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人体测量法,在四川昭觉测量402例(男197例,女205例)大凉山彝族成人6项皮褶厚度(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小腿内侧皮褶)。研究结果显示:1)男性躯干部脂肪发育优于四肢,女性躯干和上肢后部皮褶发育较好。2)6项皮褶厚度值女性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显示,男性肩胛下皮褶和髂前上棘皮褶厚度值与年龄呈正相关,但年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女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值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与国内8个族群比较,大凉山彝族男、女性皮褶厚度值接近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值。可见:大凉山彝族皮褶发育特征具有西南少数民族的遗传特点,身体皮下脂肪相对较薄,体型纤瘦。 相似文献
2.
2009年6月在山东寿光调查了778例(城市男性156例,城市女性150例,农村男性272例,农村女性200例)山东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厚度.分析了山东汉族成人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男女同年龄组比较,总体来说,女性皮褶厚度高于男性皮褶厚度.(2)6项皮褶指标中,男性以肩胛下皮褶最大,而女性则以三头肌皮褶最大.(3)城乡对比显示,总体来说,城市组皮褶发育优于农村组.(4)与其他4个族群比较,总体来说,山东汉族皮褶发育优于布依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逊于北京汉族. 相似文献
3.
采用随机整群取样调查法,在福建漳州调查了679例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厚度,分析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女性各项皮褶厚度值均比男性高,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男性皮褶厚度值高于乡村男性,城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皮褶厚度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项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面颊、肩胛下皮褶厚度随年龄增加极显著;(5)与少数民族族群的聚类表明闽南地区汉族的皮褶发育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与汉族族群的聚类表明男性接近北方汉族男性,女性则更接近南方汉族女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人体测量学方法对四川羌族602例(男299例,女303例)成年人进行7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嵴上、髂前上棘、小腿内侧)厚度的测量,分析该族群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并与我国部分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四川羌族男性和女性的躯干皮褶厚度总体上高于面部和四肢皮褶厚度,后者最低;(2)男性和女性的7项皮褶中,均是髂嵴上皮褶厚度最大,肱二头肌皮褶厚度最小;(3)女性的皮褶厚度和体脂率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的数值,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男性和女性各项皮褶、体脂率之间均存在正相关,相关性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5)同西部地区13个族群基于皮褶厚度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羌族男性与甘肃汉族最接近,羌族女性与四川汉族、贵州屯堡人最接近.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简阳调查了699例(城市男性137例、女性151例,乡村男性205例、女性206例)的6项皮褶(腓肠肌皮褶、髂前上棘皮褶、肩胛下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肱二头肌皮褶与面颊皮褶)厚度值,分析了简阳汉族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研究表明:(1)无论城市或是乡村,女性各皮褶厚度值均比男性高,男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男性皮褶厚度值均比乡村男性高,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女性皮褶厚度值均比乡村女性高,除面颊皮褶外,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简阳汉族男女皮褶厚度曲线随年龄增长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6.
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皮褶厚度及其年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量了310例(男152,女158)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的6项皮褶(腓肠肌位、髂前上棘位、肩胛下位、三头肌位、二头肌位、面颊部)值,分析了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1)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躯干部皮下脂肪厚于四肢部位,以背部最突出;2)6项皮褶厚度性别差异均高度显著(P<0.001),女性的皮褶厚度值均高于男性;3)男女30~岁组前皮褶厚度明显上升,35~岁时下降,之后男女略有不同,男性呈波浪式上升,女性则缓慢上升;4)男女6项皮褶厚度值均呈正相关;5)布里亚特蒙古族皮褶厚度发育总体优于达斡尔、布依、乌孜别克、俄罗斯和云南蒙古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河南农村汉族成人体脂发育水平及其年龄变化。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手册》方法,对河南1000名农村汉族成人进行体质测量。结果:得到了河南农村汉族成人6项皮褶(面颊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腓肠肌皮褶)厚度。结论:河南农村汉族女性躯干部、四肢和面部脂肪厚度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男性,躯干部、面部脂肪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而男性相反。 相似文献
8.
