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政治关系的视角来看,均衡政治就是对权力与权利关系具体表现的最佳阐释,体现的是一种结构性均衡的民主政治模式。均衡政治是全面、动态、相对、有序的民主政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形态与理想模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均衡政治的这种固有特性有利于实现政治稳定,有利于提升政治的合法性,对政治发展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理论上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规律的要求。在中国的改革实践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政治体制对于经济体制发展而言已经严重滞后了,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发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都应当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使得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在苏联政权存在的七十几年里,苏联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对其国家政治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但都未能解决好这一问题,从而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了严重的后果,本文从苏联政治体制改革这方面入手,对苏联解体与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王佩 《科技信息》2009,(20):I0040-I0040
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而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之间的冲突与调协,则决定了社会发展过程是一种渐进和谐的路径和不断均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使用混合投影方法,引入一种新的迭代算法,在Hilbert空间中寻找均衡问题的解集和渐进非扩张映射的不动点集的公共点.在一定条件下,得出了弱收敛和强收敛定理.  相似文献   

6.
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进行划分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者对此观点不一.根据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及重要文献的发布日期这一划分标准,可以分为提出和起步、强化和铺开、受阻和停滞、调整和渐进、制度化和规范化五个阶段.十六大报告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今后前进的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7.
户籍制度改革体现了渐进决策理论模型的特征,通过调整户籍政策将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利益进行合理调整与再分配,从而达到特定时期内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前提、目标和内容、标准和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并强调了三个着重点。这一理论建构为我国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邓小平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教训,准确把握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详尽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规划出一幅宏伟蓝图。他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目标、内容和方针原则等方面的论述,体系完整,切中时弊。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对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新的部署。从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八大,虽然时过境迁,但他当年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重要论述,仍然适用于当前中国的形势,对我国继续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总格局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政治体制改革的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服从于政治体制的整个目标系统,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科学的政治前提和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状态,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和平稳定、和顺协调、和合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伦理要求是: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代际关系、种际关系作为基本价值诉求;把公平和正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前提;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终极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善治”政府的谋划,另一方面需要广大公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一种高度圆融的有序状态。现代和谐社会要求政治的精神应该主要体现为公共精神、分配正义和人文关怀三个方面。公共精神是和谐社会中贯穿整个政治过程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中政治活动尤其是政治制度设计的重要价值追求;人文关怀是和谐社会中政治活动追求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3.
第三次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以慈善公益组织为主导,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第三次分配。大力发展第三次分配,必须建立和完善第三次分配的文化、组织、激励、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或诸要素处于良性互动的社会。良好的政治秩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目标,而政治体制是建立政治秩序的承担者。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政治体制的完善是相互需要、相互促进的。一个民主合理、权威合法、制度健全的政治体制才能提供和谐社会所需的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从哲学系统论的视角解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挖掘其特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支撑点,用马克思主义当代社会系统论的原则方法分析它的合理性所在,为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中间阶层异军突起。他们的有序政治参与在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存在着有序政治参与的困难和障碍。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我们必须深刻剖析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使之扬长避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开始进入利益分化的时代,我们却缺少制度化的利益博弈的机制,于是进行优良的政治设计,构建政治和谐尤为重要,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构建政治和谐,其核心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党和国家的关系即改变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体制转型的问题,二是党和社会的关系即加强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的问题。只有现代的民主与法治,才能为千百年来实现政治和社会和谐的理想提供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公共精神是指基于公民的理念、责任、义务驱动而愿意致力于公共生活改善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系列价值目标的认可与追求。公共精神通过培育公民的平等、自由、参与和责任意识,孕育公共理性,催生公民共同体,为和谐社会奠定公正性基础、合法性基础与道义基础,因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价值诉求。当前,我国应从发育公民共同体、保障公民参与、生成公民风范等方面入手,以培育公共精神,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宗教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大众化进程、构建校园文化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探索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和谐观、法制观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内容,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加强宗教文化知识教育、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强化宗教预警机制建设、注重宗教理论研究,引导大学生把旺盛的精力集中到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政治领域主要存在民主、腐败以及政府公信力问题的公共安全风险,要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就必须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即通过完善民主政治,惩治腐败,以及提升政府公信力等措施来化解政治领域威胁公共安全的各种因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