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江苏省1990-2011年的历史数据,运用VAR模型对江苏省金融发展、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二者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交互关系,经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显示:短期内,江苏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呈现负的冲击,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明显,长期内,二者对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正向冲击,金融发展、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7%和25%.并据此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构造一个具有金融发展特征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一个新的角度论证了帕特里克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供给引导"和"需求跟随"双向因果关系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经济增长及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互动影响,刻画了三者间的逻辑关系,并基于广西1990-2017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及卡尔曼滤波算法对三者间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曲线形态,而金融发展则显示出具有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矛盾.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岭回归、成长曲线、聚类分析综合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银行贷款余额比率及广义货币发行量比率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经济增长不是广义货币发行量比率和银行贷款余额比率的格兰杰原因.工商业贷款余额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经济发展对工商业贷款的增长有一定的贡献.广义货币发行量比率和银行贷款余额比率对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贡献,前者略大,工商业贷款比率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银行贷款余额的成长曲线和经济增长是同步的,但是广义货币发行量在改革开放初期滞后于经济增长,近几年又快于经济增长,二者并不同步,主要与中国实行的投资为主的经济发展路径及过度的货币发行量有关.作者认为有3个原因导致不同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矛盾的结果,一是金融发展的度量方法存在困难;二是短期研究数据难以获得;三是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偏误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55个国家(或地区)1996-2006年问面板数据,使用Hansen(1999)的面板阈值模型,以世界银行开发的国家治理指标(该指标衡量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及政治环境)作为阈值变量,考察当治理指标处于不同区间时,经济增长对金融开放程度变化率的同归系数是否显著不同.实证结果显示:治理指标存在阈值0.5896,当治理指...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6-2010年27个省(市)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非参数核估计方法,建立农村居民八大消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系数固定效应半参数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性。计算显示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误差(MSE)相比线性面板数据模型显著的减小,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各类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排列顺序依次为教育文化娱乐-食品-其他杂项-家庭设备-交通通讯-居住-衣着-医疗保健;中部为其他杂项-家庭设备-交通通讯-衣着-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食品-居住;西部地区为家庭设备-交通通讯-其他杂项-食品-医疗保健-居住-教育文化娱乐-衣着。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1978-2013年的统计数据,运用ARDL边限协整检验技术和VECM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对外贸易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对外贸易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不满足EKC假设,两者之间呈现正"U"型变化,目前我国经济位于曲线右边,即能源消费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金融发展对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会增加能源消费.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单向因果关系.金融发展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双向因果关系,同样的,这种关系也被发现在对外贸易和能源消费、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之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各省1996-2005年人均GDP及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关系分别进行了模型拟合,结论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显著,而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是需求导向型的。其次,就各次产业与人均GDP的关系看,第一产业与人均GDP呈现负相关关系,而第二、三产业与人均GDP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收入差距的不同分位点上,金融发展对其的影响会展现出不一样的特征。由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不均,这一作用机制还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本文利用面板分位回归模型和面板数据聚类方法探寻金融发展对贫富分化作用的分位点特征和地区差异。实证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金融发展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且这一作用机制存在动态变化特征。当城乡收入差距从高分位点变动到低分位点时,金融发展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逐渐减缓,部分省份甚至具有金融发展抑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将为业内人士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在经济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新疆居民需求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新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实证结果表明:新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低,且农村居民消费相对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作用较小.最后提出了增加居民收入、拓展消费空间、扩大居民消费和开拓农村市场等提升新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0~2010年我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考察我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对空间区域的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均为各地区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诱因之一,这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较高关联度的结论保持一致.北京、辽宁、吉林等16个省份碳排放变化与经济增长变化之间的的弹性系数为负值,而天津等其他14个省市碳排放总量还将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所以弹性系数为正值,这点隐含说明当区域经济水平较高时,该区域也将拥有更多优势条件来减低碳排放,实现碳减排最终还是需要依赖于发达的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近几十年来持续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从实证角度分析,利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5年的面板数据分别建立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面板数据模型,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金融发展规模显著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这种拉大效应在东中西部呈倒"U"型关系,我国并未出现拐点;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在我国整体及东中部地区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仍然是引起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我国还未进入发达国家城镇化提高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拐点阶段.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体现在金融方面就是更加注重金融发展质量.首先就经济新常态与金融发展质量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金融发展质量的提高是经济新常态的表现.接着运用基于中心点混合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对我国其中31个省份2014年的金融发展质量进行了测度,最后得出结论:我国各省份金融发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各省份发展现状不同.并且分析了聚类结果,对处于金融发展质量每一层次的省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FDI对经济增长是否总是起到正面推进作用?进一步,该作用的发挥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金融发展水平?这是我国当前修订对外开放政策框架前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使用Hansen非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采用我国1992-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对FDI对经济增长作用的金融发展门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与一般认为的FDI总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观点不同,FDI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明显的金融发展门槛效应,而且是双重门槛:当金融发展水平低于低门槛时,FDI对地区经济会有抑制作用;在高低门槛之间,FDI对经济增长会有比较显著的促进作用;高于高门槛时,FDI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将逐步回落;金融发展双重门槛的存在使得FDI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整体呈现倒U型。论文最后据此提出应根据地区金融发展程度实行差异性政策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周爱农 《经济数学》2011,28(2):81-84
利用面板协整方法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对1986~2008年问我国28省市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的调整系数为正,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会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但FDI与经济增长的这种长期均衡关系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肖灿夫 《经济数学》2011,28(2):101-106
以Romer模型为基础,通过构造一个两区域模型,研究了经济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证明了实行经济一体化后每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率均能得到显著提高,并阐明了经济一体化促进各区域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规模效应,即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区域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市场规模得到扩大而获得的规模收益;二是技术扩散效应,即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