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叙述了用θ-2θ型X射线衍射仪精确测定电解质溶液结构的新实验技术。设计制作了具有恒温功能的超厚液体样品池,并建立了样品池窗口强度的校正方法。优化了液体X射线衍射数据和结构参数精细化的计算机程序,获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实验结果。由θ-2θ型X射线衍射仪精确测定的径向分布函数与θ-θ型衍射仪自由散射比较,表明DRF分辨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θ-2θ型X射线衍射仪精确测定电解质溶液的结构的新实验技术。设计制作了具有慢温功能的最液体样品池,并建立了样品池窗口强度的校正方法,优化了液体X射线衍射数据和结构参数精细化的计算机程序,获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实验结果,由θ-2θ型X射线衍射仪精确测定的径向分布函数与θ-θ型衍射仪自由散射比较,表明DRF分辨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X射线衍射法和拉曼光谱法系统研究了25 ℃下, 0-26%质量分数浓度范围内KCl和NaCl混合溶液的结构。通过分析X射线衍射法所得的混合溶液的差值结构函数F(Q)以及差值对分布函数G(r)发现,混合溶液组分中的K+的水化层半径及其水化数均大于Na+,从而揭示出常温下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KCl的原因。在拉曼光谱的研究中,观察到溶液中水分子的四面体氢键受破坏程度随KCl浓度的增加和NaCl浓度的减少,先增大后减小,并结合X射线衍射法的结果,推断混合溶液中Na+对水溶液中氢键结构的破坏程度比K+严重,且加入适量的K+会使Na+由结构缔造者转变为打破结构者,对水溶液结构的破坏增强。  相似文献   

4.
用θ-2θ型粉末衍射仪精确测定溶液结构的新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了用θ-2θ型衍射仪测定电解质水溶液结构的新方法.设计了具有恒温功能的超厚液体样品池并建议池窗口强度的校正规程.获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实验结果.θ-2θ型粉末衍射仪测定的径向分布函数与θ-θ型衍射仪的自由表面散射比较,表明径向分布函数分辨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用θ—2θ型粉末省射仪精确测定溶液结构的新尝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展了用θ-2θ型衍射仪测定电解质水溶液结构的新方法,设计了具有恒温功能的超厚液体样品池并建议池窗口强度的校正规程,获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实验结果,θ-2θ型粉末衍射仪测定的径向分布函数与θ-θ型衍射仪的自由表面散射比较,表明径向分布函数分辨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毕思玮  刘成卜 《化学学报》2002,60(8):1390-1395
在密度泛函数理论的框架下,应用对称性破损方法,研究了以N-N基团为单桥 的二嗪类双核Cu(II)体系的磁耦合强度及磁-结构关联。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旋转 角θ的减小,反铁磁性耦合作用逐渐减小,直至出现铁磁性耦合,与实验得到的趋 势一致。破损态能量随着θ的增大发生逆转,先降低后增大。磁耦合常数J与(ε _1-ε_2)~2的关系受到破损态能量逆转的影响。当θ由65°逐渐增大到140°时, 破损态能量依次降低,J与(ε_1 - ε_2)~2呈线性关系;当θ = 150°时,破损 态能量发生逆转,由降低变为升高,二者不再保持原有线性关系。另外,(ε_1 - ε_2)~2与θ的关系也受到破损态能量逆转的影响。在θ = 65°~140°范围内, J与θ以及(ε_1 - ε_2)~2与θ的图形相似,因此可用(ε_1-ε_2)~2代替J讨 论磁性与结构的关系;θ = 150°时,二者图形不同。破损态能量的逆转对磁耦合 常数J的影响不大,而旋转角θ是影响磁耦合常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柳倩  张喆  祁志美 《分析化学》2012,40(4):556-562
分别利用射频溅射法和溶胶-凝胶模板法,在玻璃基板上制备45nm厚的金膜和45 nm厚的SiO2介孔薄膜,用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芯片,然后基于Kretschmann结构和共振波长测量模式构建了近红外SPR传感器.实验表明,在宽带平行光入射条件下,随着入射角度(θ)的减小,共振波长(λR)红移,折射率灵敏度(S=ΔλR/n)迅速提高.在θ=8°时测得的折射率灵敏度为24241 nm/RIU,是θ=15°所对应的灵敏度(2524.2 nm/RIU)的9.6倍.与常规的裸金SPR传感器相比,在相同的共振波长下,SiO2介孔薄膜修饰层使得SPR共振吸收峰明显变窄,光谱分辨率升高.低浓度溶菌酶水溶液在θ=10°时测得的SPR近红外共振波长随溶菌酶浓度增大而线性红移,其斜率为ΔλR/C=1.5×107nm· L/mol,即溶菌酶浓度增加6.67×10-8 mol/L能够导致共振波长红移1nm.1×10-7 mol/L Cu2+溶液可使SPR共振波长红移3nm.  相似文献   

