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复合材料的定义及种类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能不同的材料所构成,其中的每一种组成材料称为复合材料的“组分”。包容组分称为基体材料(简称基体),而被包容组分称为增强材料(增强剂),基体与增强材料的结合面称为界面。这些组分虽然在宏观上彼此牢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但它们之间、既未发生化学反应也不互相溶解,通常各组分在其界面上可以物理地区分出来,所以复合材料是一种多相材料。复合材料在工程上主要是指一种材料以人工均匀地分散在另一种材料中,以克服单一材料的某些弱点,发挥综合性能而言。一般来说,是由较强的、脆性的、高模量的增   相似文献   

2.
2124 Al/SiC_p复合材料的动态变形行为及微结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中 《力学学报》1998,30(4):442-448
研究了在动态压缩时2124Al/SiCp复合材料的变形行为与微结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给定材料,复合材料的流动应力主要取决于微结构尺度效应.若增强相尺寸,基体晶粒尺寸以及增强相间距三者大小相当,则复合材料的流动应力取决于增强相的分散程度和位错密度;若增强相尺寸及其间距大小相当,但比基体晶粒大得多,那复合材料的流动应力主要取决于增强相的分散度.微观观测发现在同样加载条件下,变形局部化更容易在含较小碳化硅颗粒的复合材料内形成;变形区内的微损伤几乎都是基体与粒子界面脱粘和粒子角点邻近的微裂纹.对于所研究的这类复合材料,弹性模量及应变硬化几乎不受增强颗粒尺寸影响.  相似文献   

3.
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等效弹性模量的均匀化方法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红  钱江  王秀喜  刘光勇 《力学季刊》2003,24(4):567-571
均匀化理论利用位移场双尺度渐近展开建立有限元列式,本文将其与有限元通用程序相结合,应用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弹性本构数值模拟。通过对不同尺度增强相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效模量的数值模拟,考察了均匀化方法的适用情况。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常规尺度增强相金属基复合材料,均匀化方法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其等效弹性模量;对纳米增强相金属基复合材料,该方法仍可给出较好的预测,但存在某种程度的系统偏差。通过对纳米尺度增强机理的分析讨论,认为纳米增强相与基体材料问的界面效应可能有别于连续介质假设,指出可以考虑采用离散原子-连续介质耦合模型改进数值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4.
互穿相复合材料(Interpenetrating phase composites, IPCs)由于其各相的相互连接性,与用纤维、分散颗粒等作为增强相的传统复合材料相比,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基于动物仿生构建的三重周期极小曲面(Triply periodic minimal surface, TPMS)超材料结构是一种规律且复杂的拓扑结构,呈现出如无应力集中、高比吸能、高比强度等优异的力学性能。随着增材制造的发展,使得制备可设计的、复杂拓扑的IPCs结构成为可能。本文通过Polyjet多材料3D打印技术制备出基于TPMS的IPCs聚合物结构,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该IPCs结构由增强相和基体相两相组成,其中增强相采用2种TPMS(Gyroid曲面和Schwarz P曲面,简称为G曲面和P曲面)的2种拓扑(外壳拓扑和立体拓扑)结构,增强相间的孔隙部分由较软的基质材料填充。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增强相相对密度(25%、35%、50%)下,G曲面外壳拓扑IPCs结构相比于所研究的G曲面立体拓扑、P曲面立体拓扑和外壳拓扑的IPCs结构具有更优的力学性能和整体稳定性;由于具有高刚度、高强度以...  相似文献   

5.
采用旋转盘式杆-杆型动态拉伸试验机对TiCP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及其基体钛合金的动态拉伸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为了比较,在MTS810试验机上做了两种材料的准静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及基体材料屈服后至材料的迅速失效,几乎没有应变硬化效应;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较基体明显提高,但延性明显下降;钛合金基体和复合材料均有明显的应变率强化效应,但复合材料的应变率强化效应明显高于基体;建立了复合材料率相关的本构关系.最后从位错等微观角度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复合材料的应变率敏感性以及复合材料应变率敏感性高于基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复合材料界面与其力学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多相结构的材料。它由基体(高聚物树脂、金属、陶瓷等)和增强剂(纤维或粉粒状填料)组合而成。这种材料的特点,在于它能根据使用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宏观或微观的组合形式。换言之,可以进行材料设计。同时,复合材料不仅能综合各组成原材料的特色,而且还有可能具备原材料所没有的特性。因此,复合材料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很有发展前途,目前已经获得广泛的应用。由于复合材料是一种多相结构的材料,因此必然包含着各组分之间构成的界面。这个界面对手复合材料的性质,尤其是力学性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钢丝网增强特种混凝土的静动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随着钻地武器的发展,现有防护工程材料受到严峻挑战,其发展状况是我国打赢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十分重要的决定因素。研制高性能防护工程材料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事项。在了解国内外已用或在研的防护复合材料的基础上,本文研究设计出一种新型防护工程复合材料——钢丝网增强特种混凝土。以特种组分和配比的混凝土及纯水泥浆为基体材料,钢丝网、钢纤维为增强材料,设计出17种不同构造结构的复合材料。对这些材料的构件进行了大量静动态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说明,钢丝网增强特种混凝土构件具有最高的抗弯、抗压、抗劈拉强度,并且效费比最高,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防护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8.
硅相锌基复合材料减摩抗磨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改善锌铝合金在干摩擦条件下的耐磨性能,拓宽它的工程应用范围,在其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0%的Si,同时以质量分数0.1%~0.3%的P-Cu对硅相进行变质处理,研制出硅相增强锌基复合材料,并且对这种材料的减摩抗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硅相锌基复合材料分别在干摩擦和20#机械油滴油润滑条件下的减摩抗磨性能良好.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硅相锌基复合材料中的硅相经变质处理得以细化和分布均匀化,这对改善锌铝合金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硅相的硬度远比基体的高,在滑动摩擦过程中可以起支撑作用,减少偶件与基体的直接接触而降低摩擦磨损  相似文献   

