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新疆84个县域2009-2018年农业投入与产出数据,基于HicksMoorsteen指数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水平,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与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揭示新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新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整体偏低,空间分异程度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超变密度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异的主要来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2.
曹泽  刘兴 《运筹与管理》2023,(2):220-225
基于超效率SBM-GML指数模型测算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级市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别从全国及东、中和西部实证分析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表现显著,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会促进周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在全国层面,房地产投资不仅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显著为负,而且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出的绿色技术效率与绿色技术进步也存在反向抑制;(3)区域角度,房地产投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直接作用最大,西部最小,对中部地区的间接作用最大,西部最小。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利用2005-2017年所选取的25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显示:①农业科技人力、财力资源错配与农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分别呈现负向的区域内和区域间空间溢出效应.②农业科技财力资源错配程度每提升1%,农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就会下降0.264%,其中直接效应贡献0.255%,空间溢出效应贡献0.009%;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错配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间接效应起主要作用.③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4.
选取全国各省粮食生产指标面板数据,对数据进行灰色拟合处理,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测算各区域的粮食生产效率,得到投入产出体系的要素冗余值;同时测算了各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Malmquist指数进行分解,分析各区域的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东、西部地区粮食生产投入要素大量冗余,要素配置效率不高,中部地区要素利用率较高,要素配置趋于合理;效率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不明显,而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假设公共资本是宏观经济的一部分,由此建立一个随机内生增长模型,把公共资本作为宏观经济变量并进入个人效用.分析了经济达均衡时税收,政府投资,个人投资对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同时还求出子最优的增长率和个人资本与财富比,消费和财富比.  相似文献   

6.
基于管理效率的公私合作项目伙伴选择与激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私合作模式(PPP)进行公共项目建设有利于解决建设资金紧张以及政府在投资管理上的低效问题.目前用相关利益者理论把PPP模式作为社会博弈来研究,PPP模式相关的公共机构理论,PPP项目的政府监管与定价机制.针对公共项目在投资中期或运行期的公私合作伙伴选择和投资激励契约问题,在政府对项目已作了前期融资和了解的条件下,建立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投资契约及补贴模型.区分对称和非对称信息两种情形,就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才能使合作投资双方都能真实地表明他们的努力和管理水平信号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政府管理效率对合作投资契约的影响,为公共项目在投资中期或运行期实施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投资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科学分析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机制,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SBM-GML指数测算了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分别基于全局回归模型(OLS)、时间加权回归模型(T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其提升机制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提升机制具有明显的时空非平稳性;在研究期内,人均GDP对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正向为主,影响效应呈现以2010年左右为拐点的U型变化趋势;第三产业占比、研发投入强度及环境规制强度三个因素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时空非平稳性,在不同时空下呈现不同的作用方向及作用强度;人均资本存量在大部分省域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负向作用;FDI和高等学历人员占比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大部分区域呈现正向作用,但作用强度在研究期内呈递减趋势。本文认为,为提高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应继续全面促进经济增长;因地制宜的制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目标;放慢资本深化进程;加大力度引进技术型外商直接投资;完善研发投入产出机制,强调创新产出效益;改革人才培...  相似文献   

8.
通过将公共投资指数与社会生产总量联系起来,引入含消费与公共支出效用指数的双变量效用函数,提出社会效用最大化问题.求解优化问题得到描述模型的二维动力系统,首先证明了系统存在唯一的均衡点,并利用相图分析了模型存在唯一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9.
农业碳减排是能源“双控”的必然性要求.基于STIRPAT模型,构建物质性生产资料碳排放拓展模型.岭回归结果表明,回归模型表现出较强的稳健性.农业碳强度和劳动力规模是物质性生产资料碳排放减量化因素.机械化生产效率、农林牧渔业投资、农业生产效率、机械化强度、财政农林支出和劳动生产率构成物质性生产资料碳排放增量化因素,其影响程度依次下降.最后提出合理使用财政支农资金和引导投资、降低农业碳强度、使用生物质能源替代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稻农对不同农业技术的采用能够促进其推广应用。基于湖北五市320户稻农的调研数据,利用二元Probit模型和ISM模型,分别探讨了稻农采用新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机械化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其层次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是否参加农业保险、国家粮食补贴金额、水稻种植规模、家庭人均年收入、种粮积极性、家庭人口数量显著影响稻农采用新品种技术。其中,种粮积极性和家庭人口数量是深层根源因素;水稻种植规模、对粮补政策态度、国家粮食补贴金额、年龄、家庭人口数量、家庭人均年收入显著影响其病虫害技术采用。其中,年龄、家庭人口数量和家庭人均年收入是深层根源因素;国家粮食补贴金额、水稻种植规模、性别、健康状况、农业保险、是否兼业显著影响其机械化技术采用。其中,性别、健康状况、是否兼业和农业保险是深层根源因素。  相似文献   

