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氮是地球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一切生命物质皆含有氮。1772年英国爱丁堡一位医学大学生D·拉瑟福德首先发表关于氮的报告,因而通常将氮的发现归功于他。然而几乎同时英国化学家J·普利斯特利、H·卡文迪什和瑞典化学家C·W·舍勒也发现了氮,法国化学家A·拉瓦锡首次鉴别出氮为一种元素而定名为氮(Azote)。现用名氮Nitrogen系1790年确定的原意为“硝石的形成者”。  相似文献   

2.
熵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化学反应的方向性问题,也即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能否进行和进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是化学中一个基本理论课题。十九世纪,在化学领域中曾先后提出了二个有名的法则。一个是用反应是否放热和放热多少来判断化学过程方向性的汤姆逊-柏特洛原则;另一个是判断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的勒夏特里原理。勒夏特里原理虽然正确,但它的主要问题是提供不出定量的关系来。汤姆逊-柏特洛原则,在理论上看来有一定道理。因为,体系通过反应放出了热量,体系自身的能量水平显然降低了。化学过程沿着能量降低的方向进行,和水自  相似文献   

3.
约瑟·普利斯特利的名字是和1774年氧的发现连在一起的。近来一般认为这个发现应该归功于舍勒。后来拉瓦锡的氧化实验引起了我们今天所认为的“新化学”的演变。然而这些化学家都不是第一个从它的化合物来制备氧或研究它的性质的人。差不多在两个世纪以前,有一个荷兰人叫考奈利斯·雅科布孙·德莱贝尔(Cornelis·Jacobszoon·Drebbel)(1572—1633),用加热硝石制得氧气,这个方法至今仍在中等学校使用。德莱贝尔之所以没有被认为是氧的发现者,大概是由于他的一生只有一部分时间是作为炼金家,而且没有  相似文献   

4.
陈荣三 《化学通报》2001,64(4):251-252,239
我于 1 95 6年考取南京大学研究生 ,从师戴安邦教授。他指定我参加“硅酸及其盐的研究”课题小组。 1 960年研究生毕业后 ,留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工作。在教学上 ,我是戴先生的助教 ;在科研上 ,我是他的主要助手和他的研究生的副导师。在以后 ,即使我本人晋升了副、正教授 ,并且自己也招了研究生 ,仍一直在他的指导和关怀下工作着。从 1 95 6年 8月第一次见到先生 ,到 1 999年 4月他逝世 ,我和他有 40多年的朝夕相处 ,亲身领受到他在教学、科研、做人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 ,他为我们树立了光彩永存的榜样。1 治学态度戴先生的治学态度可用“勤奋…  相似文献   

5.
袁翰青 《化学教育》1984,5(3):58-60
雷利勋爵(Lord Rayleigh)本名约翰·威廉·斯特拉特(John William Strutt),后因继承了他祖父和父亲的爵位,所以他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就根据英国的习惯,称为雷利勋爵第三,科学界一般则简称他为雷利勋爵。他是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期英国最出名的一位物理学家,他既在实验物理方面,又在理论物理方面,有过重大的贡献。尽管他的主要贡献是在经典物理学方面,可是他晚年对于近代物理学,如量子论和相对论,都发表过重大意见。因此,我们可以说,雷利勋爵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科学家。  相似文献   

6.
М.В.罗蒙诺索夫(Ломоносов)在1711年11月3日诞生于阿尔罕格两省的德尼索夫克村,罗蒙诺索夫是把化学建立起来、使它成为一门科学的人。他的父亲是一个富裕的渔人。从童年时起,罗蒙诺索夫就帮助父亲打渔,帮助父亲运送货物。他在严冷的北方一直居住到十九岁,这给予他很大的影响。由于他很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他看到了边区自然环境的特征。他随父亲走了北方边区的许多地方,熟习了不少行业。直到他的晚年,他对各种工艺还是抱有很大的兴趣。渔人的劳动和北方的环境使人养成坚强的意志和韧性,这种性格的特征在罗  相似文献   

7.
张滂院士不久前离开我们了。他走得安详、宁静,并把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作为他对社会所能做的最后贡献,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品格。我很荣幸应《大学化学》编辑部之邀,为张先生写篇短文纪念他。我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留校任助教,在他指导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应该说是了解他的。很希望能通过对他的缅怀,给读者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8.
分析化学已发展到分析科学阶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高鸿 《大学化学》1999,14(4):4-7
早在50年代后期高鸿教授就开始思索一个问题———分析化学研究什么特殊矛盾?他提出了分析化学研究的特殊矛盾是对象和方法的矛盾。1960年他写成了“分析化学研究什么特殊矛盾”一文。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这篇文章一直没有发表。“文化革命”中,这篇文章被红卫兵抄家时抄走,从此原稿失落了。30年来,他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他认为分析化学家应该具有数学的、物理的和电子学的知识。根据这种认识,早在50年代后期,他担任教研室主任的时候,就选派青年教师脱产去进修数学和电子学。他还大力在分析化学教师中进行“无线电扫盲”。他的这些措施对发展南京大学的分析化学专业起了促进作用。1962年他在北京民族饭店参加国家学科规划会议。在会议上谈了上述文章的内容,向化学界的前辈请教。他先后在北京、上海、西宁、长春、西安、兰州、福建、武汉、乌鲁木齐等20个城市就这个问题作过报告,对促进我国分析化学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例如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组1990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分析化学前沿与教育研讨会”,高鸿教授在会上作了“分析化学现状和未来”的主题报告。这个报告是在他主持下由以程介克教授为首的,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5位教授  相似文献   

