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澜  葛圣松  邵谦  李健  杜玲玉 《无机化学学报》2016,32(11):1896-1904
以Zn(NO_3)_2·6H_2O、Ni(NO_3)_2·6H_2O、Al(NO_3)_3·9H_2O和尿素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分散性良好的三元锌镍铝水滑石(ZnNiAl-LDHs)微球。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透射电镜(TEM)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比较ZnNiAl-LDHs和ZnAl-LDHs对甲基橙(MO)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ZnNiAl-LDHs是由纳米片组成、具有3D结构的微球,粒径为1~2.5μm,比表面积为156m2·g~(-1),远大于ZnAl-LDHs的比表面积38m2·g~(-1);ZnNiAl-LDHs和ZnAl-LDHs对甲基橙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29.60和143.47mg·g~(-1),ZnNiAl-LDHs表现出更强的吸附能力,其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分别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物质的量的比为3∶1的锌铝水滑石(Zn3Al-LDHs),并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热重-差热(TG-DTA)等技术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考察了不同催化剂投入量、光照时间等因素对锌铝水滑石降解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的影响,找到了最佳的催化剂用量为150~200 mg,光照时间为120 min。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光照180 min后亚甲基蓝的特征峰消失,发色基团破坏,其降解率达到了95%左右。此外,通过探讨光催化过程动力学及降解机理,表明该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采用恒pH沉淀法,以混合碱(NaOH和Na_2CO_3)溶液为沉淀剂,控制反应溶液pH为8.5制得不同镁铁物质的量比(x)的4种类水滑石(Mg_xFe-LDH)。450~oC煅烧Mg_xFe-LDH得到Mg_xFe-cLDH。通过XRD、SEM技术对Mg_xFe-LDH和-cLDH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Mg_xFe-cLDH颗粒的纯度、分散程度随x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过程。当Mg/Fe物质的量比为2.26,即Mg_(2.26)Fe-cLDH具有理想的纯度和分散程度。以甲基橙(MO)为模拟污染物,研究了Mg/Fe物质的量比、竞争阴离子(OH~-,NO_3~-,Cl~-,SO_4~(2-),CO_3~(2-))、温度对Mg_xFe-cLDH吸附MO的影响。吸附结果表明,Mg_(2.26)Fe-cLDH在Mg_xFe-cLDHs(x=0.98~4.50之间)中具有最大的饱和吸附量(1191.8 mg·g~(-1)),这可能与其具有良好的分散程度有关。竞争阴离子对该吸附无明显影响,表明Mg_(2.26)Fe-cLDH对MO产生选择性吸附。Langmuir方程模拟结果表明该吸附是自发、吸热的化学过程。吸附机理可能是Mg_(2.26)Fe-cLDH与MO之间生成了MO插层超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锌铝镧类水滑石热稳定剂,用FT-IR、XRD和SEM扫描电镜等进行表征,用刚果红试纸法研究了锌铝镧类水滑石热稳定剂的热稳定作用及变色情况、热稳定剂和β-二酮的协同作用,与其他热稳定剂硬脂酸镧、硬脂酸钙、硬脂酸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锌铝镧类水滑石热稳定剂结晶度高、结构规整,锌铝镧类水滑石热稳定剂是具有良好的抑制PVC降解初期着色性的长期性热稳定剂,锌铝镧类水滑石热稳定剂和β-二酮助稳定剂之间存在强烈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热法将碘氧化铋(BiOI)负载到锌镁铝类水滑石(ZnMgAl-HTLCs)上制备得到BiOI/ZnMgAl-HTLCs可见光催化剂。 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技术手段考察了BiOI负载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加料顺序等因素对BiOI/ZnMgAl-HTLCs光催化剂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制备BiOI/ZnMgAl-HTLCs材料中先加入锌镁铝类水滑石,负载质量分数为40%的BiOI,反应温度为140 ℃,反应时间为24 h,可以得到结晶度高和形貌较好的BiOI/ZnMgAl-HTLCs。  相似文献   

6.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锌铝比的水滑石,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热重(TG)、氮气吸脱附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与组成进行了测试。将上述水滑石材料用于吸附脱除水中邻苯二甲酸污染物,考察了不同锌铝比水滑石吸附邻苯二甲酸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较低锌铝比时,随着水滑石锌铝比的增加,其对邻苯二甲酸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当锌铝比较大时(>6),随着锌铝比的增加,水滑石的吸附量基本保持不变。进一步选取锌铝比为6的水滑石,分别对其吸附邻苯二甲酸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数据分别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循环吸附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锌铝比的水滑石,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热重(TG)、氮气吸脱附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表征手段对其结构与组成进行了测试。将上述水滑石材料用于吸附脱除水中邻苯二甲酸污染物,考察了不同锌铝比水滑石吸附邻苯二甲酸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较低锌铝比时,随着水滑石锌铝比的增加,其对邻苯二甲酸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当锌铝比较大时(6),随着锌铝比的增加,水滑石的吸附量基本保持不变。进一步选取锌铝比为6的水滑石,分别对其吸附邻苯二甲酸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数据分别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循环吸附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8.