8.
ZnO纳米线形态对其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新民  任鑫  朱泓 《应用化学》2007,24(3):353-356
以多孔氧化铝膜为模板,电化学沉积出Zn纳米线,再通过高温氧化得到ZnO纳米线阵列。通过改变制备多孔氧化铝模板的工艺参数来改变模板纳米孔径,进而改变ZnO纳米线的直径,得到不同形态的ZnO纳米线阵列。应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技术表征了ZnO纳米线的结构与形貌。结果发现,X射线衍射时会出现随ZnO纳米线直径增大衍射峰增多和增强的现象。采用荧光光谱仪测试样品的光致发光性能,通过Gaussian原理对谱峰的拟合分析了ZnO纳米线形态对其光致发光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纳米线直径从30nm至60nm依次增大,其结晶性和化学计量比逐渐变好。近紫外区和蓝光区的发射峰随着纳米线直径的增大而蓝移,而纳米线直径为60nm的样品则出现随直径增大而红移的现象。结果可见,直径在55~60nm间的某点将是ZnO纳米线的结构和光致发光性能变化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一种深海中温菌Wangia profunda(SM-A87)胞外多糖(EPS)稀溶液在德国Haake RS75流变仪Z41 DIN同轴圆筒转子系统中的剪切流动行为, 考察了溶液浓度、 温度、 pH值及NaCl浓度对雷诺数(Re)和临界雷诺数(Rec)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 Re逐渐减小而Rec逐渐增大; 随着温度的升高和NaCl浓度的增大, Re逐渐增高而Rec逐渐降低; 在pH=3~12内随着pH值的增加, Re和Rec开始基本保持不变, 当pH>7后Re逐渐增加而Rec逐渐降低. Rec与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like方程, 与体系黏度间存在幂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微波辐射下秸秆纤维微观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微波处理前后秸秆纤维表面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结合XRD和FTIR研究了处理前后其化学结构及结晶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未经微波处理的秸秆纤维表面比较光滑,平均粗糙度(Ra)为(86.7±6.335)nm,均方根粗糙度(Rq)为(141.1±9.055)nm;经微波处理的秸秆纤维表面比较粗糙,并出现许多细小孔洞,其Ra为(445.0±28.14)nm,Rq为(558.9±33.458)nm,微波辐射处理前后秸秆纤维的表面形态差异较大。经微波辐射处理后,秸秆纤维在2θ=22.3°处的衍射峰移至21.8°,且峰宽稍有增加,在38.1°、44.3°、64.6°、78.9°处出现的4个衍射峰,除强度稍有增强,其峰形和位置与未经处理秸秆纤维的衍射峰基本一致,表明微波处理没有改变纤维的结晶形态。FTIR光谱表明,微波处理样中未产生新的官能团,但分子间氢键及分子内氢键发生变化。微波作用未引起秸秆纤维化学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吴宏翔  马礼敦  孙杰  孔祥福 《化学学报》1998,56(12):1184-1191
总结了粉末衍射从头晶体结构测定中的问题与对策,并采用常规X射线粉末衍射数据,从头测定了配合物[Co(NH~3)~5Br]Br~2的晶体结构。在指标化与分峰基础上,采用直接法获得含7个独立非H原子的粗结构。在10°~80°(2θ)范围内用3500个强度数据对38个参数作Rietveld精修,得到了[Co(NH~3)~5Br]Br~2的晶体结构。其晶胞参数为a=1.3692(1)nm,b=1.0707(1)nm,c=0.6940(1)nm,V=1.0175(1)nm^3,Z=4。空间群:Pnma,品质因子:M~2~0=49,F~3~0=93(0.0075,43),结构吻合因子:R~p=0.066,R~w~p=0.090,R~F=0.041,R~B=0.042。  相似文献   

12.
肖桂娜  满石清 《化学学报》2010,68(13):1272-1276
利用真空热蒸发法在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单层膜上沉积锌薄膜制备了帽状锌纳米结构. 采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对样品的形貌、结构和光学特性进行了表征和研究. SEM照片表明所得到的复合纳米粒子为不完全包裹的帽状结构, 且其表面较粗糙. XRD分析结果显示在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上沉积的锌膜呈多晶六角密堆结构. 吸收光谱研究表明, 帽状锌纳米结构在570~760 nm范围内具有明显的由纵向双极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引起的吸收峰, 且随着锌帽层厚度的增加或二氧化硅内核粒径的增大, 该吸收峰逐渐红移; 当内核粒径增大到500 nm时, 帽状锌纳米结构在412 nm附近还出现了一个四极子共振峰.  相似文献   

