中及时修正。这为学生实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1.
结合生活情境,以自热食品中发热包的发热原理为探究主题,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旨在实践探究层面深化学生对必修1知识的理解,推进学生对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生活的新认识,提升学生的证据推理素养和科学探究素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辅助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以“维生素C饮料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实验为例,建立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优化整个实验教学过程,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改进实验成绩评价方式。该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安全环保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3.
实践与创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大着力点。根据聊城大学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有机专论实验开设情况,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并自主探索化学科学兴趣为出发点,对专论实验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与改革。结合教师科研开设创新实验,以提高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个阶段,本文介绍了针对研究生综合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开设的一个实验项目“GC&GC-MS测定冰片的成分及含量”。针对选修该课程研究生实验学生的基础情况和教学目标,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导向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测试目标,通过五条实验路线的分工合作最终得到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掌握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于阶段教育理论,通过调研大学一年级学生高中化学以及大学无机化学的学习情况,归纳高中化学和大学无机化学的联系与差别,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把握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大学无机化学与高中化学的有效衔接问题,为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赵翠  朱恩 《化学教育》2023,44(3):84-91
学历案是关于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利用学历案构建一个“以学为主、以教促学”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尝试借助学历案,以花青素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化学实验,将化学平衡常数K作为分析工具,进行证据推理,以外界条件使花青素溶液颜色变化,到花青素的工业合成为明线;以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到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为暗线,双线结合,学生自主建构“化学平衡移动”的认知模型,从而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塑料成型工艺实习CAI课件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学生实习面临的困难,以Authorware为开发工具,编制了塑料成型工艺实习CAI课件,整个软件图文并茂,图像,动画,解说,音乐相结合,形象地介绍了塑料各种成型工艺的主要原理,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和相关产品,应用本软件学生可以进行模拟实习,该软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实习质量。  相似文献   

18.
王正兵 《化学教育》2019,40(11):29-35
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重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基于这种理念,对"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的课题进行设计,以日常生活中的补铁剂为切入口,围绕硫酸亚铁片中存在的氧化铁和硫酸亚铁,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通过Fe2+和Fe3+的检验以及相互转化的教学流程推进,借助教师的提问与点评、学生间的互评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等多样化的课堂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逸 《化学教育》2003,24(7):82-84
化学奥林匹克活动成败的关键并不是“数量”的积累,而是“活度”的把握。“活度”就是灵活学习化学知识,灵活运用科学思想。它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深化学科内整合,强化学科间联系。  相似文献   

20.
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针对我校化工制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革新、师资队伍强化和考核方式多元化等系列措施,重构了化工制图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实践表明:改革后的化工制图课程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识图和绘图的技能,强化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