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产生高能质子研究中的一些重要物理问题和目前面临的挑战.回顾了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中高能质子研究的历史和发展状况;简要叙述了国内外关于高能质子研究的最新进展;总结、评述了高能质子研究过程中关于高能质子的起源和加速机制等问题存在的争议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玉同  徐妙华  张杰 《物理》2007,36(1):39-45
近几年来,由于高功率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超强激光脉冲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高能离子束的研究得到了极大推动.实验和理论模拟均发现,在超强激光脉冲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可以产生高亮度、小尺寸、方向性好的高能质子束和高能重离子束.这种基于超强激光的高能离子源在先进离子束成像技术、惯性约束聚变混合“快点火”、新型台面离子加速器以及医疗等方面都有很诱人的应用前景.文章主要介绍了超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中高能离子束(尤其是质子束)的加速机制、高能离子束特性、常用测量方法及其潜在应用,并对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新概念高能激光武器与强激光光学计量检测技术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概念高能激光武器的研究与发展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第一代高能激光武器主要采用连续波化学激光器,其输出功率可达百万瓦。第二代高能激光武器主要采用了波长更短的节能固体激光器件,其输出功率为100kW。与第一代高能化学激光武器采用超高能量直接烧毁杀伤目标不同,第二代高能固体激光武器寻求节能型杀伤方式,即以最小程度的破坏来实现致命杀伤的效果。随着高能激光武器的发展和实战部署,作为高能激光武器核心的高能激光系统总体性能参数(能量/功率、激光波形、光束质量、近场和远场的强度分布、光束指向稳定性、光谱和偏振特性等)的计量和测试显得尤为重要。文中围绕新概念高能激光武器的历史、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论述。高能激光武器系统的研制对强激光光学计量检测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和挑战有助于推进强激光光学计量检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许晓军 《强激光与粒子束》2020,32(1):011007-1-011007-5
激光的本质是微观粒子的有序运动,而热是微观粒子的无序运动,高能激光产生过程中这一对矛盾贯穿始终,可以说高能激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废热的斗争史。回顾高能激光发展的六十年,剖析高能激光的科学内涵,我们大致将其划分为前后三十年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着重解决能用的问题,后一阶段重在解决好用的问题。围绕产热、散热,我们剖析了激光功率、光束质量、效率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简要回顾了各类高能激光器的发展历程,评价了各类高能激光的特色,展望了高能激光未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根据原电子射程表达式和金属的有效真二次电子发射系数表达式,推导出金属的高能有效真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与入射能量、能量幂次的关系式;并根据金属的高能有效真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与金属的高能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关系,推导出金属的高能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与入射能量、能量幂次的关系式。用实验数据计算出高能原电子轰击在金或银上时原电子入射能量幂次n,采用实验数据证实高能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与原电子入射能量和能量幂次三者的关系,对结果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当高能原电子轰击在同一块金属上时,高能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与原电子入射能量的n-1次幂之积近似为一常数。  相似文献   

6.
对高能激光大气传输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结合数值算例定量分析了能见度和传输距离对到靶功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阵列式探测器的高能激光大气传输试验与评估方法,给出了高能激光束到靶光斑参数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能够用于测量高能激光通过大气传输后的激光功率密度时空分布,评估舰载高能激光武器大气传输能力,为未来开展高能激光武器外场试验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提出有效真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概念,并从理论上论述了高能原电子的能量与金属的有效真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关系,然后用实验数据证明了该理论的正确性,最后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得到了如下结论:不同入射能量的高能原电子轰击同一个金属发射体时, 它们的有效真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与高能原电子入射能量之积近似为一个常量,有效真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与高能原电子入射能量成反比。  相似文献   

