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带有窗摩擦和墙摩擦以及动力学形变过程的耗散动力学方法计算了重离子碰撞中的质量、电荷和能量的平均值及其相互作用时间。按照核子交换模型考虑由于核子交换过程而造成初末态Q 值的差对于原子核碰撞系统内部激发能的贡献,从而计算各种不同质量组合及不同激发能之间的跃迁几 .......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BUU方程碰撞项中的核子-核子碰撞截面分别采用有介质和无介质两种情况下的数据,系统地计算了重离子碰撞中介质效应对于集体流的影响.从有介质核碰撞截面和无介质核子碰撞截面随入射核子能量变化的规律合理地解释了介质效应对重离子碰撞横动量,流角等物理量的明显影响.分析这些影响可以看出在该能区和只考虑核子-核子弹性碰撞,π产生和π吸收的情况下介质效应与核物质状态方程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中考虑了同位旋依赖的对称能项和库仑相互作用项,讨论了对称能对20Ne(30MeV/u)+20Ne和28Ne(30MeV/u)+20Ne对头碰撞系统质量分布及集团形成的影响,预言了形成丰中子同位素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耗散的非绝热动力学理论框架下, 从占据数方程出发, 通过时间平均近似, 我们得到了简单的弛豫分析表达式, 并定量估计了一体和两体碰撞过程对占有数变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重离子碰撞中的同位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来利用同位旋相关输运理论在中能重离子碰撞同位旋效应研究方面的成果 ,并结合国际上在该问题上的进展 ,综合介绍和分析了中能重离子碰撞中的多重碎裂、原子核阻止和前平衡发射中子-质子比的同位旋效应及其随入射道条件:入射能量、碰撞参数、碰撞系统的质量 ,特别是随中子-质子比的演化过程.讨论了利用以上物理观测量在提取同位旋非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知识方面的可能性 ,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for the intermediate energy heavy ion collision in our recent work and the progresses in the world, the isospin effects and the dependence of the entrance channel conditions on them in the intermediate energy heavy ion collisions were introduced, analysed and commended. From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by using isospin dependence quantum molecular dynamics, it is clear to see that the nuclear stopping power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in medium isospin dependence...  相似文献   

6.
在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中考虑了同位旋依赖的对称能项和库仑相互作用项,讨论了对称能对20Ne(30MeV/u)+20Ne和28Ne(30MeV/u)+20Ne对头碰撞系统质量分布及集团形成的影响,预言了形成丰中子同位素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阻尼效应和势场的驱动力效应的竞争造成了重离子碰撞过程中不同的质量飘移. 在深部非弹碰撞阶段, 阻尼效应大于驱动力效应, 实验基本上未观察到或观察到很小的质量分布的平均值的飘移; 而在快裂变阶段, 驱动力效应加入作用, 质量分布的平均值迅速飘移并很快达到平衡. 基于这种基本思想, 本文唯象地讨论了不同竞争情况下的质量飘移大小, 并同新近的实验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利用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中心和擦边重离子反应中的同位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丰中子体系的中心和擦边反应中出射核子的N/Z都对对称势敏感,但对称势的密度依赖对中心和擦边反应的影响显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Vlasov方程框架下,计算了中高能重离子碰撞所形成热核系统的膨胀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压缩效应对于碎裂显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在能量为s=5.5TeV的LHCPb?Pb重离子碰撞实验中,研究了和手征相变相关的π弦的可观测效应.利用Kibble-Zurek机制讨论了π弦的产生和演化.在LHCPb-Pb重离子碰撞实验中,如果手征相变发生并且是二级相变,那么π弦将会产生然后衰变.π弦的主要效应是:π弦衰变成大量的末态π粒子,这些大量的π粒子,主要分布在动量为143MeV的低动量空间;同时π弦的衰变还伴随着大量中性π粒子,这些中性的π粒子主要分布在动量为21MeV的低动量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D.Myers的核质量公式加壳修正的基础上仔细计算了碰撞系统的驱动势,用数值法解主方程计算了三个反应道的质量漂移和统计涨落.结果表明输运理论能够描述重离子碰撞中从零到相当大的能损区内质量不漂移现象,原因是质量漂移速度不太大,短时间不会有明显漂移;驱动势的壳结构效应明显影响低能损区的质量弛豫.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在我们近几年来对中能重离子碰撞中同位旋分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对这个问题研究的进展。对同位旋分馏动力学,产生同位旋分馏的机制,入射道效应,特别是建议将同位旋分馏强度作为提取同位旋相关平均场和建立同位旋不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进一步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中能重离子碰撞过程中的同位旋分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在我们近几年来对中能重离子碰撞中同位旋分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对这个问题研究的进展。对同位旋分馏动力学,产生同位旋分馏的机制,入射道效应,特别是建议将同位旋分馏强度作为提取同位旋相关平均场和建立同位旋不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进一步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利用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中能重离子碰撞中同位旋分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自由粒子中质比与碎片中质比的比值即同位旋分馏强度灵敏地依赖于对称势,而对同位旋相关核子–核子碰撞截面的依赖很弱.同位旋分馏对对称势的灵敏主要来自于气相部分,而液相部分对对称势不够灵敏.气相部分灵敏地依赖于对称势是直接造成同位旋分馏强度对对称势灵敏的主要原因.同时还讨论了各种液相部分的取法,其结果表明不同取法对以上结论的影响不大.因此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可以直接比较从而提取对称势的知识.并对引发同位旋分馏的动力学的起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详细介绍并深化了在IBUU输运模型中引入核子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及其自旋自由度来研究重离子反应的工作。虽然自旋相关的平均场势中时间反演对称项与时间反演不对称项的贡献相反,但依然观察到体系存在局域自旋极化。发现最终的结果由时间反演不对称项决定,可以利用重离子碰撞中自旋向上核子与自旋向下核子的横向差分流来研究介质中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性质,包括其强度、密度依赖性和同位旋依赖性,而且即使在小体系下该差分流依然不失为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良好探针。  相似文献   