9.
颗粒填充复合材料强韧化效应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卢锡年 《力学学报》1995,27(5):619-623
颗粒填充复合材料中基体微损伤形式对材料韧性产生决定性影响。本文通过二相或三相材料中基体应力分布的分析计算,结合损伤萌生的力学条件,对颗粒填充的强韧化效应作出定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若颗粒刚度高于基体,随着颗粒模量的提高,开裂与银纹趋势逐步增强,由此可知单纯使用硬粒子填充难以实现增韧,但若粒子与基体间有柔性界面相存在,基体屈服趋势将随界面厚度迅速增长,它将在损伤引发机制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成为损伤的主导形式,并由此可成功地实现材料的强韧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和模压成型设备制备了两种不同长径比的多壁碳纳米管(MWNT)增强的聚丙烯(PP)纳米复合材料。实验表明,通过添加1%体积含量的MWNT,聚丙烯的抗蠕变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即长时间加栽后,基体的蠕变变形量和蠕变率均显著降低。同时,在特定载荷下,纳米复合材料的蠕变寿命比纯基体提高了10倍。几种栽荷传递机理导致了材料抗蠕变性能的增强:(1)碳纳米管和基体之间较好的界面性能,(2)碳纳米管限制了基体内无定型分子链的活动性,以及(3)碳纳米管的较高的长径比。差分热扫描(DSC)的结果显示了材料蠕变前后结晶的变化和栽荷传递机理分析是一致的。这些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可以大大提高抗蠕变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1.
SiCp/Cu复合材料摩擦磨损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采用粉末冶金结合热挤压工艺制备了组织均匀、致密的SiCp/cu复合材料,在M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复合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同GCr15钢对摩时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和截面形貌;采用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分析了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元素组成.结果表明,SiC颗粒作为增强相可以起到承载作用、减轻基体同偶件之间的粘着作用以及使基体产生塑性变形,从而显著改善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但由于硬质SiC颗粒的犁削作用以及复合材料磨损表面高硬度机械混合层的形成,同Cu基体相比,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有所增大.SiCp/Cu复合材料主要呈现磨粒磨损和源于亚表层裂纹扩展的剥层磨损特征,其磨损表面形成的富Fe机械混合层对改善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Fe-Mo-Ni-Cu-石墨高温自润滑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在Fe-Mo-石墨自润滑复合材料的基础上,制备了添加Ni、Cu两种元素的Fe-MoNi-Cu-石墨高温自润滑复合材料,并在栓-盘式高温摩擦试验机上考察了其在室温、320和450℃下的摩擦学性能;采用金相显微镜、XRD和SEM等表征方法,分析了材料金相组织、物相成分和摩擦表面形貌.结果表明:FeMo-石墨自润滑复合材料中添加Ni和Cu元素,可以强化基体,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改善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在高温摩擦过程中,Fe-Mo-Ni-Cu-石墨高温自润滑复合材料摩擦表面生成的由石墨+Cu Fe5O8+Fe3O4+Fe2.6Ni0.4O4组成的复合润滑膜是导致其具有良好高温润滑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王挺  张蕊  郭然 《固体力学学报》2021,42(4):490-500
采用含界面相Voronoi单元有限元法,根据广义胡克定律,计算了在给定边界条件下,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等效弹性常数。建立了含多个随机分布的椭圆形夹杂及界面相的VCFEM模型,分析了夹杂体分比,界面相厚度和界面相弹性模量等因素对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等效弹性常数的影响,并利用普通有限元方法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当界面相弹性模量小于基体与夹杂时,材料的等效弹性模量会随着界面相厚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夹杂体分比的增大而减小,并且界面过薄时,材料的等效弹性模量会随着夹杂体分比的增大而增大;当界面相弹性模量大于基体或夹杂时,材料的等效弹性模量会随着夹杂体分比和界面相厚度的增大而增大。而界面相的厚度和弹性模量对材料的等效泊松比的影响较小,材料的等效泊松比主要受夹杂体分比的影响,与其呈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非破坏性测试用于检验材料和结构的内在特征,了解构件原有缺陷对性能的影响,并在进行各种载荷条件下力学性能试验时观察或试验后检查构件的破坏过程,以分析和确定构件的强度、刚度、断裂、疲劳、振动等力学性能以及破坏机理,复合材料由两种以上的增强元件及基体构成,材料本身就是一种力学结构,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是主要承力件,基   相似文献   