13.
Li2SO4水溶液结构X射线衍射测量条件的优化和数据校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D/MAX-3Bθ/2θ型X射线粉末衍射仪反射法,探索溶液结构研究的新方法。以Li2SO4溶液的衍射实验为例,从狭缝和波长选择、步长及固定时间确定、峰背分离、溶液吸收校正、极化校正和荧光辐射校正等几个方面,重点讨论了X射线粉末法精确测量液体结构实验数据采集对策,给出了数据校正结果,即Li2SO4溶液的衍射强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了用θ-2θ粉末衍射仪精确测定荻得的Li2SO4溶液实验衍射强度数据的校正方法和计算溶液结构函数i(s)的具体步骤.由积分法和高角法联用获得了优化的标度因子0.2620.  相似文献   

15.
使用精密数字密度计测定了298.15和308.15 K肌醇在不同浓度的LiCl-H2O、NaCl-H2O或KCl-H2O溶液中的密度, 计算了肌醇的表观摩尔体积Vφ和极限偏摩尔体积Vθφ , 得到了其由纯水溶剂转移至混合溶剂中的迁移偏摩尔体积⊿trsVθ椎 .结果表明, LiCl, NaCl和KCl在溶液中对肌醇的体积性质影响显著, 极限偏摩尔体积Vθφ和极限迁移偏摩尔体积⊿trsVθφ都随盐浓度的增大而增加;温度对肌醇的极限偏摩尔体积和极限迁移偏摩尔体积只有轻微影响. 从分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用 2DNMR(HMQC)技术归属了溶液中尼龙 11分子的主要1H和13 C NMR共振信号 ,并通过变温和变浓度 1H NMR弛豫时间的测定 ,得到了尼龙 11溶液中氢键结构变化的动力学信息 .结果表明 ,溶液中尼龙 11分子的弛豫行为与一般高聚物不同 ,随着温度升高 ,尼龙链间相互作用逐渐减弱 ,尼龙分子与溶剂小分子间相互作用逐渐增强 ,尼龙链间氢键逐渐离解 ,而离解出来的自由NH和CO基团又与溶剂小分子间生成氢键 .尼龙 11链卷曲堆积成无规线团状 ,一部分溶剂被包裹在内部并和α CO质子成为一个整体而一起运动 .变浓度实验弛豫过程呈现双指数特性 ,快弛豫部分随体系浓度增加而增多 ,表明聚合物溶液中凝聚缠结含量的增大 ,这种凝聚缠结是由溶液中氢键引起分子链物理交联成网而形成的 .随着浓度增加 ,溶液逐渐变成局部粘度较大的类似软固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用D/MAX-3B θ~2θ型X射线粉末衍射仪反射法研究溶液结构的新方法.以Li2SO4溶液的衍射实验为例,从仪器调试、狭缝和波长选择、步长及固定时间确定等方面,重点讨论了粉末法精确测量液体结构实验数据采集对策,给出了2θ角3~145°范围内Li2SO4溶液的I~θ衍射曲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用θ-2θ粉末衍射仪精确测定获得的Li2SO4溶液实验衍射强度数据的校正方法和计算溶液结构函数i(s)的具体步骤。由积分法和高角法联用获得了优化的标度因子0.2620。  相似文献   

19.
锂电池正极材料LiV3O8制备及电化学性能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道荣  李枝贤 《应用化学》2007,24(4):425-42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V3O8,研究了LiOH溶液的浓度对LiV3O8的结构、粒径、电导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LiV3O8衍射峰的强度、粒径与电导率可以通过改变LiOH溶液浓度来控制。测试了LiV3O8材料的结构、粒径分布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LiOH溶液浓度的增加,样品的结晶度降低,晶粒的择优取向(100)晶面的衍射峰强度明显减弱;当LiOH溶液浓度为0.030 mol/L时,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粒径分布和较高的电导率为9.06×10-2s/cm;LiV3O8材料的容量及循环性能均与LiOH溶液浓度有关,选择0.030 mol/L的LiOH溶液时,样品的比容量最大为310 mA.h/g;循环15次后,容量衰减最少为4%。  相似文献   

20.
过饱和五硼酸钠溶液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快速X射线衍射法测量了298和323K时过饱和五硼酸钠溶液的时间空间平均结构,得到了溶液径向分布函数.通过模型设计及理论计算获得了B-B、B-O、O-O、Na-O、Na-B原子对相互作用的理论偏径向分布函数,并讨论了浓度和温度对五硼酸钠溶液结构的影响.在五硼酸钠过饱和溶液中六水合Na+形成八面体结构,其平均配位数随浓度和温度变化不大,作用距离随温度升高及浓度减小而减小;给出了溶液中主要硼酸盐离子B3O3(OH)4-、B5O6(OH)4-和B(OH)3的水合结构,较高温度及较高浓度有利于更高聚合的多聚硼酸根离子的形成;浓度对硼酸盐离子的第一水合层的水合数影响较大,在较浓的五硼酸钠过饱和溶液中,五硼酸根离子的一个端氧单齿配位到Na+上形成离子对,Na-B特征距离为0.328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