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活性炭纤维-固相微萃取(ACF-SPME)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联用技术检测地沟油与植物油中挥发性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通过色谱峰分析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建立了鉴别地沟油的新方法。检测出6种挥发性脂肪酸:戊酸、己酸、辛酸、壬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地沟油中棕榈酸的含量远高于植物油中的含量,而己酸含量基本不变。据此提出了地沟油检测指标,即A值指标=棕榈酸的峰面积/己酸的峰面积:地沟油的A值大于0.8,而植物油的A值均小于0.8。通过实验证明了不同纤维、不同品牌植物油对A值没有影响,通过模拟加热食用油实验表明了A值指标的可靠性,适用于煎炸老油的鉴定。  相似文献   

2.
快速测定植物油胆固醇含量在地沟油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皂化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法测试了多个植物油样品,发现胆固醇峰被干扰比较严重,很难得出植物油与地沟油胆固醇含量的界定值。采用SPE进行样品前处理,对SPE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得出优化条件为称样量0.25 g ,20 mL 0.6%乙醚-正己烷(V/V)作为淋洗液,20 mL 15%乙醚-正己烷(V/V)作为洗脱液。用SPE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法分析了84个植物油样品和13个地沟油样品中胆固醇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植物油胆固醇含量与地沟油胆固醇含量有明显区别,所有植物油胆固醇含量都小于50μg/g,13个地沟油样中11个样胆固醇含量大于50μg/g。因此,采用上述植物油胆固醇测定方法,胆固醇含量超过50μg/g可判定为疑似地沟油,反之不成立。本方法在0~760 mg/L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R2=0.9999,方法检出限为6. 0μg/g,两个浓度水平(17.7和695 mg/L)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和1.5%,回收率为103%。  相似文献   

3.
金静  陈吉平  田玉增  邹黎黎  王龙星  李芳 《色谱》2013,31(6):556-560
结合非正常油脂(地沟油)的来源(加热植物油和动物油)及反映其不同来源的重要特征指示物,即连接在甘油酯上的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建立了内标法测定油脂中甘油酯上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的方法。多维气相色谱-质谱采用不分流进样和选择性切割可以实现在线净化和富集,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分离度。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的方法检出限分别达到0.070、0.006 mg/kg。此外,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正常植物油中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的含量比非正常油脂中二者的含量低。通过待测油脂中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的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断食用植物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方法测定地沟油中的微量杂质成分,通过对各种纯正植物油中的内源性微量成分与不同地区地沟油中的外源性杂质成分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地沟油中杂质成分来源的分析,确定了广州、贵州、深圳、北京等地区地沟油的特征成分,并作为鉴别指示成分。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征性强,在卫生部组织的地沟油检测盲样考核中,对阳性样品判断的准确率高达95.5%。  相似文献   

5.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 MS)方法测定地沟油中的微量杂质成分,通过对各种纯正植物油中的内源性微量成分与不同地区地沟油中的外源性杂质成分的对比分析,以及对地沟油中杂质成分来源的分析,确定了广州、贵州、深圳、北京等地区地沟油的特征成分,并作为鉴别指示成分.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征性强,在卫生部组织的地沟油检测盲样考核中,对阳性样品判断的准确率高达95.5%.  相似文献   

6.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地沟油与普通食用油中Na,Mg,Al,P,Ca,Fe,Zn和Pb等元素的含量,并对这些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油样进行微波消解后,ICP-AES能直接测定处理液中的上述8种元素含量;地沟油中的Zn和Pb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不比普通食用油高;而Mg,Al,P和Ca元素的含量,在地沟油、花生油和调和油之间却存在明显差异。花生油中P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在地沟油和调和油中的含量;调和油中的M g和Ca含量均明显比地沟油高,而调和油中Al的含量明显高于花生油。上述结果可以作为区分这3类油品的辅助信息。  相似文献   

