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图1 是中师物理教材中关于“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装置,该实验做法有几点缺陷: 1.因事先不知道小球所到达的位置,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一次、两次、甚至好几次也难让小球与铅笔尖相碰. 2.既是用有孔的纸卡片代替铅笔尖,除位置不好确定外,纸卡片上的小孔边缘很难保证  相似文献   

2.
1.导体制作:用直径1毫米左右的铜丝或镀锌铁丝,穿入塑料瓶盖中心孔内(如图1),上端弯一圆环,中间凸出二个半圆环,下端弯两个位置相对形状相同的等腰三角形环。弯制时,导体两端要锉圆且弯回贴着导体,以防尖端放电。2.直角铝箔制作:将包装卷烟铝箔放入水中浸泡,刷去纸面,裁剪成图2中(a)所示形状,再折成直角,弯好挂钩,如图2  相似文献   

3.
随着激光计量技术的发展,三面直角棱镜(又称锥体棱镜或四面体)的应用也日益普遍。三面直角棱镜常常是激光计量仪器中的关键零件,对其直角误差和面形误差往往提出很高的设计要求,如直角误差不大于O.3″~1″,面形误差不大于0.1~O.3个光圈。目前一般采用单件手修的加工方法,效率很低,检验方法也受测量精度和设备条件的限制,远远不能适应成批生产的要求。我们在研制“光电光楔测角仪”时,设计加工了如图1所示的三面直角棱镜。加工中试用了成盘加工和快速检验直角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原题 (2003年·上海)一质量不计的直角形支架两端分别连接质量为m和2m,的小球A和B,支架的两直角边长度分别为2L和L,支架可绕固定轴O在竖直平面内无摩擦转动,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5.
高一“向心力”一节教材里,没有介绍演示实验,而学生对于向心力的概念理解起来也确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测量向心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我们采用了苏联“物理教学”1962年第一期上所介绍的装置(如图1)进行演示,效果较好。现把它介绍出来,供大家参考。 1是由细黄铜管弯成的直角弯管,它跟轴2銲在一起;銲时一定要使弯管竖直部分的中心线与轴的中心线相重合。轴2插在手摇转台  相似文献   

6.
赵慧洁  贾国瑞 《光学学报》2008,28(3):583-586
时空联合调制型干涉成像光谱仪获取的像面干涉图是带有干涉条纹的二维空间图像,具有对姿态变化敏感的特点.根据该类仪器的成像过程,在竖直摄影时,相邻两帧像面干涉图之间的像移量为一列像元;偏离竖直摄影时,由于像面干涉图的几何变形或旋转,会引入非正常像移.利用共线方程导出了这一非正常像移量的表达式.利用仿真计算说明:这一非正常像移会在像面干涉图序列中不断积累,导致提取出的物体干涉信息失真.在竖直摄影而平台指向精度较低、倾斜摄影、探测器阵列的安装方向精度较低或者航空成像且存在偏流角时,必须对像面干涉图进行有效校正,才能保证最终反演出的物体光谱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高中物理第一册中“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学生实验,采用有孔的纸卡片找小球的落点.在教学中我们觉得,该方法费时问,描出的抛物线也往往不是一条平滑曲线.因此,我们现在采用如下所示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问与答     
<正> 屋脊棱镜的光轴长度如何计算? 同一块棱镜,带不带屋脊面其光轴长度是不相等的,如图1所示的一次反射直角棱镜,不带屋脊面时,在有效通光口径为D_0的情  相似文献   

9.
提高燃气涡轮比功率,降低比油耗要通过升高涡轮入口温度和压气机压比实现,但必须对涡轮叶片实施诸如气膜冷却等保护措施。Ito和Goldstein[1],Yamamoto[2]等分别研究了冷气喷射对在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冷气喷射对叶型型面压力和叶栅流道内气动损失的影响,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1实验装置实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动机气体动力研究中心低速风洞实验台[3]上进行。图1及表1给出了实验用叶片型线(取自一典型涡轮导向器叶型),冷气喷射孔位置及静压孔分布。叶片表面前缘、吸力面后部和压力面后部开了三列孔,每列孔…  相似文献   

10.
一、实验装置 1.电流天平应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采用类似物理天平的结构,制成如图1所示装置。①横梁ABCD是用直径为4mm的铜线弯成的矩形框。AB、CD长30cm,AD、BC长5cm,断口在BC中间。在长边中间O、O′处折成“∧”形,使其能放在支承架上得以平衡。这段弯折的长度和弯曲程度,将影响天平的灵敏度。弯折愈长,弯度愈大,即O、O′两  相似文献   

