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硬壳蛤对环境因子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对硬壳蛤稚贝及幼虫的生态习性进行详细观察。结果表明:稚贝生存温度为3-30℃,以15-28℃较适宜;盐度适应范围为16.0‰-41.0‰;pH适应范围5.1-9.0氨氮对幼贝(壳长15-18mm)在pH=8时半致死浓度为96小时Lc50=10.97mg/L,安全浓度(SC)=2.31mg/L,此时非离子态氨96小时Lc50=0.823mg/L,安全浓度(SC)=0.0825mg/L,耐溶氧最低可测得值为0.48mg/L,稚贝营底栖生活,潜居砂质底,依靠水交换滤取食物,饵料以各种小型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为主,对种类无明显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实验发现稀土铽离子能与3,4-二羟苯丙氨酸发生络合反应,并发射出铽离子的特征荧光.本文对铽离子与3,4-二羟苯丙氨酸的络合发光反应进行了详细研究,由此提出了一种简便、快速、灵敏检测3,4-二羟苯丙氨酸的新方法,并且试验了其它氨基酸对其测定的干扰情况,表明该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在激发波长为300nm,发射波长为490nm 与550nm处测定其荧光强度,3,4-二羟苯丙氨酸浓度在2.0×10-8~5.0×10-5mol/L范围内与体系的荧光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2,其检出限为6.0×10-9mol/L(S/N=2).用本法对混合样品进行回收率测定与对药物多巴片的测定,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新型的桥联β-环糊精柱,建立了一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拆分和测定脐橙中手性农药已唑醇对映体新方法。考察了流动相组成、流速、柱温及进样量等对手性拆分的影响。在柱温20℃下,以甲醇-0.1%甲酸(32:68 V/V,1 mL·min-1)为流动相,实现了已唑醇对映体的完全分离,分析时间在20 min以内,进样量为2μL,采用一级和二级质谱选择正离子检测定量。己唑醇的两种对映异构体在0.25~10μg.L-1浓度范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85 7),脐橙样品的加标试验测得两对映体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57%和92.46%,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28%(n=5),检出限(LOD)小于0.017μg.L-1。实验表明,桥联β-环糊精柱能快速拆分己唑醇对映体,所建立的LC-MS方法简便,定量结果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果蔬样品中相关手性农药对映体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4.
对农杆菌介导的烟草遗传转化条件进行探索,以20 mg/L的潮霉素作为转化苗的筛选压,稀释至OD600为O.2~O.3的农杆菌对外植体浸染15 min,于添加300 mg/L头孢霉素的生根培养基中诱导生根,可稳定获得较高的阳性转化率.经PCR和PCR-Souttlern检测,阳性转基因植株达84.8%以上.通过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稳定高效的功能基因烟草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Cu2+和Zn2+对雨生红球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MAV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重金属铜、锌离子对雨生红球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铜的毒性要比锌大,且对藻的抑制效应随金属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铜、锌对藻的24h、48h、72h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394mg/L、1.756mg/L、1.904mg/L和10.328mg/L、11.402mg/L、12.246mg/L.  相似文献   

6.
以陆地棉(冀棉20)下胚轴为外植体,在含KT0.3mg/L和2,4-D0.08mg/L的MS培养基上,诱导产生了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不需要添加激素,胚性愈伤组织即分化为胚状体,并萌发出小芽,胚状体萌发过程与合子胚相似,但出现了一些畸形胚,解剖学方法观察发现,这些畸形胚的维管束系统不明显或形态异常,以农杆菌介导法对冀棉20胚状体及胚性愈伤组织进行了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的遗传转化条件探索,并以GUS基域瞬间进行检测加以证实,得出农杆菌的浓度为O.D600=0.8时,浸染时间为5min,共培养时间为3d,筛选培养基中卡那霉素浓度为75mg/L,对冀棉20胚状体及胚性愈伤组织转化是较为适合的。  相似文献   

