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Mg-PSZ陶瓷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摩擦磨损行为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氧化镁部分稳定氧化锆陶瓷(Mg-PSZ)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摩擦磨损行为与机制.结果表明:室温时,Mg-PSZ陶瓷的磨损机制主要是微观犁削和微观断裂;温度为200 ℃时,陶瓷磨损表面形成的针(轴)状磨屑呈现“滚动轴承”效应,表现出最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磨损率增大;400 ℃以上时可使偶件的磨损率急剧上升,其磨损机制则转变为脆性断裂和晶粒剥落.  相似文献   

2.
氧化锆增韧莫来石复相陶瓷的摩擦磨损行为与磨损机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研究了氧化锆增韧莫来石得相陶瓷(ZTM)与氧化铝陶瓷摩擦副在室温至400℃干摩擦下的摩擦磨损行为与机制。研究表明:ZTM陶瓷的磨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室温下ZTM陶瓷的磨损机制以微观切削和微观断裂为主;随着温度的升高,ZTM陶瓷中的玻璃相具有微观润滑作用,其磨损机制转变为微观断裂和晶粒剥落为主;偶件氧化铝的磨损机制主要是脆性断裂及晶粒剥落。  相似文献   

3.
张文光  徐洮 《摩擦学学报》1998,18(2):97-102
利用SRV球-盘磨损试验机考察了一种(Ca,Mg)-Sialon陶瓷在空气及水中的摩擦学性能,并采用EPMA,SEM,EDAX以及XPS等分析手段对其磨损机理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Ca,Mg)-Sialon陶瓷在水中比在空气中具有更低的摩擦因数,但具有较高的磨损体积损失。  相似文献   

4.
Ni—Cr—B—Si合金粉末等离子喷涂层的高温滑动磨损特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Ni-Cr-B-Si合金粉末等离子喷涂层的高温滑动磨损特性,并与5CrNiMo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由于磨损机制不同,在相同温度下涂层的磨损率比5CrNiMo钢低得多。涂层的磨损机制在500-550℃之间主要为塑性变形,550℃以上则表现为粘着磨损和硬质相脱落。  相似文献   

5.
不同温度下半金属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苏堤  李度成 《摩擦学学报》2000,20(5):383-385
利用D-MS型定速摩擦试验机,考察了2种润滑相对半金属摩擦材料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随温度变化的影响情况,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等(EDAX)分析了2种复合摩擦材料中各组分对摩擦磨损性能的交互作用,揭示了半金属摩擦材料摩擦磨损的特性和机制。  相似文献   

6.
四种陶瓷材料与SUS304不锈钢的高温摩擦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陶瓷与金属组合作为高温润滑材料的可能性,利用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测定了4种陶瓷SiC、Si3N4、Al2O3和ZrO2与SUS304不锈钢在室温至500℃下的摩擦学性能.摩擦试验结果表明,SiC、Si3N4和Al2O3在低于200℃时的摩擦系数稳定且都低于0.2,但在200℃以上时的摩擦性能却都不稳定,摩擦系数在0.2-0.4之间;ZrO2在200℃以下时的摩擦性能不稳定,而在200℃以上时的摩擦系数低于6.2且较稳定。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在4种陶瓷中ZrO2的磨损率最低[-2.60×10-9mm3/(N·m)],SiC和Si3N4的磨损率居中[分别为1.80×10-6mm3/(N·m)和4.40×10-6mm3/(N·m)],Al2O3的磨损率最高[3.64×10-5mm3/(N·m)];分别与这4种陶瓷对磨的不锈钢的磨损率都高[1.40×10-5-4.52×10-5mm3/(N·m)].  相似文献   

7.
几种铝锡硅铜合金的摩擦磨损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含Si质量分数为1%~5%的Al-20Sn-Si-1Cu合金及传统的Al-20Sn-1Cu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几种Al-20Sn-Si-1Cu合金的磨损率低于Al-20Sn-1Cu合金的磨损率,并且随Si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干摩擦时,摩擦因数随Si含量的增加无明显变化;油润滑时摩擦因数则随Si含量的增加而略微减小.两类合金的摩擦因数均随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摩擦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并趋于稳定.磨损表面的SEM分析表明:Al-20Sn-Si-1Cu合金在干摩擦下的磨损机制主要是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而Al-20Sn-1Cu合金则包括粘着、疲劳及磨粒磨损等多种形式.在油润滑下,两者的磨损机理则分别为犁削作用和疲劳磨损及分层磨损.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型热作模具钢的高温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球盘式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针对某特殊工况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热作模具钢在室温、200、400、500和600℃下进行干滑动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该钢的磨损行为和磨损机制,并测试了不同温度磨损后材料亚表层的应变硬化区深度.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钢的磨损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摩擦系数随着温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室温和200℃下磨损时其磨损机制主要为疲劳磨损;随着环境温度升高到400和500℃时,磨损表面生成一层致密氧化物并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厚,呈轻微氧化磨损特征;600℃时,高温磨损表面的氧化物层继续增厚,但在试验载荷持续挤压下,氧化层出现破裂剥落,磨损率急剧升高,表现为氧化磨损;材料亚表层在磨损后产生明显的应变硬化,硬化效果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  相似文献   

