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波合成网络状纳米氧化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硫酸锌、尿素及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原料,在微波高温高压条件下用均匀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锌。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粉体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光谱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纳米氧化锌为网络状结构,且对可见光的透光性好,对紫外光的屏蔽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发光 相似文献
2.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新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使用流变相反应法,用尿素和水对原料氧化锌进行处理,在120℃左右首先制得前驱动,由IR、XRD和TG、DTA表征前驱物为Zn4CO3(OH)6.2H2O。前驱物在300℃分解1h得纳米氧化锌,用XRD和TEM对产物的组成,粒度,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产物纳米氧化锌属于六方晶系,呈球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30nm左右。 相似文献
3.
制备不同形貌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检测其对骨肉瘤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化学沉淀的方法,可控制备球形和杆状纳米羟基磷灰石,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学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所制备的颗粒进行表征.通过光镜和投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不同形貌羟基磷灰石颗粒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形纳米羟基磷灰石对骨肉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一种丹皮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水蒸气蒸馏法从中药丹皮中提取丹皮酚进行精制,将其与间硝基苯甲醛在室温下发生羟醛缩合反应,合成出一种新型丹皮酚衍生物3-羟基-1-(2′-羟基-4′-甲氧基苯)-3-(3-硝基)苯-1-丙酮,产率可达75.1%.对其结构借助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核磁共振谱、135°脉冲核磁共振碳谱和元素分析进行综合表征.抗菌实验研究表明,丹皮酚及其衍生物对所选实验菌株均有明显的抑制和灭活作用,其中对福氏志贺菌51065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10g/L和0.04g/L,对伤寒沙门菌50127株的MIC值分别为0.06g/L和0.02g/L,较其他菌株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壳聚糖与对氨基苯甲酰氯在超声波振荡下的酰化反应制备了对氨基苯甲酰壳聚糖.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方法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产物具有对氨基苯甲酰壳聚糖的结构特征,并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抗菌实验表明,该产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1%,0.1%和1%,其抗菌活性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且优于壳聚糖.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以喹诺酮药物分子(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为配体的钆(Ⅲ)配合物Gd(L)3@6H2O(L为药物配体).通过红外光谱、摩尔电导率、元素分析和顺磁共振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推测了配合物的可能结构,并用液体稀释法测定了药物配体和配合物对2种革兰氏阳性菌和2种革兰氏阴性菌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与药物配体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相同;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对HL-60(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SRB蛋白染色法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对BEL-7402(人肝细胞性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Gd(OFLX)3@6H2O对BEL-7402细胞有强效抑制作用,Gd(CPLX)3@6H 2O对HL-60和BEL-7402细胞均有强效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环氧孕酮肟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55℃保温搅拌下,在乙醇介质中以环氧孕酮为原料与不同剂量的盐酸羟胺反应合成得到环氧孕酮-3-肟和环氧孕酮-3,20-二肟,产率分别为68.58%和55.96%,利用红外光谱(IR),紫外(UV),质谱(MS),核磁共振谱(NMR)以及元素分析等技术来表征其结构.抗菌实验结果证实,两种环氧孕酮肟产物对实验菌株均有明显的抑制和灭活作用,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25925株和鼠伤寒沙门菌50013株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采用短期水体暴露方式,初步探讨亚微米和纳米氧化锌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150只发育至相同时期的幼年蝌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00nm氧化锌暴露组和30nm氧化锌暴露组。分别添加5mg 200nm和30nm氧化锌至1L水中,进行暴露实验。本研究通过测定蝌蚪的重量、观察蝌蚪尾部组织形态及测定蝌蚪对Zn的吸附量,探讨亚微米和纳米氧化锌对蝌蚪胚后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对照组与暴露组在蝌蚪重量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氧化锌暴露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H&E染色观察蝌蚪尾部组织形态发现,ZnO水体暴露可引起蝌蚪一定程度上的组织病变。此外,200和30nm氧化锌暴露组中蝌蚪对Zn的吸附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氧化锌暴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以喹诺酮药物分子(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为配体的钆(III)配合物Gd(L)3·6H2O(L为药物配体).通过红外光谱、摩尔电导率、元素分析和顺磁共振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推测了配合物的可能结构,并用液体稀释法测定了药物配体和配合物对2种革兰氏阳性菌和2种革兰氏阴性菌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与药物配体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相同;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对HL-60(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SRB蛋白染色法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对BEL-7402(人肝细胞性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Gd(OFLX)3·6H2O对BEL-7402细胞有强效抑制作用,Gd(CPLX)3·6H2O对HL-60和BEL-7402细胞均有强效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氧化铜为前驱体,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一种微纳米尺寸抗菌铜粉。SEM、TEM和LPA结果表明:微纳米抗菌铜粉形貌为近球形,平均粒径为~650 nm。抗菌测试表明,该微纳米抗菌铜粉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均>99%。同时,将该抗菌铜粉作为抗菌剂应用至金属档案柜表面涂层,涂层对大肠杆菌抗菌率>99.9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达到94.46%,防霉等级为1级。 相似文献
11.