11.
第 1 0期试题解答用直尺在坐标纸上画一直线 (用 A表示 ) ,放置棱镜使其长直角边所对的棱 C与该直线重合 .棱镜的横截面剖析图如图 1所示 (虚线三角形表示棱镜的初位置 ) .眼睛沿斜边注视该直线 ,并保持眼睛位置 (用 B表示 )不变 .然后 ,在纸面上沿箭头方向平移棱镜 ,至眼睛能看到棱镜的棱边 C为止 .这说明棱边 C发出的光线至D点折射后 ,进入眼睛 B.用笔划出这条棱边C、D及 E的位置 .设长直角边与空气界面的入射角为 β,AE=b,CE=c,DE=h.于是有图 1 三棱镜横截面剖析图hb=tan60°,  hc=tanβ整理得tanβ=3 bc ( 1 )由折射定律有nsin…  相似文献   

12.
1发现问题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活动11.2“探究动滑轮工作时的特点”,要求如下:测出钩码和动滑轮的总重力,然后按图(图1)组装动滑轮.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匀速上升,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相似文献   

13.
直角棱镜平面反射衰减在激光光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房启勇  施浣芳  高洪尧 《光子学报》2003,32(10):1220-1224
论述了普通光学元件-直角平面反射镜在激光光束诊断中的应用,提出了利用直角棱镜的直角面反射进行光能衰减,详细论述了采用该方法进行光能衰减的可行性,分析了平面反射衰减法在激光束诊断中对测光束的影响,讨论了激光束发散角在直角面反射中的影响,结合半导体光束诊断进行了应用分析.实验证明,该方法结构简单,误差小,调整方便,利用普通反射棱镜直角面衰减即可满足激光强度的匹配要求,实现了待测激光束的无失真取样,达到了很好的测试效果.  相似文献   

14.
如图 1所示 ,1为直径 2 0 mm、长 2 0 cm的具支式试管 ;2为水银 ;3为 1 m长两端开口的厚壁玻璃管 ;4为活动支架 ;5为橡皮塞 ;6为指针 ;7和 8为橡皮管 ;9为两用打气筒 ;1 0为铁架台 .图 1 改进装置图 1另备止水夹 2个 .实验时 ,按图 1连接仪器 .用两用气筒给试管充气 ,这时管内水银面上升 ,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 8.倾斜试管 ,让水银上升到橡皮管 7内少许 .用手捏一捏橡皮管 7,排出残存气体 ,用另一只止水夹把橡皮管 7夹住 .这时止水夹以下被充满水银 .竖直放置好托里拆利管 ,打开橡皮管 8处的止水夹 ,使试管和外界大气相通 ,管内水银开始下降 …  相似文献   

15.
在“万用变压器说明”一文中,实验17介绍了跳圈实验,用来说明电磁感应现象。我们感到说明中对实验17的解释不够确切,容易引起误解。本文将对此实验作出较合理的解释。一、跳圈实验如图1所示,当线圈接通220伏交流电源时,置于竖直铁心上的铝环突然跳起,并能停留于空中,若用手将其压下,当一松手,铝环又重  相似文献   

16.
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问题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中往往用基本模型总结这类问题的规律与特点。由于学生对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轨道半径”、“向心加速度”、“最高点”和“机械能守恒”等不能准确分析,常常把看似相同而实质不同的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解答成同一个结果。  相似文献   

17.
《光学技术》2015,(2):148-151
介绍了一种应用激光平面干涉仪从入射面检测锥体棱镜直角误差的方法。棱镜被测角通过一个夹具被预置一个初始角,使射入棱镜内的测试平行光垂直于被测角棱,经被测直角的两个面反射后形成全反射光路,当射出的光与测试平行光重合时产生干涉,实现对锥体棱镜直角误差的测量。介绍了测量、干涉条纹图形分析和直角误差计算的方法,并与传统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测量准确、计算精度高等特点,适合于高精度锥体棱镜(α≤3″)的直角误差测量。  相似文献   

18.
在无扰动、随机式扰动以及正弦式扰动下,通过对竖直恒温面处状态Ra为1.328×10^9、Pr为6.24的自然对流进行模拟,探索了热边界层的不稳定性和共振强化自然对流换热。结果表明:(1)竖直自然对流边界层上游位置的随机式扰动对热边界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稳定阶段;(2)该状态下的竖直自然对流边界层的特征频率为15 067,且相比于无扰动状态,频率为15 067的正弦式扰动能在竖直恒温面处提高5.15%的换热量;(3)在竖直自然对流边界层上游位置加入特征频率的正弦式扰动,竖直恒温面处的局部努塞尔数Nu均出现明显波动,且波动随着边界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一、如图1和图2所示,金属杆AB可以在竖直放置的金属框上无摩擦地上下滑动。匀强磁场的方向指向读者。设AB的电阻为一定值,框的其他边的电阻可以忽略不计。试问:AB由静止开始自由落下时,在图1和图2的情况中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一、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中 1.测力膜盒,2.绝热推力片(用不易导热材料),3.铜棒(长约40cm,亦可用粗铝丝代替),4.活栓套(用金属片制),5.顶针(用铁钉),6.栓曲尾(弯成直角),7.放气阀(用三通管及橡皮塞),8.显示板,上面装有简易压强计(用透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