9.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
运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云南布朗族604例(男性248例,女性356例)成人进行体型研究.结果表明,布朗族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型值分别为3.5-6.1-1.6和5.4-5.8-1.0,均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男性和女性的骨骼和肌肉均较为发达.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的内因子值、中因子值和外因子值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的3因子数值在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的内因子、中因子和外因子与年龄均不具有相关性(P0.05).选取我国14个族群(多数分布于中国南部地区)与云南布朗族的体型进行比较,布朗族内因子值和中因子值偏高,外因子值偏低,与傣族的体型最接近,与布依族和佤族的体型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
在四川邛崃农村随机抽取422成人(男222人、女200人)进行人体测量,将6项皮褶(面颊皮褶、二头肌皮褶、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与腓肠肌皮褶)厚度数据进行分组统计处理发现:四川邛崃农村成人皮褶厚度优势明显高于独龙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和山东农村汉族.成年男性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平缓,女性年龄组差异显著.同年龄组比较,女性皮褶厚度明显高于男性.不同部位出现最大皮褶厚度峰值的年龄与人体生长发育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藏缅语族族群成人的皮褶厚度特点,分析其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及与地理环境因素的相关关系,对藏缅语族18个族群14 722例(男性6 528例,女性8 194例)成人的6项皮褶厚度值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国内9个民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藏缅语族族群中,藏族、羌族和土家族上臂的皮褶厚度值较大;贡山怒族上臂和腰部的皮褶厚度值较小;景颇族男性和门巴族女性小腿的皮褶厚度值最小.(2)随年龄增长,藏缅语族男性的肱二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厚度值呈线性增大趋势,女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呈线性减小趋势.女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均大于男性.(3)藏缅语族男性和女性的上臂和躯干皮褶厚度值与经度、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男性和女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与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负相关;男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和女性的肱二头肌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而女性的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和髂嵴上皮褶厚度值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4)在国内10个族群中,藏缅语族族群上臂和躯干的皮褶厚度值处于中等水平,小腿的皮褶厚度值偏小.藏缅语族族群的皮褶厚度值更接近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2.
13.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具有丧葬简朴,不重祭扫,土葬与火葬并行但以土葬为主,注重活人与死人灵魂的区隔,受小乘佛教的影响较深,有明显的尊老和敬老习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于2000年6月5日至8日对安徽师大附属幼儿园446例幼儿进行了皮褶厚度及围度等指标的测量,并对性别间的差异进行了探讨,求出了两指标间的回归方程,进行了回归系数的方差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4-5岁幼儿肱三头肌位与肩胛下位皮褶厚度值女孩大于男孩(p<0.05);4-6岁幼儿头围和胸围是男孩大于女孩(p<0.05);皮褶厚度和围度存在着正相关的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用皮褶厚度、体脂率法评价江淮地区汉族肥胖的标准,于2010年在安徽滁州和江苏淮安调查了1 426例(城市男性309例,乡村男性414例,城市女性312例,乡村女性391例)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通过身高、体重来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通过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来计算体密度,采用Brozek公式计算体脂率.用BMI、皮褶厚度、体脂率分别评价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肥胖率.结果表明:(1)江淮汉族男性BMI值为(24.1±3.6)kg/m2,女性BMI值为(23.8±3.6)kg/m2.用BMI法判断,江淮汉族超重率男性为34.7%,女性为30.7%;肥胖率男性为14.4%,女性为13.2%.