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在学校中演示吸附现象主要是用它来验证防毒面具中对有毒物质的吸收,这样不能得出吸附作用应用在工业上的完全概念。如:用以软化水,提净各种溶液,收集蒸气和气体等。加里宁城的某些学校(如第4,第11等)成功地演示了师范学院所创造的实验,这些实验很容易在课 相似文献
2.
一、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下右图。二、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装入蓝色的硝酸铜溶液,在锥形瓶中充满黄绿色的氯气,塞上单孔橡皮塞。 2.取几小块木炭放在坩埚中烘烤一下,以便赶走木炭多孔缝隙中的空气,使其有更好的吸附作用,待木炭冷却后,立即投入锥形瓶中,紧塞橡皮塞,轻轻振荡锥形瓶,使氯气和木炭充分接触,就能看到锥形瓶里的 相似文献
3.
生物碳质吸附剂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及机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松针为生物质代表,通过控制不同炭化温度(100~700℃),制备了一系列生物碳质吸附剂,表征了其结构和表面特征;以4-硝基甲苯为目标,探讨吸附剂在水中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机理及与其结构特征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制备经济高效吸附剂和预测其吸附性能与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生物碳质吸附剂的芳香性随炭化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增加、极性指数((N+O)/C)则急剧降低,逐渐从“软碳质”过渡到“硬碳质”,同时其比表面积则迅速增大.生物碳质吸附剂对水中4-硝基甲苯具有强的吸附能力,等温吸附曲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N指数和1gKf与其芳香性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定量描述了分配作用与表面吸附对生物碳质总的吸附作用的贡献.表面吸附的贡献量随炭化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表面饱和吸附量与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呈良好的线性正关系;硬碳质吸附剂的最大表面吸附量(Qmax,SA)与理论计算值(2.45μmol/m^2)相当,而软碳质吸附剂的Qmax.SA值则高于理论值.生物碳质的分配作用(Kom)取决于分配介质与有机污染物的“匹配性”和“有效性”,Kom值随(N+O)/C降低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化学教材演示实验[5-7]: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里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石蕊试液颜色的变化,待石蕊试液颜色变化后停止通人二氧化碳,取少量溶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观察石蕊颜色的变化(图1)。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进行用碳粉还原氧化铜实验时,都是按照书上的方法把碳粉与氧化铜混合后加热进行实验。这样由于氧化铜和碳粉混合在一起了,所以还原出来的铜就渗杂在碳粉中很难看见,即使仔细去找也只能看到星星点点的颗粒,效果不好。我在今年做这个实验时改变了一下方法,不把碳粉和氧化铜混合,先把碳粉均匀的放在试管的下端,然后再把氧化铜均匀的撒在碳粉上,按书上的装置装好,用喷灯加热3—5分钟就可以看到一层红棕色的纯铜浮 相似文献
6.
高一化学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 ,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实验资料和好经验 ,加强了实验教学 ,补充了好几个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注意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不过“碱金属”这一章的几个演示实验本人认为仍有诸多方面值得研讨。教材P2 9页 [实验 2 - 4],本人认为图 2 - 4的第四张图有欠妥之处 ,因为钠的密度比水小 ,大头针上的钠一旦与水接触 ,就会马上窜到瓶底浮于水面反应。如果说课本上的第四张图表示的是把塑料瓶倒置的一瞬间 ,那么最好再补充一个图示说明一下反应情况。实验改进见图 1:教材P32页 [实… 相似文献
7.
8.
问题的提出Ba(OH)2ܮH2O与NH4Cl的反应及实验被新旧人教版、苏教版等多个版本高中教材选作吸热反应的研究对象,但是该实验采用小烧杯盛装药品而导致的污染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该内容授课时正值夏秋之交, 此时各地气温尚高, 为使该反应吸热效应更明显, 实践中老师们习惯于加大药品用量以达到实验目的, 但由此导致氨气的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9.
10.
在讲授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除做好高一化学课本(试用本)设计的[实验5-4]外,我们还补充了一个减少反应物的浓度的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实验. 相似文献
11.
12.
腐植酸对砷的吸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腐植酸中含有大量的极性基团,对金属离子有较强的吸附性能。运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以泥炭腐植酸为原料,研究了腐植酸对砷(V)离子的吸附作用和腐植酸吸附剂中砷的回收,并得出了最佳的吸附和脱附条件。实验考察了酸度、时间分别对吸附和脱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腐植酸对砷吸附的最佳模型为Freundlich吸附方程,当溶液成中性时腐植酸对砷的吸附量较大且趋于平稳。砷的浓度为1μg/mL,溶液的pH值为7,吸附时间控制在55min时,吸附效果最佳,最大吸附率为85.49%。脱附的最佳条件为:pH值14,脱附时间20min。 相似文献
13.
几点说明:1.试管A,C尽可能选择长的。2.具支试管B中盛CCl4做为洗气装置,吸收溴蒸气。如需要可再串联1个。3.D为较粗的铁丝(可用8号丝),下端弯成b状,再扎上细铁丝(废石棉网上铁丝除锈即可)成刷状,长度2至3cm.实验前在粗铁丝a,b段上涂上凡士林油,使其能灵活升降。 相似文献
14.
取一只大烧杯,在中间插入一块与烧杯直径大小相当的、用废旧纸箱(包装箱)剪成的长方形纸板,作为阴极区与阳极区的隔膜。实验时将铁钉阴极和碳棒阳极分别用导线联在直流低压电源上(电压6V即可);注入饱和食盐水后即可接通电流。 相似文献
15.
用一个直径约5cm高约13cm的铁筒(罐头筒),上端钻一小孔,略细于火柴棍,下端边上用三角锉锉两个三角缺口(如图1)。实验时先将铁筒的小孔用火柴棍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铁圈压紧(如图2),再从下端的缺口处通入氢气,要多充些时间。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二氧化硫性质演示实验的改进方法,从实验的设计意图、实验装置的准备、实验的具体操作与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将自己的经验及做法作了一个完整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我们将红磷转变成白磷做这一实验,做法如下: 1.取一支中型试管,放入约0.5克红磷,将试管口稍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见40页右下图)。 2.将一块滤纸(或棉纸),描成管状,插入试管中,用胶塞将试管塞紧。 相似文献
18.
环境问题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一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健康生存。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未来,是人类发展的希望。结合学科特点,在化学课内渗透环保知识,已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重视,但我认为改进那些易造成大气污染的课内演示实验,确保师生身心健康尤为必要。为此,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真正的实用型燃料电池的制作工艺对于大多数人包括我们中学化学老师来说都是陌生的,学生对燃料电池的了解则更是仅限于课本及参考书对燃料电池基本原理的介绍.许多同学问过这样的问题:氢气和氧气互不接触竟然反应生成水且产生电流,太不可思议了,老师能否给我们做做这个实验?看来我们很有必要利用简易装置给学生演示一下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20.
石油催化裂化的演示实验,按照高中化学课本(试用本)第二册第157页[实验4——18]反复实验过多次,效果不好,改进后的做法如下:一、仪器装置见课本第157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