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梭  王后雄 《化学教育》2015,36(15):35-42
图表信息题是一类在高考化学试题中常见的题型, 其以图表为载体, 体现“能力立意”原则, 能同时兼顾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测量, 充分发挥高考对人才的选拔功能。采用内容分析法, 统计并分析近3年全国高考试题中化学图表信息题的命题趋势, 并结合相关高考试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化学图表信息题的功能和价值, 为图表信息题教学和备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华猛 《化学教育》1996,17(6):41
近几年来,化学竞赛和高考的特点,就是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注重已学知识的类比、推理和迁移,从而发展出了新题型——信息给予题,它以题干的方式给出信息,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抓住本质特征,寻找题目的要求和给予信息之间的联系,运用中学已学过的知识与规律,综合考虑得出合理答案,其整体水平符合竞赛和高校的选拔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探究和文献研究,以学生必做实验“简单配合物的制备”为素材命制高二化学期末实验探究题,展现命题过程。阐释了以延伸课堂实验与发展化学学科能力为导向的期末试题命制策略。  相似文献   

4.
20 0 1年全国高考化学实验题 19分比 2 0 0 0年化学实验题低 1分 ,但实验设计能力要求更高 (占 17分 )。据报道 ,经贵州省抽样统计显示 ,化学试卷中实验题失分率最高 ,本文拟就 2 0 0 1年高考化学实验题失分原因做初步探讨 ,供参考。1  2 0 0 1年“3+ 2”高考化学实验题评析1 1  2 0 0 1年高考化学第 19题评析1 1 1  2 0 0 1年高考化学第 19题解答思维过程第 19题 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 ,用什么方法 ?(2 )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 ,静置分层后 ,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 …  相似文献   

5.
郑春花  蒋艳旻  吴星 《化学教育》2006,27(4):32-33,45
化学信息迁移题的表征层次主要有字面表征、模型表征、化学原理表征。本研究通过口语报告、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高一学生解决化学信息迁移题的过程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优生和学困生在解决化学信息迁移题的时候都要依次建立这3种表征层次,然而在建立的各个表征层次上又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学优生和学困生在信息提取能力、知识结构以及所采用的解题策略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传统基于锁钥模型的“一对一”响应的化学检测方式,随着时代发展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复杂体系的检测需求.正交检测阵列通过对不同被检测物的差异化信息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响应信息,从而实现对多底物的识别检测.多底物检测的关键是要获得尽量多的差异化传感信息.由于存在对探针需求种类量多、合成制备过程复杂、探针有效性筛选效率低等缺点,传统“多对多”方式的多元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显现出巨大的局限性.受人类感官系统的启发,发展“单对多”的高效多底物检测分析手段,将会是未来能真正走向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从化学信息挖掘、物理信号放大与集成器件设计三个方面,针对如何提高多底物复杂分析的能力,总结简述了近期高效多底物检测与多元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刘春华  丁革兵 《化学教育》2011,32(11):41-43,76
提出了有利于帮助高三学生突破化学复习瓶颈的“自编互评共享”习题模式,即:使学生置身于出题者、答题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先分组或个人研纲编题,随后进入小组互评互讲,并由全班共同分享。以多个案例阐述了该模式的操作流程。实践表明,该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8.
丁革兵 《化学教育》2010,31(1):46-48
“一题两讲”是讲评课课前学生分组研究、课上学生先讲、教师再讲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一堂新课程高三化学讲评课“一题两讲”之课例的分析,说明了“一题两讲”的操作与方法,阐述了“一题两讲”能引导学生尤其是化学学习困难学生主动参与讲评课,能提高新课程高三化学讲评课效率,达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周贤亚  聂丽  黄磊  郑蕾  吕红  杨丽 《化学教育》2017,38(24):11-16
“趣味化学实验”是以化学知识科普、能力锻炼与实际生活应用为目标而开设的一门通识选修课程,在学科知识的拓展、深化,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方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教学实践和通识课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强化信息收集、优化实验设计、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等。  相似文献   

10.
高考化学试题信息给予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瞿兵 《化学教育》1999,20(2):37-40
信息给予题作为高考向能力测试倾斜后,高考化学科命题委员会开发出的一种新题型,向传统的命题方式提出了挑战,给化学科高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给予题已超越了作为一种新题型的范畴,由于它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的自学水平和学习潜能,在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题海的泛滥,并给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公平均等的竞争机会,对中学化学教学也发挥了积极的正导向作用,所以信息给予题自出现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考生、中学化学教师以及有关科研人员的信赖、赞誉乃至推崇。高考化学科命题委员会预测:“信息给予题将是以后高考考查学生能力的主力题型。”  相似文献   