11.
考虑社会效益的电网最优投资组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军  马博 《运筹与管理》2010,19(4):131-135
电网投资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但是资金总额有限。电网项目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单个项目的效益难以度量,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标准对项目进行评价,从而导致很难在有资金约束的情况下确定电网投资组合。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最优投资组合模型,实现电网项目在投资分配上的最优安排。本文在电网投资经济效益分析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电网建设项目的社会性和可靠性,并给出最优投资组合模型。通过算法比较,确定了使用遗传算法的合理性,并用遗传算法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本文开发的模型可用于电网建设项目的投资优化分析,可为电网公司提供投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引入行业因素和市场因素的"正交化"变换基础上,对农业上市公司股票收益建立了行业因素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农业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方差(风险)进行分解,考察了风险来源及其比例大小(即风险结构)。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投资者构建合适的投资组合、规避投资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首先基于考虑环境因素的Malmquist-luenberger(ML)指数测算了2011-2014年中国其中30个省份煤炭利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情况,并应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煤炭利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研究表明,中国总体煤炭利用TFP增长率呈现递增趋势,但各个省份煤炭利用TFP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忽视环境因素高估了煤炭利用TFP的增长率,技术进步是推动煤炭TFP增长的主要因素.另外,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与煤炭利用TFP显著负相关;研发投入、人均GDP、对外直接投资(FDI)与煤炭利用TFP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不分明凸集的几点注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综合考虑作物组合和熟制、生产工艺、机群的生产效率和费用、作业适期、气候条件的随机性及其对实际田间作业天数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适时性损失,应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建立了一个确定各种机群结构最佳负担面积的模拟模型。并根据目前苏南地区适用的稻麦生产工艺和目前可供选用或已经过引进试验的机组性能参数,按照配套、协调和不可分割的原则,组成了七种基本机群结构。在模拟运算和灵敏度试验的基础上,对各种机群的经济规模、单位面积投资、生产费用、土地生产率和亩均纯收入等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比较。最后,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战略、有关的政策措施以及农业的经营体制提出了我们的见解和结论。  相似文献   

15.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推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构建计量模型并测算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生产率,是准确把握其发展规律并识别其影响机制的基本前提.以我国28个省份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面板数据,基于Translog生产函数,构建随机生产前沿方法(SFA)与Malmquist指数相结合的全要素生产率测量模型,比较分析了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并建立Tob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信息技术对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率的影响及城市化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资本投入显著正向影响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产出,人力资本投入对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产出具有负向影响;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在统计期内平均增长了5.1%且区域增长差异明显;信息技术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城市化负向调节信息技术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因此,应提高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人力资本质量,提高运作过程中的技术效率,重视城市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采用1996年-2008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选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了制造业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通过调整得到技术进步率,在此基础上,利用2001年-2007年国内外投资的数据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制造业各行业国内外投资对技术进步影响的问题,旨在揭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的最近几年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源泉,并进一步探讨技术进步来源不同的两类行业的行业分化特征。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的技术进步来源于国内投资或外商投资,个别行业甚至同时受国内外投资的双重影响,当行业特征表现为市场竞争程度高且外商投资对国内投资比重偏高时,技术进步更倾向来源于国内投资,反之则更倾向来源于外商投资。  相似文献   

17.
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结构性通胀模型考察了投资"潮涌"现象对通胀水平的冲击,深入阐述了产能过剩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具体原因以及长期产能过剩条件下通胀与通缩转换的可能性.指出投资"潮涌"拉动了基础原材料行业的需求,引发物价水平上升.同时,工农业部门生产率差距也倒逼着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推高通胀水平.地方政府和国企的投资冲动、制造业在CPI中比重较低以及通胀成因复杂是我国产能过剩与通胀并存的真正原因,从长期来看,产能过剩行业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投资拉动需求推高价格上涨的传导机制不可持续,通胀向通缩转换具有很大可能性.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郭春娜 《运筹与管理》2020,29(2):205-211
本文构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生产函数,并根据企业微观面板数据,采用OP模型和收敛模型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全国层面及区域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和收敛性。结果显示:2002~2011年中国制造业全国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6%,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2011年仅为-2.14%;在地区差异上,东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要低于中西部地区;收敛分析显示,全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既不存在β收敛也不存在σ收敛,但却存在“俱乐部”收敛,即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内部各自收敛;同时,本文的分析还显示,资本增长率和研发投入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正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对能源利用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能源消耗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决定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和长期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单位GDP能源消耗不断降低的特殊现象.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耗有显著的短期影响,当第一产业比例下降或第二产业比例上升时,能源消耗增加。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对能源消耗的作用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中.2000年后能源消耗重新抬头并不否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而是缺乏节能意识的负面影响抵消并逆转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28个省区1985~200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通过建立状态空间模型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各分解成分对中国地区差距的影响程度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效率是导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技术进步的影响,而规模经济性对地区差距的影响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