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十八烷基聚氧乙烯和环氧氯丙烷的封端反应制备了α-环氧基-ω-十八烷基聚氧乙烯大单体.并采用BF3·Et2O引发THF和大单体共聚合,得到了梳状的十八烷基聚氧乙烯接枝共聚醚.以该共聚醚为软段合成了十八烷基和聚氧乙烯复合修饰的聚氨酯(PEU-g-PEO-C18).通过血小板粘附试验对材料的体外抗凝血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具有选择性吸附白蛋白功能的十八烷基和PEO复合修饰聚氨酯,材料表面血小板粘附量明显减少.材料血液相容性的改善可能来源于疏水性的十八烷基和亲水性聚氧乙烯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以磺酸基为末端基的聚氧乙烯(PEO)接枝聚醚氨酯和氨基酸反应,将赖氨酸(Lys)和酪氨酸(Tyr)通过PEO为"间隔臂"固定在聚醚氨酯上,制备了氨基酸和PEO复合修饰的聚醚氨酯PEU-g-PEO-SO2Lys和PEU-g-PEO-SO2Tyr.通过血小板粘附试验对材料的体外抗凝血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具有选择性吸附纤溶酶原功能的赖氨酸和PEO复合修饰聚氨酯,不仅减少了材料表面血小板粘附量,而且减少了材料表面血栓的形成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十八烷基聚氧乙烯和环氧氯丙烷的封端反应制备了α-环氧基-ω-十八烷基聚氧乙烯大单体。并采用BF3·Et2O引发THF和大单本共聚合,得到了梳状的十八烷基聚氧乙烯接枝共聚醚。以该共共聚醚为软段合成了十八烷基和聚氧乙烯复合修饰的聚氨酯(PEU-g-PEO-C18)。通过血小板粘附试验对材料的体外抗凝血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具有选择性吸附白蛋白功能的十八烷基和PEO复合修饰聚氨酯,材料表面血小板粘附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以碘酸基为末端基的聚氧乙烯(PEO)接枝聚醚氨酯和氨基酸反应,将赖氨酸(Lys)和酪氨酸(Tyr)通过PEO为“间隔臂”固定在聚醚氨酯上,制备了氨基酸和PEO复合修饰的聚醚氨酯PEU-g-PEO-SO2Lys和PEU-g-PEO-SO2Tyr。通过血小板粘附试验对材料的体外抗凝血性进行 了初步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具有选择性吸附纤溶酶原功能的赖氨酸和PEO复合修聚氨酯,不仅减少了材料表面血小板粘附量,而且减少了材料表面栓的形成量。  相似文献   

5.
聚氨酯-接枝-磺化聚氧乙烯的合成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梳状的磺化聚氧乙烯接枝共聚醚和4,4’ 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反应,合成了磺酸根离子和聚氧乙烯复合修饰的聚氨酯(PEU g PEO SO3Na).通过血小板粘附试验对材料的体外抗凝血性试验表明将具有“类肝素”生物活性的磺酸根离子通过PEO为“间隔臂”固定在聚醚氨酯上,不仅可以有效地阻抗血小板的粘附、活化,还可以有效地阻断内外源凝血途径,具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细胞相容性聚氨酯的合成及其细胞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紫外光和过氧化氢的共同作用下,过氧化氢基团被引人到聚氨酯膜(PU)表面.将丙烯酸羟乙酯(HEA)吸附于氧化后的PU膜表面,在紫外光下实现了膜表面的接枝,并考察了接枝膜的表面性能.人体脐带静脉内皮细胞粘附和生长的研究表明,HEA接枝后的PU表面细胞粘附率显著提高,细胞的生长速率加快,增值率提高.  相似文献   

7.
以聚碳酸酯聚氨酯(PCU)为基质材料,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PCU-COC(胆甾醇油烯基碳酸酯)和PCU-PPC(丙酰氧丙基纤维素)两种液晶复合膜.对复合膜的表面形貌和复合膜中液晶在PBS溶液中的流失率以及液晶种类和液晶含量对复合膜的溶血率、动态凝血性能和表面蛋白吸附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液晶复合膜的溶血率均低于5%,符合生物材料溶血试验要求;两种复合膜的抗凝血性能均优于相应的基材PCU;与相应的PCU-PPC相比,PCU-COC复合膜的抗凝血性能较好,但PCU-COC复合膜中的COC在PBS溶液中较易流失.  相似文献   