11.
娄延果 《化学教育》2007,28(9):31-33
中考中的纸笔测验是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化学学业评价的主要形式.笔者对近几年全国各实验区的中考化学试卷进行过统计,发现100%的试卷中设计有以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立意的题目(以下简称探究题),显然探究题已成为中考的热点题型.  相似文献   

12.
刘国英 《化学教育》1989,10(3):32-34
化学计算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一题多解”是提高化学计算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拟以1988年高考一道化学计算题为例,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殷志宁 《化学教育》1995,16(6):11-13
在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题型—新信息题已经以逐年增多的趋势出现于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94年全国"3+2"高考化学试卷中新信息题的分值已高达61分(占40.7%)。  相似文献   

14.
这里首先应指出的是,所谓“新信息”只是指课本上所没有叙述过的知识点。从90~92年,三份全国高考化学试题看。这类题目的分值分别占7%、11%、18%,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当今是新知识、新信息以几何级数递增的“信息爆炸”时代,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但要获取知识,更要掌握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因而,这类涉及教科书之外的知识点的“新信息题”便应运而生了。其实,这类题目早就出现在84年全国青年化学竞赛  相似文献   

15.
陈磊磊 《化学教育》2019,40(5):9-11
以全国高考I卷为例,从考查方式、考查途径和命题理念等3个角度分析了化学与传统文化题的特点;从文言文水平、文字学、信息提取能力、古代化学特点及物质名称角度分析了试题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要求;从物质性质、实验基本操作及综合应用角度自创试题,举例说明复习备考思路。  相似文献   

16.
沈宏柱 《化学教育》2005,26(8):57-57
2005年高考理综试卷(全国卷Ⅰ)第28题的最后一小题:“(7)还可以用其他实验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请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很好地体现了作答的开放性。虽然知识和能力的起点和落点都不为高,但是突出了化学的学科特点,重点考查的是运用基础知识,设计基本化学实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问题的提出根据近几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化学试卷分析和教师反映,学生的化学知识有以下缺陷: 有的学生,“双基”学得不错,但缺乏综合提高的能力; 有的学生说:“单问这个概念,还会答,一综合起来就糊涂”; 不少学生,大量地解难题,陷入“题悔”,做了一题,只会一题,过后又把它忘了; 相当普遍的学生,只死肯知识不去解题,或只死套公式、用死方法去解答简单的题; 多数学生,对实验现象模糊,叙述实验现象语无伦次,缺乏最基本的表达能力;……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没有认清解题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王祖浩 《化学教育》1991,12(5):8-11
近年来,化学高考试题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客观题在整卷中所占比重较大,知识的覆盖面相当广泛,得分点随之增多,题目的文字叙述趋于精炼;从能力考核情况看,“记忆型”、“单一计算型”试题已被“分析型”、“推理型”、“综合型”等题取代,考生必须具备灵活、快速、准确解题的能力,方可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解题的突破口有时往往“凝聚”在个别涵义丰富的关键字、词上。在对1990年高考得分情况的具体分。  相似文献   

19.
魏明贵  徐泓 《化学教育》2015,36(7):39-44
2014年宣城市初中毕业化学学业考试(下称“中考”)为全省统一命题.一方面从化学试题的结构,根据韦伯一致性分析模式,从标准要求、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选取典型试题,分别从化学学科素养能力、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图像辨析和数形结合的能力等层面,分析考生答题情况.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对命题者和化学教学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沈宏柱 《化学教育》2005,26(8):57-57
2005年高考理综试卷(全国卷I)第28题的最后一小题:“(7)还可以用其他实验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请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很好地体现了作答的开放性。虽然知识和能力的起点和落点都不为高,但是突出了化学的学科特点,重点考查的是运用基础知识,设计基本化学实验的能力。此小题原题干给出的已知条件是该纯碱试样含有的杂质只有NaCl。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是“不同的实验方法”。作答时需要在区别已给实验方法的情境下发散思维,抓住CO32-离子和Cl-离子的不同特性及其在量的转化方面的特殊表征,拟订定量测出试样中Na2CO3质量的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