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生化过程的神经网络组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神经网络描述未知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结合反应器物料平衡方程,提出了生化过程的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并提出了特别适合微生物发酵过程的Monod饱和型和基质抑制型的神经元传递函数。在Hebb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教师指导信号,提出了神经网络误差一次反向传播的快速学习算法。将此组合模型用于某流加发酵过程状态变量和动力学参数的在线估计,仿真研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组合模型具有训练速度快、预测精度高等优点,为动力学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一类静态非线性增益具有原点对称特性的M ISO双线性Hammerstein模型,提出一种稳态与动态辨识相结合的集成辨识方法。方法利用稳态信息获取稳态模型的强一致性估计,并通过稳态模型获得非线性增益的估计,再利用动态信息辨识获取M ISO双线性Hammerstein模型的双线性系统未知参数的一致性估计。结果获得一类M ISO双线性Hammerstein模型的集成辨识方法,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论集成辨识方法可用于解决一类MISO双线性Hammerstein模型的辨识问题,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3.
对RBF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了活性污泥系统的有关规律,表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将模型应用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和工程设计.在运行管理中分析了模型在预测和运行控制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在工程设计中,通过与传统方法比较,显示了在确定反应池容积上的有效性.通过实例,证明了模型在运行管理和工程设计上有效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化工动态过程中操作参数和生产结果之间往往具有极其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本文讨论了神经网络拟全化工动态过程数据,在过程模式识别,动态过程预测,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用神经网络建立过程软测量的模式,讨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模型结构和一种BP改进算法,并对污水处理过程的出水水质软测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法能够比较精确地建立起非线性过程的模型,且具有简明、灵活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活性污泥模型(ASM)是表述废水中各种污染物质与废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之间的复杂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的数学模型。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包括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BSM1模型、ASM-SST模型、ASM-ASS模型、活性污泥2号模型(ASM2)、活性污泥2d模型(ASM2d)、活性污泥3号模型(ASM3)、FCASM3模型等。对这些模型做了评价和比较,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需要在活性污泥法机理、模型参数的确定和相关软件方面开发上多做研究,在水处理工艺设计以及水质监测方面多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7.
活性污泥模型碳氧化过程参数的呼吸法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行开发的混合呼吸仪对异养茵好氧降解有机物过程进行呼吸测量,结合数学拟合分别对实验室污泥和污水处理厂污泥碳氧化过程模型参数进行了识别与估计.结果表明,2种污泥各自3个组合参数估计值的变动系数CV分别在13%以内和8%以内,单参数估计值的CV分别在25%以内和10%以内,混合呼吸仪高的测试频率和测量精度能够改善参数估计精度.呼吸测量实验初始基质浓度和污泥浓度通过影响呼吸速率曲线特性(信息含量)而影响参数估计的精度,是此类实验中需要重点优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模型的蔗糖结晶过程预测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蔗糖结晶过程控制中存在的模型复杂性和检测困难等问题,建立了蔗糖结晶过程的遗传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用一种改进的实数编码提高了遗传算法的搜索能力,并根据该模型建立了结晶过程的预测控制系统,仿真和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确定成糖时间和浓度方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Parex过程基于神经网络简化模型的操作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芳烃吸附Parex过程为例,在建立其稳态机理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获得了 特性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建立具有一个隐层的神经网络模型,并以此作为优化操作的简化模型。采用一种新的优化方法,得到吸附塔的最佳操作条件,以实现计算机的二级优化控制。  相似文献   

10.
以煤焦气化反应模型为基础,结合BP神经网络参数估计器,建立了用于模拟煤焦气化过程的混合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该混合神经网络模型能很好地描述煤焦的气化过程,可以得到在实验过程中无法测得的2个参数,即:在煤焦中具有活性的碳与总碳的比值A和具有活性碳的单位质量反应速率Rr。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对从AAA工艺多年运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工艺运行的最佳工况参数范围。  相似文献   

