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臧继宝 《化学教育》1988,9(5):22-23
美育的目标和德育、智育的目标一样,是为了追求化学真理,塑造一代新人。本文以实验直观美为基础,通过演示实验给学生美的享受,培养美的鉴赏,激发美的追求的热情。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能力,以激发求真的情感。教学过程贯穿形象美,使学生心灵日趋和谐、情操高尚、富于追求、满足充实。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形象要美。同时要培养学生在各种实践中,实现对美的追求和创造能力。美育的益智、求美、激情的功能,有利于化学质量的提高和一代新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大一学生在“元素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反应条件如温度、催化剂、酸度、浓度或试剂用量等因素的影响考虑不周,可能出现某些实验现象和预想的或理论分析的结果不一致的“异常”现象。本文就学生在Mn元素化学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借助生动直观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异常”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和直观认识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归纳、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大一学生在“元素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反应条件如温度、催化剂、酸度、浓度或试剂用量等因素的影响考虑不周,可能出现某些实验现象和预想的或理论分析的结果不一致的“异常”现象。本文就学生在Mn元素化学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借助生动直观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异常”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和直观认识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归纳、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面对大一学生开设的基础化学实验课是化学类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实验课。大一是每个新生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拔节孕穗”关键时期,做好课程思政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介绍在面向大一学生开设的“N2及Mg3N2制备”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的探索实践,为丰富实验教学思政教育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思政教育形式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5.
刘超 《化学教育》2004,25(12):46-46,57
化学实验中的“一物多用”就是一件实验仪器或一个实验装置能做多个不同性质的化学实验。这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有意识启发学生利用生活用品或废品代替或自制实验用品,并且能“一物多用”,这既能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素质,还能激活学生对化学仪器以及实验代用品的使用兴趣,  相似文献   

6.
梁华  戴可  李娴 《化学教育》2016,37(18):40-42
化学中的“量”是化学计量学的基础,几乎每个化学实验均会涉及到。但不少学生缺乏对“量”的深刻认识,常导致实验失败或者实验结果误差较大。为此提出“缺陷”实验的设计理念,通过在实验中引入“缺陷”,让学生体会“量”在实验中的重要性,加深其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缺陷”实验的优势及设计注意事项。希望通过此设计理念的推广,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知识向生产力转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蒋曦 《化学教育》2007,28(9):21-23
化学教学的主旨是通过教学把人类已有的化学科学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并进一步转化为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要十分注重中学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重视化学实验及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强化实验的功能,改变以往实验只是起演示和辅助作用的状况;在学生探究实验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能力、科学方法和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8.
闫蒙钢  蒋建伟 《化学教育》2014,35(11):32-35
从问题的提出、课题目标、实施原则和方法、活动实施步骤等方面分析学生开展“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主题综合实践活动,阐述了以化学实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以设计为起点,促进知识综合运用;以实验为平台,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以活动为主线,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并将其落实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以全面的化学教育观为指导,针对验证性实验开展融合实验改革是一种有效策略。以物理化学电动势测定实验为例,这一改革旨在将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拓展为仿真实验、基础实验、探究实验、综合实验融为一体的仿真嵌入式实验——融合实验,通过引入虚拟仿真技术、教师自制仪器、教师科研成果等元素,发挥科研与教学的协同效力。融合实验的教学过程秉持学生中心,鼓励自主探究,注重思政渗透,强化科学方法和思维的训练,体现出鲜明的“产出导向”,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伟 《化学教育》2014,35(23):22-24
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化学课程内容和形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以二氧化硫为知识载体,设计了新授课和复习课中不同的化学实验,通过实验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构建成网,主旨是探索在不同的课型中教师如何让化学实验丰富教学方法,如何通过设计不同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问题,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中学生科学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发现化学之美感悟科学魅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指出化学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化学之美,感悟科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潜能。全文阐述了化学的外在美、揭示了化学的内在美———化学学科思想 (科学之美 )、崇尚化学家的人生之美及化学教师的人格之美。作者认为:化学教师的人格之美源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及化学教育事业的挚爱。本文旨在倡导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自身素质,升华崇高人格,真正实现化学教学中“教师快乐教学,学生享受学习”。  相似文献   

12.
本科生实验课程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重要环节。为提高本科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理论和技能的理性认识,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提出了“理论质疑”和“步骤调整”的方法,以激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思维,提升实验操作能力。该方法经过作者在指导本科生基础有机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证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升,增强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善于提出新的科学问题,能对实验方法的合理性和继续改进提出新的见解,理解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实验教学在培养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预习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安全意识攸关重要。本文基于"微信+问卷星"平台对大学化学实验预习模式进行了改革,引入游戏闯关理念,开发出闯关式大学化学实验预习在线考试小程序,以替代传统的纸质预习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接受闯关式挑战,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础化学实验室主要开设基础类、大面积通识课程,开课对象以非化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为主。基础化学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往往涉及危险化学试剂以及高温、高压等危险操作,加之新形势下大类招生不断扩大,基础类课程教学任务与日俱增,基础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运行管理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以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化学实验室为例,介绍了我校基础化学实验室现状及在安全运行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为同类型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运行与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In 1751, the Swedish chemist Johan Gottschalk Wallerius first differentiated between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a distinction which was quickly adopted by the other branches of science. Behind this was a new scientific concept of chemistry which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applying chemistry's accumulated knowledge and its capabilities of providing for the general economic benefit. It also provided chemistry with a new position within the hierarchy of the sciences as well as with a new function in society. The reasons behind and causes of the change in scientific perspective associated with this concept point to the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is field has developed into an independent academic discipline.  相似文献   

16.
17.
在实验室里的实验教学过程涉及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不仅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且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也能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厦门大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在强化实验教学环境内涵建设、提高实验环境育人质量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更好地为实验教学"思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8.
In the las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great improv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applied to drug discovery. This approach to drug discovery is sometimes called a “rational way” to manage a well known phenomenon in chemistry: serendipity discoveries. Traditionally, serendipity discoveries are understood as accidental findings made when the discoverer is in quest for something else. This ‘traditional’ pattern of serendipity appears to be a good characterization of discoveries where “luck” plays a key role. In this sense, some initial failures in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are frequently attributed to a naïf appropriation of a “serendipity model” for discovery (a “serendipity mistake”).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evaluate this statement by criticizing its foundations. It will be suggested that the notion of serendipity has different aspects and that the criticism to the first attempts could be understood as a “serendipity mistake.” We will suggest that “serendipity” strategies, a kind of blind search, can be seen sometimes as a “genuine part” of scientific practice. A discussion will ensue about how this characterization can give 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ome aspects of serendipity discove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