15.
郭晓龙  姚寅  陈少华 《力学学报》2021,53(5):1334-1344
界面在颗粒增强复合材料中起到传递载荷的关键作用, 界面性能对复合材料整体力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由于复合材料内部结构较为复杂, 颗粒与基体间的界面强度和界面断裂韧性难以确定, 尤其是法向与切向界面强度的分别预测缺乏有效方法. 本文以氧化锆颗粒增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 提出一种预测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的新方法. 首先, 实验获得纯PDMS基体材料及单颗粒填充PDMS试样的单轴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标定出PDMS基体材料的单轴拉伸超弹性本构关系; 其次, 建立与单颗粒填充试样一致的有限元模型, 选择特定的黏结区模型描述界面力学行为, 通过样品不同阶段拉伸力学响应的实验与数值结果对比, 分别给出颗粒与基体界面的法向强度、切向强度及界面断裂韧性; 进一步应用标定的界面力学参数, 开展不同尺寸及不同数目颗粒填充试样的实验与数值结果比较, 验证界面性能预测结果的合理性. 本文提出的界面力学性能预测方法简便、易操作、精度高, 对定量预测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一定帮助, 亦对定量预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增强颗粒对铝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采用自制的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增强颗粒对铝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体合金、陶瓷颗粒尺寸和体积分数相同的条件下,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优于Al2O3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增大颗粒尺寸或增加颗粒体积分数均使得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平均摩擦系数略有降低,耐磨性能提高;在与半金属摩擦材料配副时,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与基体合金的相近,耐磨性能提高了3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复变函数理论和边界配点法,探索了功能梯度界面相在周期均匀分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反平面剪切问题中所起的作用.由于纤维在复合材料基体中的周期分布是均匀的,将其简化成含一功能梯度界面相夹杂的方形单胞.采用分层均匀化方法,将功能梯度界面相离散成K层界面层.当K足够大时,每个界面层可视为匀质材料,同时计算得到的复合材料宏观性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锡青铜网增强的锡青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考察了锡青铜网对复合材料机械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锡青铜网对研制材料的增强作用主要是由于锡青铜网与基体界面相容性良好,热膨胀系数相近,界面结合强度高,从而减少了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的裂纹或空隙,且网状金属丝间的筋结与支撑提高了材料的断裂能所致;加入一定量的金属网片提高了材料的耐磨性,但金属网片含量过高会导致转移膜的破坏,从而增大摩擦系数,降低复合材料的强度和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19.
蒋震宇  张晖  刘生  张忠 《实验力学》2007,22(3):359-366
纤维与基体的粘合强度是决定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横向纤维柬拉伸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碳纤维与经过纳米颗粒改性的环氧树脂基体间的粘合强度。平均直径为25纳米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用特殊的溶胶-凝胶法引入环氧基体(由 Hanse ChemieAG提供),可以达到很高的含量,同时保持较为理想的分散状态。实验结果表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于碳纤维与改性环氧基体的粘合强度有显著的增强效应。当纳米颗粒含量为14v01.%时,横向纤维柬拉伸的断裂强度相比纯环氧基体提高了104%。通过对横向纤维柬拉伸样品断裂面的扫描电镜观察,以及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改性环氧树脂基体材料的力学性质的测量,可以发现横向纤维柬拉伸的断裂强度与改性环氧基体本身的断裂韧性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由此可推测纳米颗粒对环氧树脂基体材料的增韧是碳纤维与基体间界面增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原位TiB晶须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自蔓延和熔模精铸方法相结合,制备了原位TiB晶须增强钛基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和显微组织,结合磨损表面、磨屑形貌及剖面显微组织分析结果探讨了复合材料表面的磨损机制;采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了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结果表明:TiB晶须尺寸细小、长径比大、在基体中分布均匀;与基体合金相比,钛基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显著提高,这是由于TiB晶须具有增强作用和承载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