7.
三唑磷和多效唑及其混合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三唑磷、多效唑及其混合液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蝌蚪对三唑磷的24、48、72、和96h LG50分别为5.57、5.09、5.09和5.09mg/L。蝌蚪对多效唑的24、48、和72h LC50分别为60.12、40.50和34.32mg/L。蝌蚪对浓度比1:10混合液的24和48h的LG50分别为2.19(三唑磷)/21.88mg/L(多效唑)和1.84(三唑磷)/18.41mg/L(多效唑)。三唑磷和多效唑的混合物在24和48h时都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重金属铜、锌、铅、镉对小形月牙藻(Selenastrum minutum )生长的影响, 以及小形月牙藻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情况, 并着重研究了四种重金属对小形月牙藻的亚显微结构的影响.从电镜观察可见, 四种重金属对小形月牙藻的毒性症状首先表现在叶绿体, 其呈平行排列的、片状的类囊体受毒害后,变成指纹状排列、条索状排列、甚至不规则的波纹状;四种重金属对液泡的影响也很明显, 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 原来的多数小液泡变成一个或几个大液泡;细胞壁变得结构松散, 重金属浓度高时, 外层呈剥落状.根据本实验结果, 四种重金属对小形月牙藻的毒性顺序是:Cd >Cu>Pb>Zn .本实验结果还表明, 小形月牙藻对重金属铜、锌、铅、镉都有一定的吸收富集能力, 尤其对铅和锌有更大的耐受力, 能够大量吸收水体中的铅和锌.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重金属对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及敏感性, 本文以海水模式鱼—–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为对象, 分析4种代表性海水重金属污染物铜、镉、铅、汞对其胚胎发育和仔鱼生长期的24h急性毒性. 结果显示: 海水青鳉发育阶段对4种重金属离子都很敏感, 且都产生明显毒性影响. Hg2+、Cu2+、Pb2+、Cd2+对海水青鳉胚胎发育期24h LC50最低值分别为2.34μg?L-1 (I期)、0.72mg?L-1 (IV期)、22.65μg?L-1 (I期)、27.32μg?L-1 (I期), 对青鳉胚胎发育毒性大小的排序为Hg2+>Pb2+>Cd2+>Cu2+. Hg2+、Cu2+、Pb2+、Cd2+对海水青鳉仔鱼期24h LC50最低值分别为0.018 mg?L-1 (7日龄)、0.48mg?L-1 (8日龄)、1.87mg?L-1 (6日龄)、1.86mg?L-1 (5日龄), 对青鳉仔鱼毒性大小的排序为Hg2+>Cu2+>Cd2+>Pb2+. 由此得出重金属对海水模式鱼的胚胎和仔鱼发育的敏感期, 并经实验得到其最低敏感浓度, 也为进一步开展海水重金属的生物监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浓度甲基苯丙胺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效应及其动力学过程,并用色谱法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pH8.O,甲基苯丙胺浓度为0.2,2.0,20.0mg/L时,对微囊藻生长分别表现出促进、部分抑制和完全抑制效应;而在pH6.0时,3个浓度的甲基苯丙胺对微囊藻生长均表现出抑制效应,且随浓度的增大抑制效应增强.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低浓度(0.2mg/L)的甲基苯丙胺促进了微囊藻的生长代谢,而高浓度(20.0mg/L)的甲基苯丙胺则损伤微囊藻细胞,抑制其生长代谢.  相似文献   

11.
羽衣甘蓝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羽衣甘蓝的花蕾、花茎和腋芽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花蕾、花茎消毒时间以5~7min为好,腋芽消毒时间以8 min为宜,以腋芽为外植体,以MS基础培养 6-苄基腺嘌呤(BA)2 mg 萘乙酸(NAA)0.2 mg 3%蔗糖进行培养较好,继代培养以MS基础培养 BA 3 mg NAA 0.2 mg 3%蔗糖增殖率最高;在生根阶段,以50%MS(1 L) NAA0.4 mg 1%蔗糖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达94.79%;移栽基质以蛭石最好,羽衣甘蓝组培苗成活率达86.7%,且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蒽对自养条件下的蛋白核小球藻、普通小球藻和原始小球藻及异养条件下原始小球藻的毒性效应. 结果表明,它们对蒽的耐受性大小趋势为:原始小球藻(异养)> 蛋白核小球藻(自养)> 普通小球藻(自养)>原始小球藻(自养),其EC50值(96 h)分别为2.53,1.47,1.27,0.85 m g/L.  相似文献   

13.
本文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麻黄组织培养,由愈伤组织诱生不定芽;二是诱导自然生长的麻黄枝条段生根,在第一部分工作中,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atina Bge)无菌苗子叶切段在M4(MS 2.4-D1.5mg/L KT0.5mg/L)上脱分化效果好,愈伤组织白色透明,生长快,在第二部分工作中。选用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自然生长的枝条段为材,经过多种处理发现,以20ppmNAA溶液浸泡枝条6h。扦插入粗沙中对生根有利.埋入沙中的结节处膨大。呈浅黄色,同时,灭菌麻黄枝条段在Ⅱ号培养基(1/2MS KT0.1mg/L NAA3.0mg/L)中生长良好,末端膨大,接触培养基的枝条韧皮部产生较多的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