16.
系统分析了p-A,16O-A和32S-A过程快度分布的靶核依赖性.指出:将核子-核,核-核碰撞看成核子-核子碰撞的线性叠加的几何模型只能得到靶核指数α(η) 0.4.靶核碎裂区α(η)→1的实验数据表明,目前能量下的高能重离子碰撞中,非线性效应已不可忽略.流体动力学模型计算的结果能很好地描述不同射弹过程的靶核依赖性.  相似文献   

17.
树华 《物理》2006,35(2):168-168
重离子束癌症治疗技术使用质子或能量约为每核子1MeV的氩和氖等离子.重离子治疗比其他方法优越之处在于重离子的大部分能量沉积在很小的空间区域中,即形成布拉格峰.而X射线一旦进人人体便连续地沉积能景.但是对于重离子在分子尺度上,特别是在超过布拉格峰的区域,如何使DNA造成辐射损伤这一点却知道得很少.这种损伤可因失去了大部分能量之后的重离子或由低能的次级离子所引起.这是值得担心的事,因为布拉格峰后面的组织通常是健康的.  相似文献   

18.
在入射能量E为40和100MeV/u时,对112Sn+112Sn和124Sn+124Sn两个反应系统在不同碰撞参数下进行了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计算,系统研究了阻塞率、线性动量转移、荷电粒子多重性、轻荷电粒子多重性、中子多重性以及束缚核总电荷Zbound随碰撞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子多重性对碰撞参数的依赖在两个能量下都存在着明显的同位旋效应,Zbound在E为40MeV/u时存在着同位旋效应.同时讨论了在较低和较高能量时如何更合理地确定反应事件的碰撞参数.  相似文献   

19.
20.
介绍了基于不同近似下的核温度的测量方法。不同测量方法给出的核温度不尽相同,这是因为它们使用的基本假设不一样。讨论了原子核系统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使得核温度的提取特别困难。重点比较了动力学近似的几种温度计:使用经典Maxwell-Boltzmann 近似的,和使用量子Fermi-Dirac近似的。使用氦锂温度计对照考虑费米子属性后的斜率温度计和涨落温度计,发现考虑费米属性后提取的核温度更接近于热力学温度。仍需更多的工作,从核体系的孤立性、有限性和费米子属性等方面来研究核系统热力学温度的提取方法。Nuclear thermometers based on different approaches are reviewed. Due to the different basic assumptions of these methods, the nuclear temperatures extracted by different thermometer approaches are not consistent. Moreover,several problems which make the extraction of the nuclear temperatures even more difficult are discussed. The nuclear thermometers based on different kinetic approaches are compared. The nuclear temperatures extracted by methodsbased on quantum (Fermi-Dirac) kinetic approaches are compared to the double ratio temperatures THe; Li.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s of the thermal temperature are giv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