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为了计算高聚物真实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六十年代末,Grubisic和Tung分别提出普适标定曲线和GPC谱图改正的基本方程,但GPC曲线的数据快速处理仍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国外已生产联有微机的GPC仪,国产GPC仪所得谱图仍需人工计算。本文对标定曲线的拟合及GPC曲线的模拟进行了研究,试图进行脱机计算,以求出平均分子量及分子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在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大分子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测试中,本研究利用小分子乙二醇在系统中出峰时间恒定的现象,采用乙二醇的出峰时间作为标识物,将GPC的色谱图转化为相对时间,再以相对时间建立校正曲线,作为计算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依据。此方法解决了在测试色谱图的记录、校准曲线的建立和分子量的计算中以实际时间来表示和计算分子量时,由于GPC泵的重复性不稳定、色谱柱柱效的下降、仪器更换过不同的色谱柱等因素造成的使校正曲线出现偏差、分子量计算结果出现误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建议一种简单的用GPC曲线上淋出体积V_p;(V_(10)—V_p)及(V_p—V_(90))三参数来表征高聚物分子量分布的方法,其中V_p是GPC微分曲线上高峰的淋出体积值,V_(10)/V_(90)是GPC积分曲线上在累积分数10%及90%处的淋出体积值,V_p与高聚物的平均分子量有关,而(V_(10)—V_p);(V_p—V_(90))则表征分子量分布的高分子量及低分子量尾端所延伸的宽度,分子量分布对于高聚物加工性能及产品力学性能的影响常与高低分子量的尾端部分有着密切关系。 应用此方法比较了几个国内外聚碳酸酯试样的分子量分布变化和性能的关系,说明这种表征方式能够反映不同GPC曲线上的差异(即分子量分布的差异),也能够明确地反映聚碳酸酯的冲击韧性和应力开裂性质的优劣。  相似文献   

4.
使用ALC/GPC/244仪测定了醋酸纤维素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首先对试样CA398—(3)、CA394—(60)、CA_1分别进行GPC测定,并以waters公司的聚苯乙烯为标样,根据普适校准曲线和GPC谱图求出试样的重均分子量_w和数均分子量_n、分子量分布宽度和峰值分子量。  相似文献   

5.
成跃祖 《色谱》1989,7(3):171-173
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无灰剂(以下简称“剂”)是润滑油主要的清净分散添加剂。国内外有关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研究剂的组成和分子量分布的文献报道尚不多见,仅有Hillman等应用GPC分离和渗析技术而得的“剂”和油分别作为标样,用外标法测定了“剂”的组成;Bartha等虽然应用GPC研究了“剂”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分子量分布,但并没有研究组成与分子量分布之间的关系。 本工作采用μ-Styragel为固定相,四氢呋喃为流动相,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从而测定了“剂”的组成及分子量分布,并以再循环分离技术考察了外加聚异丁烯(PIB)后的分离度,以及方法准确度及精密度等。  相似文献   

6.
符之莲 《色谱》1985,2(4):227-229
本文提出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聚乙烯酸肉桂酸酯(PC)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并且,作出了几个国内外PC光致抗蚀剂样品的微分和积分分布曲线。 用国产的GPC仪器,柱的填料是NDG—L多孔硅胶球,用较窄分布的PS标样标定柱子,其分子量范围在1.8×10—3×10~3区间,校正曲线呈线性关系,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可达到2000块/米以上。 在这种凝胶中,用PS作为标样,应用流体力  相似文献   

7.
凌万友 《色谱》1987,5(4):207-211
 ]根据P聚合物的[η]P,GPC曲线和PS标样的校正曲线,计算出它的换算值(Mwps,Mnpc和[η]ps)和粘比系数,由Mark-Houwink关系式和P聚合物的Mwp,Mnp,[η]p值的流体力学体积(J)值计算式,可获得,以完成P聚合物GPC测定的校正工作。  相似文献   

8.
聚丙烯分子量分布的一种简易流变性质表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分子量分布是聚丙烯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对纺丝过程中的织构形成、卷绕丝的不均匀性和牵伸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它的表征和测量却不容易。目前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凝胶透过色谱法(GPC)测量试样的分子量分布曲线,并用其重均与数均分子量之比(D=(?)_w/(?)_n)作为分子量分布宽窄的表征量。可是聚丙烯的高温GPC测定需要昂贵的设备和细致的实验技巧,由于难于精确测量高分子量尾端的含量等实验技术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简易法测定涤纶树脂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慕君  张晴  史悠琴 《色谱》1989,7(1):38-41
凝胶渗透色谱(GPC)是测定高聚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一种相对方法,因此在测试样前必须对GPC柱子标定。通常采用“普适校正”和窄分布标样直接标定法来确定待测试样的分子量和淋出体积之间的关系,其结果的误差一般为±10~20%。近年来,有人借助电子计算器采用宽分布校正法标定GPC柱,但报道不多。  相似文献   

10.
渣油、沥青等重质烃类经中温液相碳化得到的缩聚沥青是制取沥青碳纤维等新型碳材料的主要原料。为配合重质烃类的工业利用及其碳化机理的研究,测定沥青及缩聚沥青的分子量分布(MWD)十分必要。 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检测沥青类产品的文献中,围绕如何建立校准曲线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方法。诸如,与纯样所作的校准曲线为比较的测定相对值法,以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1,2-结构含量在80~90%的1,2-聚丁二烯的长链支化,发现聚合物的立体规整性与聚合物的分子量无关,可以用GPC-自动粘度计联用技术研究其长链支化,产生支化的临界分子量为40万左右。  相似文献   