8.
采用125I放射标记技术研究了血浆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十八烷基聚氧乙烯(PMMA-g-SPEO)、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乙基聚氧乙烯(PMMA-g-EPEO)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十八酯共聚物(PMMA-co-SMA)表面的竞争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十八烷基聚氧乙烯复合修饰的PMMA-g-SPEO可高选择性地形成白蛋白可逆吸附层,有效地阻抗血小板的粘附,延长材料的凝血时间,是一种理想的白蛋白原位复合的生物医用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9.
血液相容性及表面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血液相容性是生物材料的必要条件 ,本文结合血栓形成的机理 ,综述了改善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主要的几种表面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分子水平角度对改性PEU/LCP复合膜的合成进行设计,TN1及复钙、溶血、血小板粘附试验测定表明:一定质量比的LCP与PEU进行共混交联复合,其复合膜的血液相容性及物理机械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这说明,这种设计合成路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二甲基硅氧烷-b-乙二醇嵌段共聚物(DMS-b-OE)对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PDMS/PU)共混体系的增容,重点研究了增容共混体系的微观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力学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DMS-b-OE对PDMS/PU具有优良的增容作用,改善了PDMS/PU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提高了该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其抗张强度由3.4MPa提高到7.6MPa。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酸度条件下,环丙沙星(CPFX)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了药物对BSA构象的影响,证实了二者间相互作用为单一的动态猝灭过程,求出了猝灭常数,并依据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药物与蛋白的最近距离.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液法制备了聚(氯乙烯-醋酸乙烯酯)(PVCAc)与热塑性聚醚型聚氨酯(TPU)的共混膜(PUV).通过FT-IR和DSC对膜的形态和相容性进行了研究.与聚氯乙烯(PVC)相比,PVCAc与TPU的相容性明显增强.将PUV膜浸没于H2O2-CoCl2溶液中25 d进行加速氧化实验,结果表明:PUV膜的氧化稳定性优于TPU和TPU/PVC的共混膜(PUC).此外,PUV膜的力学性能明显高于PUC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合成烯丙基端基采氧乙烯大分子单体的两种方法(引发法和封端法)。合成产物具有预期的结构。获得的大分子单体与小分子丙烯酰胺共聚,可得到不同组成的共聚物。考察了大分子单体合成条件和端基重排因素,获得了这种大分子单体制备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分子单体技术合成了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链,聚氧乙烯链为侧链,末端为白蛋白诱导吸附基团的十八烷基功能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十八烷基聚氧乙烯.采用变角X光电子能谱和表面接触角研究了该功能聚合物在空气和水界面的性质.结果表明,在聚合物-空气界面,十八烷基聚氧乙烯(SPEO)的表面含量随表面层厚度的降低而升高,并在表面发生高度富集.在聚合物-水界面,聚合物表面重组行为较弱,形成了高SPEO含量的疏水表面,该SPEO尾形结构表面预期可发挥聚氧乙烯和十八烷基的协同作用,形成白蛋白原位复合的生物医用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一类新的具有二种聚醚软链段(PTMGT和PEGT)和一种聚酯硬链段(PET)的混合聚醚-聚酯嵌段共聚物(MPEE)的合成和它的血液相容性,并与具有相同软、硬链段比及相同软链段组成比(PTMGT/PEGT)的二种聚醚聚酯嵌段共聚物(PTMGT-PET和PEGT-PET)的共混物(BPEE)的性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聚醚聚酯嵌段共聚物的血液相容性可以通过引入亲水性好的PEGT组分而得到提高;(2)在多数的组成比下,共聚型的MPEE具有比共混型的BPEE优良的血液相容性;(3)特定的组成比:PTMGT/PEGT=60/40(mol),共混型的BPEE:(60/40)呈现最好的血液相容性以及最佳的力学性质。研究中发现材料的微相分离结构同血液相容性有关,细微的相分离结构可导致优良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葡萄糖、丙烯酸羟乙酯和丁二胺反应,制备了含不饱和双键的糖基功能单体。 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合成的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确定。 采用紫外光引发接枝聚合技术,将制备的不饱和糖单体接枝聚合到聚氨酯膜的表面,以衰减全反射模式下傅里叶红外光谱对表面接枝反应进行了确认。 通过静态水接触角实验和血小板黏附实验,分别对改性聚氨酯膜表面的亲水性和血液相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聚氨酯膜表面的接触角从86°降低到45°,血小板的粘附量由14.36×103 cells/mm2减少到2.57×103 cells/mm2,亲水性明显增强,血液相容性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大孔吸附树脂用二乙酰化甲壳素(DAC)包囊的方法,对包囊树脂的膜层进行了考查,得到有意义的结果。动物血液灌流试验表明,树脂经DAC包囊后,灌流过程中血小板和血细胞的损失显著减少,吸附能力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异氰尿酸三烯丙酯 TAIC)为交联剂,醋酸乙烯酯(VAC)为单体合成的共聚物(VT),经皂化和活化后,固载上DNA,即得含DNA配体的VT吸附剂。测定了各产物的物理性能,表面形态,红外光谱和血液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具有较大平均孔径,皂化后亲水性增强,随活化而使比表面积增大,孔分布趋于均匀,固载DNA的能力高,致使最后产物表面DNA覆盖致密程度高,考察其血液相容性良好,对血小板粘附率约为10%,对白细胞无破坏,每克吸附剂清除抗-DNA蛋白2小时可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