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特征,7级以上大地震随时间变化,在时间上和地理区段上的转移及呼应现象,是明显的。本文也对不同大小震级的地震与构造类型的关系作了探讨,7.5级以上大地震及巨大地震沿板块边界及其附近分布并迁移,7级以上大地震以块体边界及接触部位为界呼应发生,6—7级强震受断裂构造的控制,而弱地震的分布随机性是很强的。  相似文献   

2.
台湾及闽粤沿海一带板块碰撞及地震屏护区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台湾及闽粤沿海一带的物探资料地质构造特征、地震活动性以及其它有关资料的比较研究,发现台湾东海岸纵谷以西部分和华南大陆,由于东山-北港水下隆起的存在而连为一体。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东部海域特殊的碰撞形式,以及板缘的构造特征,使该地区成为应力集中区,积累的应变能除大部以火山活动、地震活动、水热活动,地壳形变等形式释放外,应力还通过东山-北港隆起传递至闽粤沿海,形成泉州-汕头地震带,后者则在事实上屏护了广大的华南内陆,使之成为少震区或弱震区。  相似文献   

3.
非线性系统失稳的前兆与地震预报——响应比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在分析了不同的非线性系统的失稳过程后得出:其失稳前兆为响应率不断增高或响应比不断增高,而且系统临近失稳时加载与卸载的响应是不同的.将这一理论用于地震预报.利用起潮力引起的地壳中应力的周期性变化,作为加、卸载的手段.如能分别测量出固体潮加载周期与卸周期引起的响应(如地形变、重力、地震活动性等)的比值,这一参量必然包含地震孕育的特征信息. 用1970—1988年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9个M≥7的大地震的资料,将该区域内中小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平方根(Benioff称之为释放应变)作为固体潮加卸载的响应,9个地震中的7个,在震前其响应比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岩石声发射和地震活动的信息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地震活动的复杂性和预报大震发生的可能性,本文以信息论和多重分形观点,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岩石(大理岩、辉长岩和沙岩)声发射和某些大地震(海城、唐山和龙陵)发生前、后地震活动的一阶信息维D_1,初步结果表明:岩石失稳破裂前和大地震发生前均有一个降维过程,在此期间确定D_1的曲线都有较长的无标度区,特别,临近岩石失稳和大震发生前,无标度区有变窄的现象,显示出系统有相当不稳定的临界行为。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57次地震的M,I_0,h资料,计算给出了中国地震震级与震中烈度及其震源深度关系的修正式;分析了华北地区几次大地震的前震和余震资料,分别计算给出前震、余震的震级与震中烈度的关系式;同时计算给出新丰江水库地震的这种关系式.对比表明:前震、余震和水库地震各有其本身的震级与震中烈度的关系式,与一般地震(主震)的这个关系式有系统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强地震的成组活动和概率预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中国大陆东部自777年至1984年(不包括东北深震)强地震之中,划分出24个组;在中国大陆西部自公元前193年至公元1991年的强地震之中,划分出21个组。由这些组的统计,对中国大陆东部和西部分别给出了强地震以成组形式发生的概率以及组内地震数目、组内相继两次地震时间间隔、地震组活动期长度和地震组活动区大小等地震组各参数的概率的估算方法与各种经验概率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南陆缘地带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人工地震深部探测、天然地震P波残差与速度结构和三维速度地震层析成像、并辅以大地电磁测深的资料以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大地构造格局研究了我国东南陆缘地带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计算与研究结果表明:东南陆缘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不论在纵向与横向都是不均匀的,而是一个由主动演化为被动的大陆边缘,并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作者在研究孕震过程中的气象效应问题时发现: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据此提出运用旱震关系进行大地震中期预报的方法原则。  相似文献   

9.
地震活动的自律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大陆及主要活动省区的地震序列结构普遍存在有良好的自然节律性。强震以历经8次中强震为节并依此律(或倍8律)可数地发生在节点上。不同省区的强震节律活动既相似而又独立地行进,与时间无关。表明地震活动是一种有规律的自组织行为,具有自律性。  相似文献   