9.
H13钢氧化磨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销盘式磨损试验机,对H13钢在室温、200和400℃和不同载荷条件下进行干滑动磨损试验,研究了钢的磨损行为及磨损机制.结果表明:在室温至400℃之间,200℃时钢的磨损率最低,其次为室温下的磨损率,400℃时磨损率最高.室温下钢的磨损率随载荷的提高而增加,磨损表面氧化物较少,其磨损机制主要为黏着磨损;200℃时的磨损行为极为特殊,随载荷从50增至100 N时,磨损表面出现较厚的氧化物层,故磨损率降低,载荷从100增至200 N时磨损率略提高,且显著低于室温和400℃时的磨损率,呈轻微氧化磨损特征.当环境温度达到400℃时,虽然磨损表面发生了明显的氧化,但随载荷的提高,导致基体塑性变形和热软化,导致磨损表面氧化物层剥落量增大,磨损率提高;当载荷超过150 N后材料的磨损机制由轻微氧化磨损转变为氧化磨损和塑性挤出磨损,磨损率迅速提高,为严重磨损.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频低电压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HLPIII)技术对AISI304不锈钢表面进行了氮离子注入处理;用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注入处理后钢表面改性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俄歇电子能谱仪(AES)和X射线衍射(XRD)考察了改性层的相组成、N元素的深度分布及磨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HLPIII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样品的摩擦学性能,且其摩擦学性能对温度有较大的依赖性,400℃下处  相似文献   

11.
将3Y-TZP陶瓷置于常压、100℃沸水下低温老化处理0~100h,在120N载荷、0.42m/s滑行速度和蒸馏水润滑条件下对老化处理后的陶瓷进行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3Y-TZP陶瓷的硬度和抗弯强度呈下降趋势,摩擦系数经历了1个先降后升的阶段,磨损率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未经老化时,3Y-TZP陶瓷的主要磨损机理为犁沟和塑性变形;50h老化后陶瓷磨损表面主要为塑性变形和微断裂;经过75h老化处理后,陶瓷的磨损率已上升到严重磨损阶段,磨损机理发生了转变;老化进行100h后,3Y-TZP陶瓷的主要磨损机理为断裂磨损.  相似文献   

12.
电沉积Ni—PSZ复合镀层摩擦磨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君  胡信国 《摩擦学学报》1997,17(4):308-313
用沉降法在GCr18钢球表面制备了电沉积Ni-PSZ复合镀层,并且对镀层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用描述电子显微镜对其磨损表面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同时还就镀层的磨损2机理作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PSZ含量的增大,镀层的耐磨性提高,摩擦因数降低,但当镀层所含PSZ的体积分数达到38.5%时,其耐磨性急剧降低;热处理能改善镀层的耐磨性,而且热处理温度愈高,耐磨性愈好,但对摩擦性能的影响甚微;随着环境  相似文献   

13.
M2钢离子氮化与离子镀TiN复合涂层的高温滑动磨损特性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胡树兵  梅志 《摩擦学学报》2000,20(3):165-169
研究了M2高速钢基体离子氮化和离子镀TiN复合涂层在500 ̄700℃下的高温滑动磨损特性,利用XRD分析了涂层的相结构,用划痕法测定了涂层的结合力,并用SEM观察分析了涂层磨损表现形貌和磨损机离子氮化与离子镀TiN复合涂层的结合力和硬度均高于TiN涂层,其高温耐磨性优于TiN涂层磨损随温度升高,各涂层的磨损率和摩擦系数均,离子氮化过渡层对TiN涂层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涂层的主要磨损机制为粘着磨损、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Si3N4基陶瓷和Ti(CN)基陶瓷分别与1Cr18Ni9Ti不锈钢在干摩擦条件下对摩时的磨损行为,并且通过销-盘磨损试验和磨损表面形貌分析等,提出了这2种陶瓷的磨损机理:Si3N4基陶瓷主要是在磨损表面发生偶件材料1Cr18Ni9Ti粘着层的粘着与剥落,同时陶瓷中的Si向粘着层发生扩散转移,并在粘着层表面下20~30μm深度范围内产生裂纹和断裂而导致磨损;Ti(CN)基陶瓷在发生粘着层的粘着与剥落的同时,还由于摩擦温度很高引起陶瓷表面熔化,熔融状的陶瓷被挤走或冷凝收缩产生裂纹和断裂而导致磨损  相似文献   