12.
利用高纯单一十二醇聚乙二醇醚C12En摸似配制Gauss分布型混合物,测定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增溶量及去污率。实验结果表明,聚乙二醇链长不同分布的醇醚混合物属于理想混合。混合溶液的Γ、Πcmc 随分布宽度增加而增大。形成表面吸附膜及胶束时,短 EO 链分子占先。胶束溶液对乙苯的增溶量随分子中EO数增多而增大。宽分布C12En的去污率优于窄分布,但在一定分布范围内,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从聚丙烯流动曲线估算分子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丙烯的控制降解技术由于能够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国内外都在进行研究.其中分子量分布是一个重要数据,它对于聚丙烯的注塑、纺丝、薄膜等加工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分子量分布一般用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之比D=Mw/Mn来表征,称为分子量分布指数.它可以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GPC结合特性粘度的方法,对聚辛烯-1四氢呋喃体系的Mark-Houmink常数进行订定。数据处理采用了Weiss法和流体力学平均分子量(?)_x两种方法,α值分别为0.701和0.625,相对误差10%左右,所得Mark-Hon-Wink方程Weiss法为:[η]_(THF)~(25℃)=3.89×10~(-4)[M]~(0.701)(?)_x法为[η]_(THF)~(℃25)=4.14×10~(-4)M~(0'625)。本文还研完了聚合反应条件对聚辛烯-1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发现三种TiCl_3为主催化剂,三乙基铝为助催化剂时,其GPC谱图均为双峰型,两个峰的比例随聚合反应条件不同而变化。表明聚合体系至少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活性中心,有着不同的形成和增长速率。  相似文献   

15.
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PAM)和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是目前世界上生产量最大的合成水溶性高分子。由于它们在水溶液中只要很低的浓度就具有高粘度的特件,故广泛用作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堵漏剂和增粮剂。  相似文献   

16.
离子选择电极(ISE)通常是基于能斯特响应来测定离子活度或浓度的。每一种ISE都存在着一个线性电位响应区域。为了满足线性响应的要求,待测组份浓度,介质酸碱度及共存的其它组份均受到较严格的限制。而许多实际体系(如混合稀土萃取体系)十分复杂,不仅待测组份浓度高,而且共存组份多,酸度变化也较大,电极在这类体系中常呈非线性响应。本工作报导CeO2膜稀土ISE在非线性响应区域对单一稀土和混合稀土的响应特性,和半经验数学模型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裂化无规聚丙烯制取丙烯低聚物的实验入手,通过对不同裂化反应程度的试料与产物的碘值、粘度、分子量分布等的组成特性变化规律的考查,提出单分子的端部剥离式反应模型,推导了零级反应速度的计算公式:dmp/dt=k0m0;同时也给出了最后进行单分子的一级反应速度的计算公式:dmp/dt=k1m(k1=2k0)。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用1×10-5mol~1×10-2mol Na2S2O3/mol AgBr和1×10-4mol~1×10-2mol Na2S/mol AgBr掺杂的立方AgBr乳剂的介电吸收频谱.发现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当Na2S2O3的加入量小于1×10-4mol/mol AgBr时,Na2S2O3,在AgBr微晶上吸附的影响占主要,样品介电吸收峰的fmax稍向低频方向位移,fmax位移量(△log fmax)的大小与AgBr微晶的表面状况有关.当Na2S2O3的加入量大于1×10-4mol/mol AgBr时,Na2S2O3对AgBr微晶表面的溶蚀的影响逐渐占优势,使AgBr微晶表面的结构不均匀性增加,同时乳剂的pAg上升,结果样品的fmax逐渐向高频方向移动,介电吸收峰亦相应展宽.Na2S的加入量小于1×10-3mol/mol AgBr时,样品的fmax有稍向低频位移的趋势.当将掺Na2S的样品干燥后在75℃和110℃下放置6小时后,fmax明显向高频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9.
Various commercially available stationary phases of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GPC) were tested to determine their effectiveness in aqueous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It was found that controlled pore glass (GPG) is the most suitable material for the separation of polyacrylamides and poly(acry1amide-co-sodium acrylate), dextrans, and poly(sodium styrene–sulfonates) in 0.1M aqueous Na2S04 solutions of ionic strength 0.3. A calibration curve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broad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polyacrylamide standards in a trial and error procedure. To avoid artificial oscillations on the evaluated distribution curves a cubic B-splin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alibration curve was used instead of the conventional polynomials. By applying this system the solution instability of polyacrylamides was observed by GPC and is discussed because of its general importance to the applicability of indirect molecular weight determination methods for polyacrylamides. The effectiveness of aqueous GPC was demonstrated in an evaluation of thermal degradation measurements of polyacrylamides. Finally, the feasibility of universal calibration of aqueous GPC by means of poly(sodium styrene–sulfonates) was investigated. It is apparent that in spite of some problems concerning adsorption of the polymer universal calibration is a successful tool for calibrating aqueous GPC.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unique macromolecular compression effect or delayed GPC elution of high M.W. material was observed using the GPC + LALLS technique for a polystyrene standard of M.W. 5.0 E5. Further overloading which resulted in nonlinear fractionation is also described. The degradation of a 4.2 E6 standard after elution was detected by LALLS with calculated M.W. of 1.0-1.1 E6 but not by GPC, as indicated by normal GPC retention time and the shape of the chromatogram. This degradation was further verified by reinjection of the collected fractions into the GPC which showed a bimodal distribution with calculated M.W. of ca. 1.0 E6 via GPC calibration and LALLS. The source of degradation was attributed to the 2 micron exit frit in the single Jordi mixed bed column. Similar degradation of 2.3 E6 standard to same M.W. of ca. 1.0 E6 was also observed. The use of these standards as GPC calibrants should not be affected by this “post column”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