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徐聪  胡久华 《化学教育》2013,34(12):81-85
中学化学教学中关于化学平衡的认识存在多种误区,本文先从科学概念本体的视角系统考察了化学平衡的相关概念,对各种认识误区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原有分析化学平衡问题的视角的缺陷;再从科学概念发展史的视角探讨了化学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确立了符合热力学基本规律的更科学、更实用的化学平衡问题的分析工具——平衡常数;最后明确了基于平衡常数的化学平衡的相关认识及其基于平衡常数的平衡观构建的重要价值,可促进教师更加科学地认识化学平衡问题,关注并在教学中落实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价值,为中学化学中四大平衡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已有的化学平衡常数教学的基础上,提出认知化学平衡常数的新角度--化学平衡常数的多种表达式。依据教材中用浓度表示的化学平衡常数并结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用物质的量分数及分压表示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分析3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应用化学平衡常数的多种表达形式解决2019年全国(Ⅰ卷)化学第28题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解答这道高考试题的关键所在。同时,拓展了学生对平衡常数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灵活应用平衡常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论证了中学教材为什么要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讨论了中学教材中的化学平衡常数是经验平衡常数还是标准平衡常数,指出了应用平衡常数表达式进行计算时须遵循的规则。重现了人教版、鲁科版和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与化学平衡常数有关的几道例题及其解题过程,分析了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想方法运用于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利用经典实验和简单反应,以已有定性认知为基础,突出定量探究,彰显平衡常数定性和定量的双重特征,关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突出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大学化学中化学平衡常数是一个涉及知识面很广又经常使用的重要常数。由于平衡常数的获得方法不同,造成平衡常数的名称不同,概念不同,适用范围不同,甚至有时数值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徐守兵 《化学教育》2011,32(6):25-27
1问题的提出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原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程更不例外,但新教材引入了平衡常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平衡常数的含义。那么现在学生在解决化学平衡问题时是更习惯用传统的勒夏特列原理还是新引入的平衡常数呢?平衡常数的引入能否  相似文献   

7.
晏雄 《化学教育》2018,39(9):77-79
运用溶度积计算出与氢氧化镁沉淀相关的反应、与硫化铜沉淀相关的反应、与碳酸钙沉淀相关的反应的平衡常数。通过以上的计算与分析,让学生熟练掌握了运用溶度积计算化学平衡常数,从而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相似文献   

8.
结合化学平衡复习课的教学现状,分析了化学平衡复习教学的定位和学生的已有认识,阐明了平衡常数是化学平衡复习教学中的核心概念,具有促进平衡知识结构化和解决分析平衡问题思路方法的功能。还进行了发挥核心概念"平衡常数"教学功能的化学平衡复习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探讨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温利权  陈昊  王耀宗 《化学教育》2022,43(19):93-98
以2021年北京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卷第16题所涉及的“Fe2++Ag+Fe3++Ag”体系为例,结合热力学理论分析和滴定分析实验,提出了一种在中学化学阶段可操作的测定化学平衡常数的实验方法,为高中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教学提供重要的例证。  相似文献   

10.
化学平衡常数是基础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学习时常有人提出:平衡常数有没有单位?一般教材中是不标明单位的,但在计算中又为什么特别强调所用量的单位?在推行国际单位制后,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带来什么影响?关于第一个问题已有多篇文章阐明,这里不再赘述。本文就后两个  相似文献   

11.
周仕东 《化学教育》2005,26(8):15-17
“科学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要素,并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终。在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问题都需要去探究,而应该选择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13.
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现行的科学教学对科学知识的属性认识不深,导致科学教学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依据科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科学知识具有科学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其科学属性具体表现为实证性、逻辑性、结构性和思想性等4个方面。在深入分析科学知识的科学属性基础上,提出科学教学中渗透知识科学属性的教学策略,将科学知识承载的科学方法、科学逻辑、科学结构、科学思想融为一体,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袁振东  张月梦 《化学教育》2021,42(3):109-113
18世纪,发现氢气的卡文迪什认为该气体是水与燃素的化合物;但发现水的组成的拉瓦锡认为氢气是一种元素物质。到19世纪,原子分子论形成后,氢气被认为是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单质。20世纪30年代,氢同位素的发现使人们对氢元素概念有了新认识,并逐渐形成现代氢元素概念。氢元素概念的发展史不仅是元素概念的发展史,也是科学思想的演进史和科学方法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5.
以有机化学实验中格氏反应实验为例,介绍了以经典基础实验为依托开展科研方法训练的教学案例。将文献阅读归纳、数据处理分析、问题探究设计、科学写作等科研方法训练主题融入到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夯实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训练科研方法、培养科学素养、建立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6.
魏兴华  袁振东 《化学教育》2022,43(4):124-128
通过对硼元素概念的发展史考证分析可知,硼元素概念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硼元素假说的形成、硼元素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硼元素概念的建立.18世纪,拉瓦锡预言了硼元素的存在.19世纪初,硼单质的制取成功标志着硼元素概念正式形成.20世纪,随着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和同位素的发现,人们对硼元素有了新的认识.硼元素概念的发...  相似文献   

17.
袁振东  马铭阳 《化学教育》2020,41(22):109-113
通过对钾元素概念的发展史考证分析可知,钾是电化学兴起后最先发现的活泼金属。19世纪初,随着科学思想和实验条件的发展,通过电解法首次制取到钾的单质,但并未确定为元素。19世纪中期,对钾元素性质的实验验证和原子论的发展,使得钾元素的概念被确认。20世纪20年代,钾元素同位素的发现,形成了现代的钾元素概念。钾元素概念的发展史不仅是元素概念的发展史,也是科学方法的发展史与科学思想的演变史。  相似文献   

18.
刘玉荣  陈昕昕 《化学教育》2017,38(17):10-15
以Chrysi和Douglas提出的论证图为基本范式,对其进行优化,并提炼出论证图的4大基本要素,即中心议题、支持性证据、反对性证据和层次等级,论述了论证图促进初学者学习科学论证的工具性作用:为科学论证搭建脚手架,使论证过程可视化和有利于学生论证能力的评估。提出了基于论证图进行科学论证的4个步骤:中心议题的选择、证据的搜集、层次等级的绘制和科学论证的展开,并以"原电池"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9.
以“水的净化——清泉之路”教学片段为例,展示了一节以微视频为主线的“三味”课堂:生活味的微视频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人文味的化学课堂引领学生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合作味的活动氛围促进学生合作、体验、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20.
袁振东  武丹 《化学教育》2020,41(23):109-113
通过对碘元素概念发展历程的考证可知,1813年,盖·吕萨克首次提出碘元素概念,但当时碘元素和碘单质概念界定不清。至道尔顿提出原子论,赋予碘元素新的含义,首次将碘原子和碘元素结合在一起。20世纪40年代,碘同位素的发现完善了碘元素概念,形成现代碘元素观念。在化学教育中,须让学生认识到碘元素概念的发展史不仅是元素概念的发展史,也是科学思想的演进史和科学方法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