(2)随年龄增长,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值、BMI、体脂率增大,身高下降.(3)用长岭晋吉皮褶厚度法判断,江淮汉族肥胖率男性为39.8%,女性为30.4%.皮褶厚度法得出的肥胖率远远高于BMI法,两种方法存在较大矛盾.本研究认为用肱三头肌皮褶与肩胛下皮褶之和来判断中国人群肥胖的标准,男性应该在35~45 mm之间,女性应该在45~55 mm之间选取.(4)用长岭晋吉体脂率法作为判断肥胖的标准,肥胖率男性为43.3%,女性为5.3%.用体脂率和BMI法判断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肥胖存在较大矛盾.长岭晋吉体脂率法男性标准定得太低;女性标准定得太高.本研究认为用体脂率来判断江淮地区汉族肥胖,男性以大于24%、女性以大于28%为宜.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6)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与四川省石棉县调查了157例木雅人、120例尔苏人、158例八甲人与71例空格人的皮褶厚度,包括面颊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髂嵴上皮褶、小腿内侧皮褶共7项.比较研究了4个族群与我国西南地区15个族群的皮褶厚度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木雅人、尔苏人、八甲人与空格人男性的7项皮褶厚度均显著低于女性数值;②木雅人与尔苏人的各项皮褶厚度值较接近,二者的面部皮下脂肪堆积水平较高,八甲人身体躯干和四肢皮下脂肪堆积水平优于其他3个族群,空格人的各项皮褶厚度均较小,皮下脂肪堆积水平较低;③同西南地区其他15个族群的皮褶厚度相比,八甲人的数值偏大,尔苏人和木雅人的数值属于偏大或中等偏大,空格人的数值较小;④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木雅人与尔苏人接近,八甲人与四川汉族族群接近,而空格人与云南傣族和云南蒙古族接近.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皮褶发育状况,对282名蒙古族和255名汉族大学生的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腓肠肌皮褶厚度进行了测量,计算了两处皮褶和、肩胛下/肱三头肌皮褶,并对各指标进行了民族间比较.结果发现,汉族男生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与两处皮褶和显著高于蒙古族男生,女生之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提示汉族男生的体脂发育优于蒙古族,而汉族与蒙古族女生的体脂发育状况整体上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8.
对贵州省黔南州494例(男259例,女235例)布依族成人的围度值进行测量,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我国其他15个族群的围度值进行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年龄组的头水平围值变化很小;(2)男性与女性四肢围度的最大值均在30-岁组,男性躯干围度的最大值在40-岁组,女性胸围、臀围最大值在30-岁组,腹围最大值在50-岁组;(3)躯干围度年龄组间的绝对变化值高于四肢围度,但相对变化率都低于四肢围度;(4)同年龄组间比较,女性的腹围、臀围、大腿围值多大于男性,而四肢围度值小于男性;(5)我国16个族群进行比较,布依族围度值较小,但在5个南方族群中,布依族围度值较大;(6)聚类分析显示,我国16个族群围度可分为2个大组,即南北方混合组与北方组,布依族男性和女性均属于南北方混合组;(7)主成分分析显示,南北方混合组上肢围度值小,北方组上肢围度值大,上肢围度值是16个族群分组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6)
为了解达斡尔族儿童青少年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发育现状及其16年来的变化,对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1996名(男975名,女1021名)6~18岁儿童青少年体重及5项皮褶厚度进行测量,分析其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发育现状,并与16年前同一地区同类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达斡尔族男生除肱三头肌皮褶、体脂率与年龄呈负相关外,其余指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1),女生各指标与年龄均呈正相关(P0.01);女生5项皮褶均值及体脂率总体上高于同龄男生,且多数年龄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2)达斡尔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男20.41%,女14.01%.(3)与其他民族学生相比,达斡尔族学生皮下脂肪较厚,处于国内中等偏上水平.(4)达斡尔族7~12岁城市学生各年龄段5项皮褶厚度值及体脂率总体上高于乡村学生,且多数年龄段有统计学差异(P0.05),城乡差异男生比女生更为明显;肩胛下/肱三头肌皮褶城乡间无明显差异(P0.05).(5)与1996年数据相比,达斡尔族学生4项皮褶厚度及体脂率总体上呈增加趋势.结果表明:达斡尔族学生皮褶厚度和体成分的发育状况与16年前相比有很大提高,但营养过剩问题较明显,应当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0.
谭高顺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7(4)
布朗族的创世神话对世界和人类的产生作了描述,认为世界最初由“云”、“雾”组成,爆炸之后产生世界,而人类由神人创造或是由某种具体物质变化生成。具有朴素的、辩证的思想萌芽,体现出原始思维的独特性和认识的直观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