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妓女是元杂剧中常见的女性形象.在妓女戏中,妓女形象较为复杂,大体可分为贞妓和淫妇两类,总体上看,贞妓形象占绝大多数.水浒戏中也有不少妓女形象,与妓女戏不同的是,水浒戏中的妓女基本上都是淫妇,因为水浒戏作者更趋向于传统伦理思维,有着较深的文化积淀,所以在面对妓女这一社会现象时,更多地从现实利害考虑,从而也就使得妓女形象迥异于妓女戏.  相似文献   

2.
在现存的六种元杂剧水浒戏中,刻画了两类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戏中对已婚妇女在婚姻家庭方面的善恶评判,往往是单方面站在男性的立场,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和思想偏见。水浒戏中刻画的正反两类女性形象,实际上是剧作家宣扬当时妇女是否遵守妇道贞节的鲜活教材。  相似文献   

3.
水浒故事的内容与影响力在某一时期定型,形成明确的水浒旨趣。而水浒故事的主题倾向却总是因人、因时而异,体现出长久长新、不断演变的特点。宋江起义对水浒故事的主题倾向具有开创的意义,在宋江起义发生之初,水浒故事包含的思想倾向就已经全部萌芽,在特定的时代,水浒故事的某一主题倾向可能被极度地放大,表现出群体极端化的倾向,但最终还是由狂热走向理性,体现出内省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明人水浒戏对<水浒传>一书的基本性质作了独特的诠释:<水浒传>不是"诲盗"之作,"盗贼"揭竿而起是奸邪逼良为盗的结果;"梁山草寇"实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他们以暴抗暴乃是以正诛邪、替天行道、重整乾坤的大义之举.明人水浒戏盛赞<水浒传>倡导的"梁山方式",其积极意义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水浒戏和小说《水浒传》中的李逵都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水浒戏中,李逵是个喜剧角色;而在小说《水浒传》中,李逵这一形象虽然也有着一定的喜剧因素,但是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悲剧人物。水浒戏和《水浒传》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创作主题的不同和故事流变等原因使得“两个”李逵的形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6.
水浒英雄们忠义豪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历来所世人所称颂。然而,在他们上山之前及他们往后的某些表现,显现出盗的一面,使无辜的百姓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7.
大一统的元代构建了一个疆域广阔的国度,但压迫粗放的外来统治导致社会处于充满多元冲突的失序状态。元朝文化的多元包容、商业俗文化的蓬勃发展、文人的仕进无门等,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内在需求和外部条件。公案剧在元朝的兴盛源于其继承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公案遗产及重戏谑、好针砭的戏剧风格,且契合了元朝的社会特点和群体需求。这不仅反映了社会情境与戏剧本体发展的互动关系,也说明了戏剧的文化传承和求索意义。  相似文献   

8.
"天下水浒论坛(菏泽)——水浒文化研讨会暨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年会"在山东菏泽召开,来自全国的近五十名专家学者围绕水浒文化、水浒文本阐释及人物解读、《水浒传》的传播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9.
元水浒杂剧对梁山事业进行现实基础上的理想化描写,梁山是一个光明的世界,梁山事业的主要内容"替天行道",便是除暴安良,扶困济危,杀恶棍,救百姓。而小说《水浒传》的主题思维是向更深层拓展的,它冷静、全面、客观地记叙了梁山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又到失败的过程。既反映了作家对于皇帝昏愦、奸臣当道的社会状况的清醒认识及无比忧愤,也体现了作家对梁山聚义事业的充分赞赏和肯定。作家更深的思考在苦苦求索整个封建社会的出路,这种思考反映了作者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10.
元代包公戏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各具特色,展示了元代社会特殊的经济、政治及文化风貌。剧作者通过始乱终弃的女性形象的典型刻画,展现出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遭遇,间接反映了不同阶级间道德观念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王建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3):110-114
鲁西南地区是水浒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对在中国两大曲牌体声腔体系之一———“弦索”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形成的地方剧种柳子戏中的水浒剧目,却从未有专家学者予以关注。柳子戏中的水浒剧目虽然不多,却也以对市民生活与商业文化的刻划、日趋现代化的叙事结构、鲁西南人民的英雄性格与雍容华贵的地域风情的展露描画出了戏剧史上的辉煌一页。  相似文献   

12.
水浒故事系列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明确的价值观念,这是水浒文化的实质内容.从狭义上说,水浒文化是以《水浒传》为核心,在水浒故事产生、成书和传播接受过程中形成的,与其相关的一切政治、伦理、宗教、军事、艺术、价值、习俗等精神现象的总和.从广义上看,水浒文化遗迹以及由水浒故事产生的各种物化形态,也属于水浒文化.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的水浒文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忠义的政治伦理观念;崇尚勇武精神;相当的包容会通精神;梁山水浒文化遗迹具有不可更易性.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中鲁智深说的"团鱼"并不是仅仅是指水生动物"鳖",它还指和尚敲打的一种团形木鱼;海和尚让杨雄之妻潘巧云看佛牙,这里的佛牙是男根的隐喻。  相似文献   

14.
清代是古代戏曲选本发展的转型时期,主要有三个特征:文人文化层的退场、昆腔选本的衰变和花部诸腔选本的崛起,体现了戏曲选本向民间立场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广东汉剧是粤东地区盛开的一朵鲜艳奇葩.其发展历程,与同处粤东客家地区的广东汉乐休戚相关,这种互为的相生性联系,为双方的进一步完善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广东汉乐称谓的变换历程、广东汉乐之音乐构成、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的多样性交流三方面可以得见广东汉剧与广东汉乐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宋、明文武科举均盛,《水浒》中却少见科举文化的渗透,数百人物中只有6人跟科举相关;《三国演义》每写人物的拜师求学,赞颂文士的出众文才、非凡见解,《水浒》则很少有斯文气息。鉴此,文章认为《水浒》的最早定稿蓝本当出于科举衰落、斯文扫地的元代,且出自不甚精通文史、未曾进过科场的下层人士之手。  相似文献   

17.
《条画五章》是蒙元时期较为重要的一部法律,关于《务画五章》的制定年代,众说纷纭,以1210年和1211年较为合理。《条画五章》长期被认为是“夷法”而未受到重视,直到近代才被作为“制法”而得到认可,这反映了大家对蒙古法律文化的认可过程。《条画五章》最重要的规定就是“出军不得妄杀”,但成吉思汗所理解的“妄杀”与《务画五章》的建议者郭宝玉是不一样的,《务画五章》禁止的是没有得到命令的个别的杀戮行为,而不是有组织的集体的“屠城”行为。  相似文献   

18.
回顾数十年来有关彩调剧的研究,不难发现大家多从文学、音乐、表演的角度切入分析彩调剧,却很少涉及其中语言的运用,特别是修辞手法的使用。事实上,彩调剧利用多种修辞手法营造诙谐、幽默的风格,比较突出的有诡谐、曲解等8种手法。这些手法的创造性运用丰富了这个剧种的表现力,形成了有彩调特色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制约闽南梨园戏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一种是来自于梨园戏班的内部“固守旧制”因素。几百年来,梨园戏班在演员的年龄、表演科步、戏曲内容的构造,特别是口授身传的师承关系上,执着地固守着从先辈那里留传下来的一些“遗规”,较少变革。而潮剧和莆仙戏,则在发展中多有变革,指出这对于思考梨园戏发展的制约因素问题应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