15.
在销-盘式摩控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了Cu-Zr-Zr合金的电滑动摩擦磨损试验,考察了时效处理对其力学和电磨损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磨损表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Cu-Cr-Zr合金的损随时效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在500℃时达到最低值;随着时效温度的进一步升高,磨损率又开始增大,在电流作用下,合金的磨损机制主要有粘着磨损、磨粒磨损与电侵蚀磨损,在相同的摩擦磨损试验条件下,Cu-Cr-Zr合金的耐磨损性能明显优于Cu-Ag合金。  相似文献   

16.
静态下分别于25℃,90℃及180℃下进行硫化异丁烯(SO)、亚磷酸二正丁酯(DBP)、SO+DBP的混合物(质量比20∶1)、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及十二酸(LA)5种添加剂均以质量分数为2%的比例添加到液体石蜡(LP)中与铝合金进行油浸试验.用动-静摩擦系数精密测定仪评价了在铝合金表面上所形成的静态反应膜的摩擦磨损行为,并考察了上述添加剂在LP中对铝合金-钢摩擦副的润滑作用.结果表明:静态反应膜的摩擦磨损行为与添加剂的化学活性密切相关,其中DBP最易与铝合金发生反应,故其反应膜具有最低的摩擦系数和最长的耐磨寿命;ZDDP在180℃下的静态反应膜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和较长的耐磨寿命;SO、SO与DBP的混合物及LA的静态反应膜则不具有减摩抗磨性能,预示这些添加剂在LP中不与铝合金发生较强的化学作用.含上述添加剂的LP润滑下的摩擦磨损试验显示,DBP与ZDDP具有较好的摩擦学性能.这表明添加剂在铝合金表面静态反应膜的摩擦磨损试验结果与其在常规润滑下的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O’-Sialon-ZrO2-SiC复合材料/1Cr13钢摩擦副在600℃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摩擦磨损特性。结果表明:在600℃干摩擦条件下,O’-Sialon-ZrO2-SiC复合材料的磨损质量损失无穷氏于1Cr1我的磨损质量损失,O’-Sialon-ZrO2-SiC复合材料/1Cr13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波动较大,磨损机制以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中使用电沉积方法在铜基表面分别制备了纯银镀层和纯银/银石墨复合镀层,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两种镀层的磨损性能和行为.研究表明:室温至120℃,纯银镀层磨损机理为轻微的黏着磨损,摩擦系数稳定在0.35~0.45左右,磨损率为3×10~(-14) m~3/(N·m)左右;240~480℃,镀层磨损机理为明显的黏着磨损,磨损率急剧增加,摩擦系数不稳定.纯银/银石墨复合镀层在室温至240℃的磨损机理为轻微的黏着磨损,平均摩擦系数在0.1左右,磨损率增加缓慢;当温度超过240℃时,由于抗高温石墨膜的破裂,出现了严重的塑性变形;480℃时,复合镀层磨损机理主要表现为明显的磨粒磨损,摩擦系数不稳定,磨损率达到46×10~(-14) m~3/(N·m),耐磨性优于纯银镀层.  相似文献   

19.
摩擦片的摩擦磨损性能严重影响盘式制动器的使用寿命和客车行驶的安全性.以灰铸铁HT250圆盘为对偶件,利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在不同温度下对树脂基复合材料摩擦片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进行研究,同时应用JSM-651010LA型扫描电子显微镜、HGP-7500型光电直读光谱仪和HXD-1000TMSC型显微硬度测试仪对摩擦磨损表面进行观察和测量,表征其摩擦表面的微观形貌和测定微观硬度,进而推断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平均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随着温度升高,摩擦层的面积和其微观硬度的变化和平均摩擦系数、磨损率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在高温摩擦磨损过程中,黏着磨损占主导作用,同时伴随着切削磨损.  相似文献   

20.
以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s-BPDA)、4,4’-二氨基二苯醚(4,4’-ODA)、3,4’-二氨基二苯醚(3,4’-ODA)、4-苯乙炔苯酐(4-PEPA)为前驱体,设计并制备了热固性聚酰亚胺.采用球盘式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室温(25℃)、100、200、250、300和350℃条件下的滑动摩擦磨损试验.通过表征不同温度磨损后的材料和对偶表面形貌,研究了其高温条件下的摩擦行为和磨损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热固性聚酰亚胺的磨损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而摩擦系数却一直降低.这种趋势归结于聚合物接触表面机械性能的改变.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磨损机理也是不同的,25和100℃条件下的磨损主要为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随着环境温度升高到200℃时,磨损表面部分链段易于剪切,形成一层均匀的转移膜而降低了磨粒磨损;当温度升高至250、300以及350℃时,磨损表面的分子链段运动更加剧烈,在试验载荷持续挤压下,分子链间作用力破坏而剥落,磨损率急剧升高,表现为黏着磨损,并且环境温度越高,磨损率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