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本文利用光电子能谱(XPS和UPS)技术研究了室温下O2和Rb在InSb(111)表面上共吸附,分析了碱金属Rb在InSb(111)表面上吸附的键合状态以及对衬底的催化氧化作用。结果表明,Rb与InSb表面上的Sb发生化学反应,Rb在InSb表面上吸附提高了衬底表面的氧化速率,衬底表面上的In和Sb被氧化,分别生成锑和铟的氧化物。在O2吸附的过程中,还观察到两种Rb的氧化物,即过氧化铷(Rb2O2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用低压金属有机化合物汽相外延(LP-MOCVD)技术在(100)InP衬底上生长InGaAsp体材料及InGaAP/InP量子阱结构材料的生长条件。三甲基镓(TM63)、三甲基铟(TMh)和纯的砷烷(A8H3)、磷烷(PH3)分别用作Ⅲ族和Ⅴ族源,在非故意掺杂情况下,InGaAsP材料的载流子浓度为3.6×1015cm-3;在液氦温度和室温下,与InP晶格匹配的InGaAsP光致发光半峰宽分别为19.2meV和63meV;对外延层的组分及厚度均匀性分别进行了转靶X光衍射仪,低温光致发光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对不同阱宽的量子阱结构材料测出了由于量子尺寸效应导致光致发光波长随阱宽增加而红移现象。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钆在MgO薄膜表面吸附的特性,首先在经硫代乙酰胺(CH3CSNH2)处理的GaAs(100)表面外延生长P型半导体MgO(110)薄膜,然后利用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研究钆在此表面的吸附,结果发现由于Gd/MgO界面的能够弯曲使Mg2p向高结合能端位移0.4eV,而且从实验结果推断,钆与衬底反应很弱,并且主要以团簇的形式吸附。  相似文献   

4.
在150K的低温下,NO在清洁的Ru(1010)表面上的吸附,Hell-ARUPS显示在E以下9.3eV(5σ+1π)和14.6eV(4σ)处有两个峰,表明NO在Ru(1010)表面上是分子吸附,NO在Cs/Ru(1010)表面上的吸附,ARUPS测得在E以下6.2,9.2,11.1,12.4和14.9eV处有5个峰,和N2O气相的UPS谱比较认定它们是N2O和NO共存的结果,表明NO在Cs/Ru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在表面化学的同步辐射研究中的部分新进展,其中包括碱金属K和稀土金属Gd对半导体表面氧化和氮化的催化作用;GaAs(100)半导体表面采用CH3CSNH2硫钝化的新方法,稀土金属Gd在半导体表面的吸附及界面形成;一种新的氧化镁薄膜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流动余辉技术研究了亚稳态原子He(2^3s)和Ne(^3p0.2)与POCl3分子的传能反应,获得了激发态碎片PO(A)和PO(B)的发射光谱,测定了He(2^3s)与POCl3反应中PO(A)和PO(B)的形成速率常数,其数值分别为:KPO(A)=3.68×10^-11cm^3·molecule^-1S^-1和KPO(B)=9.40×10^-11cm^3·molecule^-1·S^-1  相似文献   

7.
利用碱金属原子晶体性质导出的经验势能函数,研究了碱金属原子在其固体(100)表面的吸附与自扩散性质。结果发现表面吸附原子的束缚能小子体相原子的束缚能,而吸附高度且大于晶格常数的一半;自扩散的能垒分别为0.42(Li),0.30(Na),0.26(K),0.24(Rb)和0.23eV(Cs)。  相似文献   

8.
利用化学置换法在p型Si(111)表面制轩了米微晶Pd,对其析氢反应催化活性进行了考察,采用阳极溶出法对沉积层进行了研究,并借助于X光电子能谱(XPS)对表面和界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表面沉积微晶Pd的p型Si电极在0.5mol/LH2SO4中的析氢这塌位比裸Si电极下降近450mV,阳极溶出曲线在0.36-0.39V附近出现Pd的溶出峰;XPS测试证明Pd沉积层呈不连续微晶弥微分布于基底表面,  相似文献   

9.
掺铁InP肖特基势垒增强InGaAs MSM光电探测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LP-MOVPE方法及常规器件工艺制成了InP:Fe肖特基势垒增强InGaAsMSM光电探测器。用自建测试系统对其直流和瞬态特性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器件的击穿电压大于10V,2V偏压下暗电流为170nA,对应的暗电流密度约为3mA/cm2;瞬态响应中上升时间tr为21ps,半高宽FWHM为75ps。  相似文献   

10.
用ESK研究多相氧载体CoO-MgO表面上氧的吸附作用,发现在77-150K温度范围内表面Co ̄(2+)离子和O_2的结合是可逆的,吸附产生Co ̄(3+)-自由基加合物有超精细结构的ESR谱;当温度增加,吸附态自由基发生转移并稳定在Mg ̄(2+)离子上形成Mg ̄(2+)-O自由基,文中着重讨论Co ̄(3+)-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成键本质,认为自由基是通过自旋成对的方式形成的,由于σ-л键作用引起的自旋极化以及由于电子离域作用而引起的偶极作用与ESR制的超精细结构线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碱金属原子晶体性质导出的经验势能函数,研究了碱金属原子在其固体(100)表面的吸附与自扩散性质。结果发现表明吸附原子的束缚能小于体相原子的束缚能,而吸附高度大于晶格常数的一半;自扩散的能垒分别为0.42(Li),0.30(Na),0.26(K),0.24(Rb)和0.23Ev(Cs)。  相似文献   