9.
侯德榜作为一位化学家、化工技术专家和化工实业家,不仅在化工技术研究和开发中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而且在他的许多论著中和他的科学技术活动中,都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他的技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RichardN.Zare 《色谱》2003,21(1):1-4
即使在群星灿烂的美国科学界 ,斯坦福大学RichardN .Zare教授也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 2 5岁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37岁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并于 1996年至 1998年任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主席。RichardN .Zare教授获得过许许多多的荣誉和大奖。迄今为止 ,他已发表论文 6 5 0多篇和专利多项 ,并有专著 4部。他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极为关注 ,在百忙之中曾多次来华访问、讲学和交流合作。他的斯坦福大学实验室为中国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如今 ,他又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 ,做《色谱》杂志的国际编委。这是RichardN .Zare博士在 2 0 0 2年 6月来中国讲学时的一篇讲演稿 ,其中充满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和憧憬 ,以及对中国科学技术及人才的期盼。我们征得他的同意后略加修改 ,在此发表以飨读者。(副主编阎超 )  相似文献   

11.
“科学研究必须走在前沿,决不能跟在別人后面,希望在我们共同合作的研究工作中保持这样一种哲学。同时还应有很大的忍耐、勇气与勤奋。”两年前筒井教授在商谈合作计划时所说的一段话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中,他那洪亮的声音仍在我们耳边回响,他那笑容仍呈现在我们眼前。然而,今日他已经与世长辞了。金属有机化学家、教育家美国、Texas州农机大学化学系教授筒井稔于1981年3月10日患心脏病不幸逝世,享年62岁。他是一位美  相似文献   

12.
杨承宗教授是我国放射化学的奠基人。他早年在法国巴黎大学居里镭学研究所师从约里奥.居里研究放射化学。195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婉谢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以期早日报效祖国。建国初期,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领导开展了放射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杨承宗在我国核能事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贡献是组织并领导了用于核试验的燃料铀的制备和培育了我国新一代放射化学工作者。他是一位德高望重成绩卓著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本文是他科研和教学生涯的简要记述,将给我们以教育和启迪。  相似文献   

13.
1991年2月28日,鲍林(L.C.Pauling)渡过了他90岁生日。在加利福尼亚和他的家乡俄勒冈,朋友及同事们为他举办了一系列喜庆活动,祝福这位两  相似文献   

14.
袁翰青 《化学教育》1983,4(6):53-55
阿佛加德罗是意大利人,1776年8月9日生于都灵市。他出身于一位著名律师的家庭。他在1792年16岁时也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1796年20岁时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且做了好几年的律师。从1800年24岁起,阿佛加德罗的兴趣转到数学和物理学方面,因此在1820年被聘为都灵大学数学物理教授。尽管他的学识很渊博,但由于政治变化的原因,不久他就失去了这个职位。到了1832年,这个讲座才又恢复了,但是请法国人柯西(AuguatinLouisCauchy,1789—1857)担任,他是当时很有名的数学家,可是他在1833年就离开意大利,到布拉格任教授去了。  相似文献   

15.
江元生 《化学进展》2011,(12):2399-2404
本文回顾唐敖庆先生的科教活动与事迹,从中展现他的学术思想、治学风格。上世纪中叶,他在国内环境中,独立自主地培养人才,开展研究,创建理论化学,并使之繁荣兴旺。他特别重视教学,视相关的课程学习为从业打好基础、开启智力、培植兴趣、进入研究的必经手段。据此,每招收新研究生和开办高层人才培训班时,必先系统授课。而在科研立项中,他...  相似文献   

16.
一百年以前,1860年12月6日,俄国最伟大的学者——化学家之一尼古拉·谢苗诺维契·庫尔纳科夫,在俄国誕生了。在这篇文章中,我打算在研究他的著作和我与他最后十一年共同工作的经验基基上对他的生活和活动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 1881年俄国伟大的学者布特列洛夫预言了元素的“同位性现象”的存在。他不仅预言了同位性现象,而且给于了正确的描述。他在当时认为,可以用新的,在他那个时候还不知道的方法去分离元素;分出的部分其化学性质绝对相同但又不完全相同。大约过了30年(1910年)他的预言才被索地所证实。  相似文献   

18.
1996年夏我从香港回北京参加学部大会,在宾馆的餐厅里见到汪猷(君谋)学长和他的女儿已就软食座[1]。他见我走过来,对我说1935。我明白他的意思,是说我们二人在该年秋在明兴的学生宿舍相识的。他在1931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2],接着到北平协和医学院跟吴宪教授从事研究工作四载。1935年夏他乘火车到莫斯科,参加国际生理学会议。会后他到德国明兴(一译慕尼黑)大学深造。由于他有四年研究和有论文发表,系主任魏兰(GeheimratProf.Dr.H.Wieland)教授准他免考第二试(Hauptp…  相似文献   

19.
王忠民  张庆 《化学教育》1988,9(5):58-60
本生是一代实验化学的名师巨匠,他的一生在化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几十年的科学实验和研究中,他潜心钻研化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他亲自设计和改进了诸多实验仪器和装置,并为此做出了发明和创造。他的主要贡献有:创立了光谱分析法,发现了铯和铷两种元素,发明了本生灯和本生电池,并在化学工业的掘起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贾连伟  龚玉  周鸣鸣 《化学教育》2006,27(12):31-34
最早知道沈致隆先生,是看到他在杂志上发表的一些关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的文章,以后又陆续看到了他翻译的在全国教育学术著作中居于畅销首位的《多元智能》和教育部高教司向全国大学生推荐的文化素质教育丛书之一《亲历哈佛———美国艺术教育考察纪行》等专著。2001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上,才真正目睹了他的风采。继后,我们的课题“当代中国杰出化学家审美素质与其事业成就相关性调查研究”又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这位优秀的热衷于美育事业的化学教授。2006年,新春开始,借春节假期,我们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