12.
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模型的机理、功能和表述形式等方面对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综述,详细介绍了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种模型:Eckenfelder模型、Mckinney模型、Lawrencd-McCarty模型、Andrews模型、WRc模型及国际水协的3套模型,分析比较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结合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成果和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析讨论了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可能主要集中于废水组分的进一步细化、污水处理厂运行快速自动模拟预测及控制系统和污水处理厂设计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与完善等方面,逐步缩小我国在模型使用方面与国外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基于模型的六箱一体化工艺的优化控制.针对六箱一体化工艺周期运行的特点,提出了两种阶段时间控制策略:Fix_time策略和NO3_control策略,前者的阶段时间是固定的,后者的阶段时间是通过在线检测缺氧池中SNO3及其变化速率自动进行控制的,Fix_time策略包含7个待优化参数,NO3_control策略包含6个待优化参数.在同时考虑出水水质和运行能耗两个目标的前提下,对两种策略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分析.结果显示:NO3_control策略相比于Fix_time策略更具适应性,在不同的进水条件下依然能够满足缺氧反硝化的时间要求,因此出水水质更好,同时运行能耗也较低.该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六箱一体化工艺设计的NO3_control策略能够进一步提升六箱一体化工艺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解偶联代谢对活性污泥工艺中剩余污泥的减量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减少活性污泥法中剩余污泥的产生,采用解偶联剂对活性污泥工艺中的剩余污泥进行减量化研究。研究比较了5种化学解偶联剂对活性污泥系统的污泥减量化短期效应以及对基质去除率的影响,并对影响其作用的因素和解偶联剂在水和污泥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解偶联剂,减量化效果差异明显,硝基类化合物比含氯类化合物的污泥减量化效果好。所有解偶联剂在对微生物进行解偶联的过程中并不影响微生物对基质的降解去除效果。污泥产率随着解偶联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实验所选择的温度范围内(20℃~30℃),温度对解偶联作用的影响甚小;酸性条件能提高解偶联剂对污泥的减量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批沉降实验研究活性污泥沉降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批沉降实验研究了活性污泥的区域沉降和压缩沉降规律,确定了沉降特性参数.考察了经验公式法确定区域沉降速率参数,发现其与实验测定值存在较大的差异.建立了一个关于压缩沉降过程中污泥层高度与时间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模型中参数的估计方法;运用批沉降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为理想地描述压缩沉降过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判断区域沉降到压缩沉降临界点的理论公式,导出了一个新的压缩沉降速率公式,表明压缩沉降速率不仅和沉降时间有关.还和污泥的初始浓度及污泥层初始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活性污泥法系统的各构筑物及其控制多数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该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设计和运行管理时应进行统一合理的考虑和安排,并提出了利用污泥有机负荷率N设计曝气池更为合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两相厌氧消化及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水产品加工废水.工程竣工监测结果表明:各项污染物指标均优于《厦门市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5/322-1999中的一级标准;在氨氮和CODCr去除效果方面和在处理后的中水部分回用于厂区冲厕、绿化和锅炉水膜除尘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8.
针对MIMO系统接收端信号之间的相关性影响其盲均衡效果的问题,提出一种级联的多输入单输出(MISO)均衡器。每级MISO均衡器恢复一个发射信号,之后利用信道估计算法对混合信号进行修改,修改后传递到下一级MISO均衡器进行类似的处理。通过原理分析以及性能仿真可见,级联的MISO均衡器能够克服信号相关性对均衡效果的不良影响,与传统MIMO均衡器相比,算法收敛后信号星座点更集中,全局用户间总干扰比也更低;并且下一级MISO均衡器的均方误差低于上一级。  相似文献   

19.
以庆阳市城市污水处理厂高负荷活性污泥工艺中试为例,根据高负荷活性污泥系统对溶解性有机物和颗粒性有机物去除的程度和机理不同,通过大量试验数据的回归拟合,提出了计算高负荷活性污泥系统处理城市污水曝气量的经验公式,此公式可为今后高负荷活性污泥系统的工程设计及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