以层状锌铝类水滑石(ZAL)为主体,分别以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CD)和羧甲基-β-环糊精(CMCD)包结毒死蜱(CPF)为客体分子,分别在乙醇和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条件下制备ZAL-SBECD-CPF和ZALCMCD-CPF插层材料,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和热重-差热分析(TG-DTA)对其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CPF/SBECD和CPF/CMCD均可成功在ZAL中插层,且在NMP溶剂条件下合成样品的衍射峰强度要强;插层CPF分子有较高热稳定性。此外,还对ZAL-SBECD-CPF和ZAL-CMCD-CPF在pH = 5.0, 6.8的环境条件下的释放行为进行研究和对比。结果发现, ZAL-SBECD-CPF样品几乎没有缓释性能,而ZAL-CMCD-CPF有一定的缓释性能,这与客体分子在层间排布方式不同有关。两种样品在pH = 6.8条件下的释放百分率均高于pH = 5.0,这与释放环境和环糊精(CD)分子结构密切相关。ZAL-CMCD-CPF的释放行为可很好的用二级动力学方程和parabolic diffusion模型来描述,说明药物客体分子释放主要受扩散过程控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开发ZAL-CMCD-CPF在农药制剂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周良芹  付大友  袁东  范金龙  谭文渊 《色谱》2015,33(1):96-100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锌镁铝类水滑石(ZnMgAl-HTLC),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ZnMgAl-HTLC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一系列非极性和极性分子为探针分子,采用反气相色谱法(IGC)研究了ZnMgAl-HTLC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XRD特征衍射峰窄、尖、高,水热合成法能够制得纯度较高的ZnMgAl-HTLC; ZnMgAl-HTLC表面吸附自由能小于零,表面色散自由能最大为6.02 mJ/m2,酸碱作用自由能最大为5.33 kJ/mol,吸附焓为43.6 kJ/mol,吸附熵为0.15 kJ/mol.本文的反气相色谱方法对研究锌镁铝类水滑石的表面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锌铝类水滑石的复原及表征(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焙烧复原法,在70 ℃以80%的乙醇溶液为分散介质,有机酸阴离子与煅烧后的锌铝类水滑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9的条件下,实现了苯甲酸及苯二甲酸异构阴离子与锌铝类水滑石的插层反应,同时,还进行了等物质的量的两种酸与锌铝类水滑石(1∶1∶9)的插层反应。利用XRD和IR测试技术对样品结构进行表征,UV及HPLC对有机酸的反应量进行定量,并采用Gaussian-98软件包中ab initio分子轨道法(HF/6-31G)计算了各有机酸阴离子的分子结构,分析了其结构与插层行为的关系,并理论结合实验给出了各有机酸阴离子在锌铝类水滑石层间可能的空间构型。研究结果表明,苯甲酸及苯二甲酸异构阴离子在插层过程中表现出选择性,其优先进入锌铝类水滑石层间的顺序是:对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苯甲酸,且锌铝类水滑石对对苯二甲酸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是环境友好的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11.
PE膜中层状双羟基复合氢氧化物的红外吸收性能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水滑石;聚乙烯薄膜;PE膜中层状双羟基复合氢氧化物的红外吸收性能  相似文献   

12.
胡新良  王勤  王宇 《广州化学》2013,(4):46-49,21
壳聚糖(CS)分子中含有游离态的氨基和羟基,是一种高效的离子吸附剂,而且氨基可质子化形成阳离子,使得壳聚糖对阴离子及两性化合物都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壳聚糖引入羧甲基后水溶性和反应活性大大增强.实验中以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CMC)四种共混微球,通过对比,发现当CS与CMC的质量比为4∶1、2∶3时,成球硬度好,形状明显,大小均匀.随着CMC含量的增加,所成微球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吸附能力逐渐增强.因此,当CS与CMC质量比为2∶3时共混微球自身的物理形态与吸附性能均达到良好状态,是共混高效离子吸附剂的最佳比例选择.  相似文献   

13.