7.
申书昌  云丹  李飞 《色谱》2009,27(6):845-848
采用顶空液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联用技术测定雷尼替丁中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的残留量。自制了萃取液保护装置。考察了萃取溶剂的种类、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液的体积对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萃取效果的影响。以正十三烷为萃取剂,在60 ℃下萃取30 min,萃取液滴体积2 μL。二氯甲烷含量在1~10 μg/g范围内与色谱峰高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733;三氯甲烷含量在1~10 μg/g范围内与色谱峰高呈线性关系,r2为0.9724。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273 μg/g和0.0410 μg/g,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3.6%~102%和98.1%~103%。方法简便易行,测定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以国产薄层色谱用硅胶为吸附剂,以环己烷:丙酮:0.2M四乙基溴化铵(2:10:1.2)或已烷:丙酮:0.2M四乙基碘化铵(2:10:1.2)为展开剂成功地分离了B3H8-、B10H102-及B12H122-硼烷阴离子二茂铁季铵盐类同系物。硼烷阴离子二茂铁季铵盐的结构与比移值之间呈现下列规律性:1.B3H8-、B10H102-及B12H122-二茂铁季铵盐的比移值均分别随N-烃基二甲胺甲基二茂铁上烃基碳原子数目增加依次递增,而不同数目硼原子形成的硼烷阴离子多面体的立体结构对比移值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性。2.二茂铁单取代物的比移值>二茂铁双取代物的比移值。此外研究了展开剂中四烷基卤化铵的浓度,离子半径变化对分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的磷和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ICP-MS/MS)准确测定食用植物油中的P和Si的方法.以HNO3+H2O2混合酸经密闭微波消解系统处理植物油样品,向碰撞反应池(CRC)中分别通入O2和H2,P与O2反应,利用O2质量转移,通过测定子离子31P16O+测定P,而Si不与H2发生反应,利用H2原位质量反应消除质谱干扰,显著改善了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分别考察了不同O2和H2流速对31P16O+和28Si+信号强度和背景等效浓度(BEC)的影响,确定了最佳O2和H2流速.在优化的条件下,测得31P16O+和28Si+的检出限分别为0.043和0.66 μg/L.采用本方法分析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提供的标准参考物质润滑油(SRM 1848),结果表明,测定值与验证值无显著性差异.采用本方法分析来自中国不同产地的5种植物油(分别为油菜籽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玉米油和大豆油),结果表明,5种植物油中花生油的P含量最高,大豆油的Si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稀土Eu(Ⅲ)掺杂的类普鲁士蓝膜修饰的铂电极为工作电极,建立了测定羟考酮的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方法。考察了检测电位、运行缓冲溶液的酸度及浓度、分离电压、进样条件等对电泳分离效果及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羟考酮可在4 min内得到分离,其ECL强度值与羟考酮的质量浓度在7.0×10-2~7.0μg/mL和7.0~70.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2×10-2μg/mL(3σ),峰高和迁移时间的相对偏差分别为3.6%和0.48%(n=6)。方法用于兔血浆中羟考酮含量的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9.7%~101.0%之间。  相似文献   

11.
孙颖 《分析试验室》2001,20(5):84-85
加氢工艺已成为炼油厂必不可少的手段 ,从催化重整及干气中回收氢并加以利用的经济效益已被人们所认识到。因此 ,由化验室提供准确可靠的氢含量数据来指导装置生产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测定氢含量的方法有多种 ,对于 C1~ C5正、异构烷烯烃 ,H2 、CO2 、CO、H2 S等复杂的多组分气体混合物的液化石油气 ,普遍采用色谱外标法测定。现在普遍沿用的氢纯度工作曲线是非线性的。研究发现氢纯度曲线应当是一种线性关系 ,使用线性关系能更准确的反映氢含量与峰高值的关系。1 实验部分1 .1 仪器和试剂GC40 0 6A热导型色谱仪 (北京东西…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一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荧光检测器准确测定2-噁唑烷酮含量的方法。样品中的2-噁唑烷酮和占吨氢醇在60℃的条件下衍生70 min后,直接进样分析。采用月旭XB-C18色谱柱,流动相为0.02 mol/L乙酸钠水溶液和乙腈,检测器波长为λex=213 nm,λem=308 nm,流速1.0 mL/min,柱温35℃的条件下。2-噁唑烷酮浓度在0.5~50.0mg/mL时,线性关系良好(R2=0.9995),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5 mg/L、0.016 mg/L。该方法准确、灵敏、快速,适用于2-噁唑烷酮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董友毅 《色谱》1985,2(1):40-42
已报导的用气液色谱法分析冰片含量的误差均较大(CV>1%)。作者发现前人报导中多采用正十八烷为内标,可能为影响精密度的主要原因。早在1969年,H.M.Mcnair等就提出内标物应与被测组分在结构上有相似性。有人用樟脑(莰酮-[2])为内标测定牛黄解毒片中冰片(莰醇-[2])的含量,由于樟脑为样品中的固有杂质,因此会引入一定的误差。  相似文献   

