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北京时间2006年9月13日0时02分,一枚中国“长征3号甲”(LM-3A)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携带的国产通信卫星——中星22A(Chinasat22A)送入预定轨道。火箭升空25分钟后,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Chinasat22A卫星已顺利进入近地点207公里、远地点42000公里的预  相似文献   

2.
《数字通信世界》2006,(9):14-14
9月13日0对02分,我国自行研制的“中星-22号A”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火箭升空25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卫星已顺利进入近地点207公里,远地点42000公里的预定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3.
2007年7月5日北京时间20时08分,我国大容量高功率的通信广播卫星中星6B(China Sat-6B)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3号乙型火箭发射升空,并很快进入115.5°E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定点位置。  相似文献   

4.
10月24日,全国人民还沉浸在17大胜利召开的喜悦之中,西昌又传来了举国欢庆的喜讯,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顺利发射升空,24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205公里、远地点高度50900公里,周期约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实现了准时发射、准确入轨的目标,发射阶段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5.
守望直播     
2008年6月9日晚间20:45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3号乙”运载火箭载着“中星9号”直播卫星腾空而起。26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消息:星箭成功分离,“中星9号”进入了近地点高度为214公里、远地点高度为49887公里、轨道倾角为24.2℃的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6.
某类地球同步轨道星载光机电设备跨舱板安装于卫星舱内外,二维转台绕两轴转动指向地面,加剧了吸收外热流的变化;内部光电器件发热量大,但传热路径复杂,对温度场的均匀度和稳定度有较高要求,这些给热控设计带来难度。针对光机电设备的工作、构型特性和在轨热环境,进行热控系统区域化设计,提出三级控温、多层安装环和热收集、输运通道等热控创新措施。通过NX TMG热分析软件对极端工况进行仿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热控方案正确有效,实现了多姿态变化光机电设备的温度场控制。  相似文献   

7.
《数字通信世界》2011,(8):84-84
7月27日5时4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2005年4月12日20时0分,一枚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三号乙"(LM-3B)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将香港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的亚太6号(Apstar 6)通信卫星送入太空。火箭升空约25 分钟后,星箭分离,从西安卫星测控中  相似文献   

9.
航天科技     
《卫星与网络》2009,(10):70-72
海南航天发射场动工 9月14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建设的海南航天发射场,在海南省文昌市破土动工,成为我国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又一个航天发射场,预计于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海南航天发射场由发射场区、配套测控站等区域组成,发射场区地理位置在北纬19度左右.包括发射区、技术区、试验协作区、技术勤务保障系统等。主要用于发射新一代大型、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航天器等航天发射任务。发射场建成后.不仅可以基本满足国内各种轨道卫星发射的要求,也为我国运载火箭更多地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雨的空间分布特性,对现阶段降雨测量雷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提出了一种地球同步轨道星载降雨测量雷达设计方法。该雷达采用Ka频段工作频率,采用螺旋扫描实现5 000km直径的圆区域覆盖,可实现0.3mm/h以上强度降雨的探测。同时,地球同步轨道降雨测量雷达可实现定点观测,通过3~4颗卫星组网即可实现全球覆盖。该雷达是实现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监测,军事战场作战环境综合探测的必要装备。  相似文献   

11.
《卫星与网络》2011,(11):59-59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正在计划将印度"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火箭"(GSLV)和"极地轨道卫星运载火箭"(PSLV)的发射任务全部或部分分开在两个航天发射场进行。而目前,印度仅有一个航天  相似文献   

12.
数字卫星电视的出现,大大改善了人们收看卫星电视的视觉效果,进而逐步将模拟卫星电视淘汰。然而,这种发展也确实使接收者增加了接收的难度,数字卫星电视信号的接收不再像模拟卫星电视信号那么简便、直观、容错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格林尼治时间2008年4月28日5时,一枚俄罗斯、乌克兰合作研制的Zenit3SLB型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起飞,将携带的以色列新一代通信卫星Amos3送上太空。火箭飞行约7小时20分钟后,星箭飞离,卫星被送入预定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不久,地面测控站接收到卫星第一次发送的信号,数据显示,Amos3卫星各系统运行正常,这次商业发射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2005年4月12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亚太6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亚太6号卫星是由法国阿尔卡特公司采用SB4100C1卫星平台建造的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用于接替亚太1A卫星。这颗卫星首次全部采用欧洲部件制造,拥有50个转发器,其  相似文献   

15.
格林尼治时间2008年2月11日11时34分,一枚俄罗斯"质子-M"(Proton-M)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努尔航天发射场起飞,将携带的挪威新一代通信卫星Thor5送上太空。火箭飞行9小时23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进入预定的地球同步轨道,表明这次商业发射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卫星与网络》2011,(12):28-28
美国航空技术新闻网站2011年7月18日,美国洛克西德·马丁公司建造的首颗天基红外系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SBIRSGEO-1)于6月21日向地面站传回了酋张红外图像。该卫星于5月7日发射升空,各项指标均正常,  相似文献   

17.
《移动通信》2015,(21):54-54
11月12日起,东航将与中国电信合作,率先在上海往返纽约、洛杉矶、多伦多航线上开启空中互联服务,成为国内首家将空中互联服务投入商业运营,并在国际远程航线中为旅客提供空中上网服务的航空公司。此次开通空中互联服务的是东航新引进的波音777-300ER远程宽体客机。  相似文献   

18.
浩瀚的星空带给人们无数的想象和好奇,目前随着地球同步轨道上卫星数量的增多、定位角度间隔缩小和星载转发器功率的不断增加,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技术的普及,让使用小口径天线接收国内外丰富多彩的卫视节目成为可能,而且千元以内甚至几百元一套的接收器材也达到了大众可接受的消费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内人士收看境外卫星电视节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虽然目前的收视群体主要以“品”机、摩机与追“星”的卫视发烧友和有线电视台站工作人员为主,但多数人都很想了解目前卫星电视技术的现状,因此笔者就目前国内卫星电视市场、器材和节目收视等技术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以满足消费者的这一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