选用12种细菌,采用滤纸片琼脂平板扩散法对9种中草药的乙醇提取物进行抗菌筛选.其中溪黄草、石猪肝、虎杖和红根草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为10~28 mm.将这4种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分别用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抽提,测定不同抽提物对最为敏感的5种细菌的抑菌圈大小,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一步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测得MIC和MBC的值在0.016 g/L和0.500 g/L之间. 相似文献
12.
不同形貌氧化锌纳米棒的CVD法制备及生长机制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CVD技术制备了不同形貌的ZnO纳米棒.并利用XRD、SEM、能谱仪、荧光光谱仪对比研究了其表面结构、成份、相结构及光致发光特性.结果表明,样品形貌随着沉积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其生长遵循金属自催化机制.并且表明离子化氧空位的存在有利于ZnO的绿光发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光光度法对池蝶蚌的抗菌力,溶菌酶和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池蝶蚌对这两种细菌的抗菌力分别为0.61±0.01 U和0.14±0.02U;所有实验组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抑制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溶菌酶活性也显著增加,第4龄蚌的溶菌酶活力可达0.93±0.05U,比1龄蚌的酶活力高一倍左右;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能够激活酚氧化酶(PO)酶原系统,2龄前,酚氧化酶活力逐渐增强,3龄和4龄逐渐减弱,2龄蚌的PO活性最高,为22.70±4.39 U.研究表明,池蝶蚌血淋巴中免疫因子的种类和表达活性在个体不同发育阶段中呈现出差异,推测可能与水体环境对蚌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合成,表征及抗菌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5%的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单体水溶液通过自由基聚合得到分子量约为5000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均聚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仪,粘度法和扫描电镜对PDADMAC进行结构分析和表征。合成聚合物的抗霉菌实验表明,PDADMAC对多种霉菌有抑制作用,具有较宽的抑菌谱;抗细菌实验表明,PDADMA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子午岭野菊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GC—MS联用法对野菊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最佳分析条件下.共分离出39个化学成分.鉴定出了其中的38个.主要成分为:萜类、酚类、有机酸及其酯等化合物.对挥发油的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今后对野菊花药理活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双层平板法从浙东传统腌制冬瓜中筛选得到1株具有抑菌活性的乳酸菌, 命名为L34. 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为指示菌, 利用牛津杯法测定乳酸菌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活性, 发现其抑菌活性物质具有热稳定性, 对部分蛋白酶敏感; 抑菌活性随pH值的降低而增强, 表现出对酸的依赖性. 结合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 鉴定L34为植物乳杆菌. 相似文献
17.
高温胁迫下不同龙须菜品系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龙须菜耐高温新材料07-2、龙须菜良种981及野生型龙须菜3个品系为材料,研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24、28、32℃)其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变化,及抗坏血酸(维生素C)、维生素E、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高温胁迫条件下,981和07-2的总抗氧化能力均高于野生型,28℃时981上升幅度比野生型高102.35%,07-2比野生型高18.86%;32℃时981比野生型上升幅度高17.87%,07-2则比野生型高73.52%.高温胁迫条件下,无论是酶促抗氧化系统还是非酶促抗氧化系统981和07-2都不同程度地优于野生型.可见,高温胁迫条件下981和07-2与野生型相比具有更强的清除活性氧的能力,表明抗氧化活性指标与龙须菜耐热性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甲壳素溶液中的尿素分解所产生的CO2与体系中的Ca2+反应生成碳酸钙,通过控制诱导反应温度、放置时间及体系的pH值,可诱导形成不同形貌的碳酸钙.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晶体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显示该碳酸钙为球霰石、文石和方解石晶体的混合物.结果表明:甲壳素能诱导形成形貌独特的碳酸钙,包括腔体直径为0.6~3.0μm的中空微球、宽约200nm的晶须聚集体、多孔网状结构和直径为1.5~3.0μm的表面光滑的微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