8.
高能自旋极化正负电子束与偏振伽马射线在高能物理、实验室天体物理与核物理等领域有十分重要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超短超强激光脉冲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康普顿散射和多光子Breit-Wheeler过程为制备高极化度、高束流密度的高能极化粒子束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对基于强激光产生高能极化正负电子束与偏振伽马射线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回顾,并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基本物理原理和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9.
用两态原子轨道展开方法研究了计算了高能粒子与类氦离子和Li碰撞中电子俘获截面。结果表明,在中高能区的结果与实验较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10.
热辐射光子对高能粒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热辐射和高速粒子的康普顿背散射出发,结合热辐射规律,探讨了热辐射对高能粒子的影响,给出了由于热辐射造成的高能粒子的能量损失、功率损失、光阻力和光压的表达式。结果显示:由于热辐射造成的高能粒子的能量损耗、功率损失、光阻力和光压正比于温度的4次方,正比于高能粒子Lorentz因子的平方。本文还通过计算得出热辐射对高能粒子的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1.
在对撞机建成以前,人们进行高能物理实验都是利用高能粒子去轰击实验室里静止的靶.在达种情况下,高能粒子和靶内粒子之间的有效作用能,只占高能粒子能量的一小部分.打靶的粒子能量越高,有效作用能所占的比例越小,高能粒子能量的利用效率也越低.如果让两束相对运动的高能粒子相对撞,有效作用能所占比例会大得多.如果两束能量相同的同种粒子相对撞,则有效作用能等于两个粒子能量之和.图1表示高能粒子能量与有效作用能之间的关系曲线.曲线1、2、3分别是同样能量的电子与正电子、电子与质子、及质子与质子对撞的相应曲线,而4、5、6分别是电子轰…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中高能核数据评价和建库的国际概况,较细致地讨论了中高能核反应实验测量、理论计算、积分检验、评价和建库等,并对我国今后中高能核数据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空间高能电子环境可能造成的航天设备故障、宇航员辐照损伤等情况,基于电子束返回效应,提出了一种磁场下金属/真空夹层式高能电子屏蔽结构。采用Geant4软件,模拟空间高能电子连续能谱,研究磁场下夹层式结构的高能电子屏蔽性能。此外,建立体素模型,计算射线在人体中的累积剂量,从而评估磁感应强度、屏蔽体材料对屏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被动屏蔽方式相比,夹层式结构具有电子屏蔽性能高、生成透射次级X射线少的特点;随着磁感应强度增加,体模中累积剂量下降,证明夹层结构的电子屏蔽性能不断提升;Ti/Ti材料组合的屏蔽方式具有更优越的高能电子屏蔽性能。该结构具备较好的高能电子屏蔽性能,将来有望对空间高能电子辐射环境进行有效防护。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七十年代末以来高能探测器的进展,同时介绍了下一代高能实验给高能探测技术带来的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七十年代末以来高能探测器的进展,同时介绍了下一代高能实验给高能探测技术带来的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从信息时代的高能生产方式与高能生活方式中萌生的全息辩证思维方法,是立足于量子论、相对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全息论与全息技术的高智能全息性立体思维方法。它以唯物辩证法与辩证逻辑的基  相似文献   

17.
高能激光武器的杀伤机理及主要特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高能激光武器的基本概念、组成和作战过程出发,分析了高能激光武器这种处于发展中的新慨念武器在工作原理、毁伤目标的过程和毁伤目标的机理等方面与传统常规武器的不同,以及它所具有的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高能聚焦超声原理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高能聚焦超声技术,并且对安装工具后的变幅杆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试验表明,高能聚焦超声技术在清洗、焊接领域具有高效、可连续工作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郭博  刘得翔  吴双华  马跃  华剑飞  鲁巍 《强激光与粒子束》2021,33(7):074001-1-074001-4
发展微焦点高能X射线源技术是实现高精度高能工业CT突破的关键,基于激光尾波加速驱动高能轫致辐射源开展了微焦点高能X射线源产生以及对涡轮叶片高能CT成像研究。利用一台20 TW钛蓝宝石超快超强激光器,通过电离注入的方式获得了(140±44)pC的高能电子束,并使用1.5 mm厚钨靶产生了累积源尺寸为25 μm的高能轫致辐射X射线。利用该微焦点高能X射线源,采用基于压缩感知的CT重建算法,在获取较少角度投影(31个角度)的情况下,获得了对涡轮叶片叶榫结构的CT重建。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电池在便携式电子产品、电动交通工具和静态储存系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具有更长续航能力的高能电池需求不断增长。基于公式:质量能量密度=容量×电压/质量,高能电池通常采用具有更高工作电压或更高容量的新型电极材料,但是这些新型电极材料与电解质之间界面不稳定性制约了高能电池的发展。因此,采用原位技术手段,深入研究和理解电极/电解质界面反应过程和界面性质对发展高能电池至关重要~([1])。气体是电极/电解质界面反应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