10.
江河丰枯与我国地震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江(以宜昌站为代表)和黄河(先后以陕县和唐乃亥为代表)近百年的流量变化与当年我国地震的地理分布(地震场)关系密切,本流域出现强地震(最好是“地震群”),且流域的东、南方无地震(或仅有弱地震)是长江和黄河为丰水年的共同条件,华北的7级大震是使长江枯水的条件;祁连山区的6级以上强震是黄河枯水的条件,最后用两年的个例说明黄河、长江同为多水年的条件是南北地震带活跃,华南无地震;同为少水年的条件是南北地震带中无强震,华南、华北地震强,分析表明:地震活跃区与3.2m地温距平的高温区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全球地震构造系统与地球的非对称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主要讨论全球地震构造系统与现今地球非对称动力系统的关系。全球地震构造可划分为三个非对称系统:环太平洋地震构造系,洋脊地震构造系,北大陆地震构造系。地球非对称性还表现为南、北半球的非对称,大西洋半球与太平洋半球的非对称和经向构造东、西两侧的非对称。全球非对称动力系统可能由经向对流、纬向对流和由地球转速变化产生的惯性流组成,它们构成了地球非对称性的动力学背景,并控制了全球地震构造系统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近年来一些地区陆续发生了强烈地震,像1973年四川省炉霍地震,1974年云南省昭通地震,1975年辽宁省海城、营口地震和今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的地震,震级都在七级以上。强烈地震会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生产建设遭受很大损失和破坏。解放前,我国历代反动统治者,对地震工作漠不关心,对地震造成的灾害不闻不问,一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位于多个地块交界处,构造活动活跃且地震活动频发。利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系列相当黑体温度TBB数据,应用小波变换和相对傅氏功率谱的时频相对功率谱方法(T-F RPS),提取并分析了云南省2008年至今发生的5.5级以上地震热红外异常信息,且对比分析了特征周期、特征幅值、异常形态、异常演化过程等参数。结果表明:(1)该系列地震热红外异常信息易于用时频相对功率谱方法(T-F RPS)提取识别,且异常特征具有"出现-扩大-减小-消失"的规律;(2)异常特征周期和持续时间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3)异常沿着断层延展,震中位于异常边缘一侧或者异常区域交汇地带,发震时刻多位于相对功率谱幅值下降阶段;(4)震级与相对功率谱峰值有一定的相关性,震级高,峰值也较高;(5)地震类型与异常面积有一定的相关性,双震型地震异常面积较大。此外,讨论了地震热红外异常与构造活动、气候状况、天气情况和季节等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三维弹性、粘弹性程序,模拟广东新丰江水库区地壳上层(地下5km以上)和下层(5—10km)的构造骨架。在给定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探讨断裂的危险程度,下层构造变动对上层构造以及地形地貌的影响。计算认为,地壳下层的北西向断裂是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主震的地震断层。本区的地震活动不仅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有联系,而且与地壳上层和下层的构造框架都有密切关系。在地震序列发展过程中,地壳的上层和下层构造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赋存于较深部位的新构造活动可能牵动浅层构造的变化,影响地势起伏的基本格局。深部构造的新活动性对地表地貌的影响是隐蔽的,属于间接控制,可是,其重要意义则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在康滇构造带中段——攀西地区的地球物理探测:重力场、磁力场(包括古地磁和航磁测量)、地热场、大地电磁测深、天然地震、古地磁与块体运动、地壳与上地幔的爆炸地震深部探测等资料,从整体上研究了攀西地区的深部结构、性质与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结果表明,攀西构造带并不是一个已完全消亡的“古裂谷”带,也不是中、新生代以来所形成的正在盛期的现代裂谷系。而是这条“古裂谷”带由于受到临近地区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的多期作用与改造所形成的活动构造带——“复苏”的“古裂谷”带。  相似文献   

16.
地震区温泉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澜沧和巴塘地震区温泉气体的化学组成和He,Ar,CH_4(δ~(13)C)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He,H_2和非大气成因N_2的浓度以及~3He/~4He值与地震活动关系密切,地震活动过程中,气体的释放与岩石在应力作用下所呈现的力学特性——扩容性有关,两个地震区地震震级(能量)的对比研究表明,震级大,能量大,从岩石中气体释放量显著增加,温泉气体作为地震预报指标,下列参数更为有效:He,~3He/~4He,H_2和N_(2-B)/N_(2-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弹性波在半无限空间介质中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地壳波浪运动学说对大陆边缘地壳的构造进行了探讨,解释了不同类型大陆边缘地壳构造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特别对活动大陆边缘的海沟和岛孤的形成进行了定性的计算,同时,还对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两种大陆边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它们相互关系和在地质发展历史中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马来酸酐接枝热塑性弹性体在PP/PA6共混物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马来酸酐接枝热塑性弹性体 (TPEg )作为增容剂对聚丙烯 (PP) 尼龙 6 (PA6 )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相态以及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TPEg的加入大大改善了PP PA6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且随TPEg含量的增大分散相粒径明显降低 ,共混物的韧性以及延展性大大提高 ,同时拉伸强度及模量仍保持较好的水平 .TPEg增容的PP PA6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行为的研究表明 ,共混物中PP和PA6的结晶行为不同于各自纯的聚合物 ,PA6作为成核剂使PP的结晶温度提高 ;而PA6由于TPEg的加入 ,出现分级结晶现象 ,一级结晶温度略低于纯PA6的结晶温度 ,且随TPEg含量增大结晶受阻 ,二级结晶温度与PP的接近 .由于PP、PA 6以及TPEg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三元共混物中PP及PA6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较其纯聚合物升高 .基于上述结果 ,提出了本共混体系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细地讨论了新生代火山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中国东南部之下的上地幔,相对球粒陨石质地幔,富集强HYG元素,以及从沿海向内陆玄武岩浆源的深度变大。新生代玄武岩质火山作用发生于张裂的大陆边缘构造环境中。相反,以长英质为主的中生代火山岩喷发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中。由超镁铁质岩包体推导的地温分布表明,中国东部新生代张裂作用主要受热地幔底辟作用所控制。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地震发生前地壳内部地球化学场前兆现象,以及一些可以被认为是地震前兆的灵敏化学物质的变化,阐述了化学和地震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