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交叉学科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交叉学科、科研团队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研究交叉学科科研团队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提出交叉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交叉性科学问题基础知识的培养以及研究生负责制建设三大措施,保证交叉学科融合,以便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2.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建设物理学一流学科的核心任务,传统的独立研究生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严重制约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本文针对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际情况,分析了物理学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现状,探讨了基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下的物理专业课程重构,提出"共同培养,协同创新"的教育理念,优化和完善研究生联合培养课程体系,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间的战略合作,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音乐声学是由传统的音乐声学发展而来的。传统的音乐声学主要是乐器声学。本文从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角度来阐述。一、当代科学、文化发展的特点除了各门学科本身的不断发展、深化、提高、扩展以外,当前的科学、文化发展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各种学科的交叉渗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两门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如生物物理、地球化学等可称之为第一类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4.
读者和编者     
《物理》2008,(1)
欢迎订阅2008年《物理》《物理》是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出版的物理学综合性期刊,1972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致力于传播当代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前沿最新进展,促进物理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沟通科研与产业,推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物理》面向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广大读者,即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及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医学等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教师、技术开发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研究生和大学生,以及关注物理学发展的读者。《物理》作为中国物理学会的机关刊物,是中国物理学会与物理学…  相似文献   

5.
 一、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在此前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和许多重要物理实验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许多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原子、分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固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以及粒子物理等,都得到极大发展.与此同时,科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如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大气物理、海洋物理、地球物理等等.物理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的实验方法向其他学科转移,促成各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其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行课程体系下, 各学科独立, 但各学科存在学科交叉现象, 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 要综 合考虑, 充分利用所学各种知识, 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分析学科间交叉内容, 基于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模型的学 习方式, 有助于学生对各科目的深入理解和融合贯通, 对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更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宋立军 《物理实验》1996,16(5):224-224
师专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宋立军(长春大学130022)引言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一直在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的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相溶合,形成许多新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例如凝聚态物理、生物物理、低温物理等.各种家用电器,...  相似文献   

8.
《物理》1991,(1)
知识和进展 当前物理学的特别重要而有趣的问题(朱建国编译); 90年代物理学:学科交叉和技术应用(总论)(Physics Survey Committee et al.,U.S.); 交叉学科介绍:理论生物物理漫谈(罗辽复); 物理学与生命活动(陈润生); 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稀土发光──稀土荧光探针及荧光标记在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应用(李文连); 我国低温等离子体科学技术进展(吴承康); 强激光对薄膜的损伤研究(吴周令); 加速器质谱技术及其应用(李业祥); 物理学和经济建设 从基础研究到高技术产业(王震西等); 光电子晶体材料和器件的发展趋势与战略(邬承就); 量子电子器件(Fe…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基本素养的教育,素质教育担负着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物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物理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对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静电生物效应及其应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梁运章 《物理》1995,24(1):39-42
静电生物效应是静电学与生物学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效应,综述了静电生物效应的研究内容,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一门崭新的交叉学科-静电生物学必将诞生。  相似文献   

11.
大学物理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开设物理实验公共选修课将有利于推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论文介绍了西安石油大学开设“综合设计型物理实验”公共选修课程的相关情况。通过实际教学环节的检验,公共选修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提出了课程运行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科学素质培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物理学作为一门探索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它的产生及其发展无不包含着探索、创新的基本特征,在培养学员探索、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有其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从学科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大学物理在培养学员创新能力上的作用,本拟从四个方面的“定位”进行对策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物理学对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物理学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新一代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科学技术工程人才是大学的主要职责.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人类进入科技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要靠教育来培养.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脱离了具体学科,创新能力就会落入空谈.为此,我们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将创新的理念和创新意识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1强化物理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长期存在重理论公式推导和理想化条件下的讨论,缺乏在理想模型和实际应用之间架桥的意识,对物理学应用方面的知识介绍较少,理想化模型与实际应用问  相似文献   

15.
 生物物理遗传学是生物物理学与遗传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型边缘学科.它拓展了物理学的应用领域,也为生物学特别是遗传学提供新的研究方法.本文拟对生物物理遗传学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6.
文章作者对面向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现代物理实验课程进行了建设与创新,开展基础课程教学与学科科研方向相融合的模式,实现了课程实验专题研究训练,建立了真空技术与镀膜、现代光谱、现代光学、晶体结构与物相、核磁共振和半导体等六个专题实验,探索了以专题型实验串通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学习,强化了学生综合科学能力的培养。这些尝试可为高等院校物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和国内院校研究生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物理教学一直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在实施教学中,必须注重素质教育,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发掘课本资源等途径,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发展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实验设计与探索等方法手段,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课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最为有效的学科之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人,在物理教学中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在物理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与探索,现成文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包括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型实验等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传授知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完整教学体系,在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等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教学与科研创新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思想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生物物理,特别是生物物理材料的医用研究,近年来在国际医用科学界形成了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热潮。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从医用科学的角度来看,生物与物理的结合是一个正待发掘的宝藏。这是一个新的交叉领域,充满挑战性又富有机会。人们已经用生物物理材料制作除大脑以外的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用于医疗。目前,在富有挑战性的仿生、智能材料及组织工程材料的研究方向上,都在丰富生物医用材料的内容,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应用中,也不乏有许多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生物物理医用材料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生物物理何以在20世纪60~70年代崛起并得到迅猛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