层状氢氧化镁铝焙烧产物对SCN-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层状氢氧化镁铝焙烧产物对SCN-的吸附行为,考察了焙烧温度、吸附温度、时间、pH值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在SCN-初始浓度为25 mg/L,温度为40℃,焙烧物投加量为2 g/L,pH值为6的条件下,4 h达到吸附平衡,SCN-脱除率可达96.91%.吸附过程符合Langmu ir等温方程式,主要是单分子层的吸热吸附.  相似文献   

14.
镁铝二元水滑石的焙烧产物对染料废水酸性红88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镁铝水滑石的焙烧产物(LDO)对阴离子染料废水酸性红88(AR88)的吸附特征。分别考察了染料的初始浓度、吸附剂投加量、初始pH值、反应温度和竞争离子等因素的影响,并用XRD、红外光谱对水滑石以及吸附前后的LDO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LDO对高浓度的AR88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在15 ℃、pH=10~11下,1.0 g·L-1的LDO对浓度为2 000 mg·L-1的AR88的去除率可高达99.95%,吸附容量为1 999.0 mg·g-1。经4次回收重复利用的LDO对AR88的去除率仍为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苟国敬  马培华  褚敏雄 《化学学报》2004,62(21):2150-2160
用共沉淀法制备前驱体后,在水热、微波和沸热等不同晶化方式下合成了一系列层状氯离子柱撑镁铝复合氢氧化物(LDH-Cl),在EDS,XRD,IR,TG-DTA,TEM和N2吸附-解吸测试表征的基础上,讨论了LDH-Cl的组成与结构的关系及制备条件对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LDH-Cl具有超分子结构和水滑石型层状结构的特征;微晶生长习性在不同晶化过程中的差异决定了粒子发育程度的不同、组成与结构相关性的不同;微晶粒子在不同合成条件和晶化方式下表现了不同的结晶度水平从而引起红外吸收、热稳定性及比表面积等基本属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是一类新型的无机功能材料,具有特殊的层状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介绍了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结构与性质,特别分析了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催化材料、吸附材料、生物医药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以1,2-亚乙基-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12-2-12)和1,2-亚乙基-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16-2-16)为插层试剂,通过离子交换法合成了不同阳离子交换量的有机蒙脱土12-2-12-MMT和16-2-16-MMT。FTIR、XRD和TG-DTG分析表明,随着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大和Gemini表面活性剂碳链的增长,改性蒙脱土的层间距增大。考察阳离子交换量、时间、p H和温度等对甲基橙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CEC的12-2-12-MMT和16-2-16-MMT在20℃、p H=3、6 h对甲基橙吸附的效果最好;且同一吸附条件下16-2-16-MMT对甲基橙吸附性能明显优于12-2-12-MMT,有机蒙脱土对甲基橙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热力学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18.
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结构、性质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评述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的化学及其应用。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具有结合紧密的氢氧化物层和处于层间的阴离子,其比较突出的化学性质是可逆的阴离子交换和热分解性质。不过,因为受到氢氧化物层的局限,处于层间的阴离子表现出的特殊化学性质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上述三个方面的性质,人们发掘了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在材料(包括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制备、离子交换与有害阴离子脱除、异构体化学分离、化学反应控制、阻燃材料、活性分子储存与缓释、局部化学反应合成、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以硝酸铝为铝源,尿素为沉淀剂,采用无模板水热法合成纳米薄水铝石(γ-AlO(OH))。在不同温度下煅烧后,得到氧化铝产物(γ-Al2O_3和θ-Al2O_3)。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氮气吸附-脱附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并且研究了产物对甲基橙(MO)的吸附性能,系统地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的pH值、甲基橙浓度及循环使用对产物吸附性能的影响。此外,还对吸附过程进行了相关吸附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法所制备的产物相比,通过该方法获得的产物的分散性更高,形态更均匀和完整。产物为高度分散的纳米捆扎状结构。γ-AlO(OH)对甲基橙的最大吸附量达1 492.5 mg·g~(-1)。另外,产物的吸附机制包含化学作用吸附机制和静电作用吸附机制等。3种产物对甲基橙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吸附过程均符合二级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