12.
用漫反射红外光谱和光声红外光谱研究了金属羰基化合物(CpFe(CO)2)2Cp=η^5-C5H5与酸性,中性和碱性Al2O3及TiO2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Al2O3表面生成的洗生物种类及浓度与Al2O3的酸碱度明显相关,在酸性Al2O3表面,主要存在衍生物(CpFe(CO)2Fe-H-Fe(CO2Cp)^+及少量的CpFe(CO)2(-O-);在中性Al2O3表面存在的CpFe(CO)2(-O  相似文献   

13.
张海峰  李永平  方容川  班大雁 《物理学报》1996,45(12):2047-2053
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CdTe(111)表面碱金属吸附的电子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碱金属K在CdTe(111)表面吸附是Cd替位吸附,它影响了CdTe(111)表面的表面态分布,产生了费密钉扎现象.在理论方面,首先采用线性糕模轨函数(LMTO)方法对CdTe(111)表面的K吸附电子结构特性作了研究,得出了与实验符合的结果.对碱金属在CdTe(111)表面的吸附电子结构特性系统对比研究表明CdTe(111)表面的碱金属吸附特性不仅受碱金属原子序数的影响,而且与碱金属原子的内层电子组态有关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蒋红兵  刘杨华 《光学学报》1995,15(3):77-380
测量了Si(100)(2×1)-H表面和Si(100)(3×1)-H表面的反射二次谐波强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并与清洁的Si(100)(2×1)表面进行了比较。Si(100)(2×1)表面和Si(100)(3×1)-H表面的二次谐波强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单调地减小,Si(100)(2×1)-H表面二次谐波强度随温度的变化不是单调的,约在470K时信号最大。可以根据二次谐波信号的强度及其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来确定样品温度和表面结构。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全自动多功能内耗测试仪(MFIFA),对高Tc氧化物La2CuO4+δ的低频内耗作了细致的研究。发现La2CuO4+δ在160K-430K温区有三个弛豫峰p1、p2、p3,并由变频实验求出它们的驰豫激活能。在激活能分析基础上,我们认为:p1、p2峰源于氧空位的驰豫跃迁,p3峰则源于氧间隙原子的驰豫跃迁。  相似文献   

16.
用对称透射法,收集在室温下不同拉伸比的非晶聚酯(PET)纤维之二有X射线散射(WAXS)强度函数I(κ,α),采用自编MPS96型全谱分峰程序,将不同方位角α测得的WAXS强度曲线上的4个非晶重叠峰进行分解,获得分子链间原子 射引起的2个峰为:KA=0.141nm^-1,KB=0.172nm^-1;分子链内原子 射引起的2个峰为;KC=0.311nm^-1,KD=0.555nm^-1,详细分析了  相似文献   

17.
赵利  王骐 《光学学报》1994,14(12):277-1280
讨论了He/K混合蒸汽中两步激励产生极紫外(XUV)相干辐射机制中存在的斯托克斯及反斯托克斯跃迁过程,计算了有关跃迁的振子强度、极紫外辐射过程及其竞争过程的受激拉曼散射增益系数和阈值,结果表明,其中64.3nm极紫外相干辐射的产生过程与其竞争过程相比,具有最大的增益及最小的阈值;但到能级K[3p^54s^2 ^2P1/2,3/2]的反斯托克斯跃迁及到能级K[3p^53d(^3P)4s^2 ^2P1  相似文献   

18.
李雨林  Ceyer  ST 《化学物理学报》1993,6(6):547-552
用He原子衍射研究了氟化Si(100)表面的结构。由He衍射测定表明Si的悬空键是氟吸附的位置。F2与Si(100)2×1反应并不扰乱Si-Si二聚键,在F2入射平动能低时反应实际上在氟的复盖度为一个单层上停止进行。提高了F2入射平动能可经活化而使F2与氟化的表面进一步反应,而且在高能F2暴露后观察到无序的表面结构。  相似文献   

19.
稀土Er离子注入InP晶体中Er发光中心的形成和光激发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离子注入法对InP晶体实现高浓度稀土(RE)Er的掺杂,探索了优质材料的制作规律和条件。在低温(10-200K)测量了光致发光谱(PL),观测到Er的尖锐发光峰,其峰值波长1.538μm,其发光强度较大;研究了该材料的热退火行为,Er发光中心的形成和光激活过程;用Rutherford背散射谱(RBS)测量给出了热退火前后注Er-InP晶体中Er离子浓度的数值及深度分布;并对Er发光中心的组成和光  相似文献   

20.
陆庆宁  S.  C 《化学物理学报》1998,11(4):317-320
应用^31PNMR技术研究了双膦配体1,3-(Et2PCH2)2C5H4和cis-(Pt(PEt3)2Cl2)的反应过程,并对反应产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和核磁表征,得到的结果表明,该双膦配体容易和cis-(Pt(PEt3)2Cl2)发生金属环化反应,所选用的初始反应物应有利于和双膦配体形成一个中间(过渡状态)使苯环上的C-H键被活化,这是金属环化反应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据此提出了可能的反应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