14.
利用衰减全反射(ATR)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S)法对市售优质品牌的8种植物油(转基因豆油、非转基因豆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红花籽油、调和油、橄榄油)未加热及反复高温加热后的红外二阶导数光谱进行比较,发现复热食用油在反复高温加热下会使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增加;顺式脂肪酸的含量下降,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明显增加。确定以二阶导数光谱中3 009、988、966 cm-13处特征吸收峰的峰高判定是否为反复加热用油。此方法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可从整体上了解油品的质量及成分,并可作为市场复热食用油的快速筛查方法,也可为地沟油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1H NMR指纹图谱结合多变量分析的地沟油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沟油事件是中国近期发生的严重食品安全事故,而针对地沟油的检测目前尚无非常有效的方法报道.本研究对60种市售植物油和地沟油样品分别进行了核磁H谱测定,建立了12个鉴别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技术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并将样品分为8大类,建立了判别函数.将未知样品的1H NMR数据代入判别函数,可检测和判别未知油的来源和品质.将该方法应用于两次盲测共69个样品,结果显示,两次盲测的正确率分别为91.9%和93.8%,可作为食用油品质检测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脂肪酸的非靶标/靶标筛查,确立了非正常食用油(俗称地沟油)的内源性特征指示物: 两种奇数碳脂肪酸,包括源自动物油的13-甲基十四烷酸和源自加热植物油的十一烷酸。并借助多维气相色谱-质谱技术,依据不同极性气相色谱柱的保留作用,不仅实现了不同碳数烷酸以及同碳数烷酸异构体之间的有效分离,达到了对13-甲基十四烷酸和十一烷酸准确定量的目的;而且实现了对目标化合物的在线净化、富集。凭借该项检测方法,参加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织的第四、五批地沟油盲样考核。经过不断完善,该方法阴性样品的正确率提高到100%,阳性样品的正确率分别达到71%和75%。再结合辣椒碱指标,从内、外源指示物两方面全面、准确地对食用油样品进行判定,使得阳性样品的正确率分别提高至89%和100%。目前,该方法已经入选国家卫生部公布的四大地沟油鉴定仪器分析方法,正等待权威部门的协同性验证。  相似文献   

17.
唑烷酮及其衍生物已广泛用于医药农药化工领域 [1~4],如抗感染类药物痢特灵和高效杀菌剂农利灵 [5]。哒嗪酮环也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基团 [6, 7],其衍生物已开发出如高效、低毒杀虫剂哒嗪硫磷和除草剂杀草敏等农药品种。为了研制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本文根据亚活性基团拼接原理,将哒嗪酮环与唑烷酮环通过氧桥键相连接,合成了 7种未见文献报道的含唑烷酮基哒嗪酮类化合物 2a~2g,初步测定了其生物活性。合成步骤如Scheme1所示。NOClNOHOClNOClNOO 1RNCONOClNOOONR 2a~2gR:a.C6H5; b. 4 Cl C6H4; c. 2, 3 di …  相似文献   

18.
应用主成分分析SPME/GC-MS法鉴别人体气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SPME/GC-MS法鉴别来自8位个体的16个腋窝部人体气味样品,得出各样品均含有7种共有成分.以7种共有成分为分析变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6个样品进行鉴别区分,壬酸、环十二醇和5,9-十一烷酸内酯的含量是决定第1主成分的关键因素,庚醛和己醛的含量是决定第2主成分的关键因素.十八烷和1-茨醇的含量是决定第3主成分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确定了植物油脂肪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前合适的样品处理步骤及条件和最佳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对6种食用植物油进行了处理分析。样品前处理主要步骤及条件:约0.045g样品,先加入萃取剂苯-石油醚(2:1,V/V)2mL;然后用2mL 0.4mol/L KOH-CH3OH溶液作酯化剂,于60℃酯化30 min后,再用1.5mL 15%BF3-CH3OH(w t%)溶液作酯化剂,于50℃酯化40 min。由食用植物油样品甲酯化后进行GC分析可知,各类植物油中的脂肪酸均能得以甲酯化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0.
市场     
《化学分析计量》2012,(5):21+36+39+42+57+64+75+93+100
7种方法难让地沟油现形行政部门很无奈据21世纪网报道,工商局、质检中心、环保局三方人士均表示,即使依靠各种仪器方法,地沟油仍然难以检测。地沟油不是一种产品,其来源复杂,成分不定。现在的7种检测方法只是对地沟油里面存在的多环芳烃、重金属,胆固醇等单一指标进行检测,而地沟油经过高温加热、水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