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碳化硼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的制备方法。以硼酸和蔗糖为原材料,酯化反应得到硼酸酯沉淀,经过烧结制备碳化硼粉体。用低温前驱体裂解法制备碳化硼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并进行了均匀性检验、稳定性考察,采用8家实验室协作定值,对定值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研制的碳化硼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量值准确可靠,定值结果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0.003 1%~0.13%(k=2)。  相似文献   

2.
研制了尿素、磷酸氢二铵、氯化钾、高氮磷低氯复合肥、高氮低氯复合肥、高钾硫基复合肥、高钾中氯复合肥、高磷低氯复合肥和平衡型硫基复合肥系列化肥标准物质,样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采集、加工制备、均匀性检验、稳定性检验,由15家不同行业的权威实验室进行协作定值,并对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样品粒度分布满足样品加工要求,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本系列化肥标准物质共定值45项元素(指标),包括N、P2O5、水溶性P2O5、有效性P2O5、K2O、S、Cl、As、Hg、Cr、Cd、Cu、Pb、Zn、Ni、B、Se、Ge、Fe、Na、Ca、Mg、Al、Ti、V、Mn、Co、Sr、Mo、Ba、Y、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量值准确可靠、不确定度范围评估合理,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要求。研制的9个化肥化学成分标准物质定值的元素含量梯度范围合理,填补了国内复合肥料标准物质空白,可为化肥样品...  相似文献   

3.
研制了尿素、磷酸氢二铵、氯化钾、高氮磷低氯复合肥、高氮低氯复合肥、高钾硫基复合肥、高钾中氯复合肥、高磷低氯复合肥和平衡型硫基复合肥系列化肥标准物质,样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采集、加工制备、均匀性检验、稳定性检验,由15家不同行业的权威实验室进行协作定值,并对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样品粒度分布满足样品加工要求,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本系列化肥标准物质共定值45项元素(指标),包括N、P_2O_5、水溶性P_2O_5、有效性P_2O_5、K_2O、S、Cl、As、Hg、Cr、Cd、Cu、Pb、Zn、Ni、B、Se、Ge、Fe、Na、Ca、Mg、Al、Ti、V、Mn、Co、Sr、Mo、Ba、Y、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量值准确可靠、不确定度范围评估合理,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要求。研制的9个化肥化学成分标准物质定值的元素含量梯度范围合理,填补了国内复合肥料标准物质空白,可为化肥样品分析质量控制、实验室仪器校准、分析方法和实验室检测能力验证与评价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研制了系列银精矿标准物质。从日常检验样品中收集了15个不同含量的银精矿样品,每个样品收集5~8个批次,根据预留样品各元素成分含量综合考量后,筛选出4个不同品位的银精矿质控样品作为标准物质候选物,对标准物质候选物进行破碎、筛分、混匀及缩分,然后进行均匀性检验、稳定性进行检验,再由6家权威实验室进行协作定值,并对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所研制的银精矿标准物质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该系列银精矿标准物质共定值6种元素,包括Pb(15%~56.99%)、Au(0.22~1.59 g/t)、Ag(2 913.6~4 855.0 g/t)、Cu(0.21%~1.16%)、As(0.12%~1.87%)、Zn(3.33%~10.58%),制备过程及定值结果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研制了低温封接玻璃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对标准物质的制备技术进行了研究。分别用F检验和t检验法对研制的标准物质进行了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研制的低温封接玻璃标准物质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采用6家实验室进行协作定值,对定值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各组分定值结果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均小于5%(k=2)。  相似文献   

6.
介绍焦炭特性及成分分析用标准物质的研制过程。对标准物质进行了均匀性检验和稳定性考察,8家权威实验室用准确可靠的方法参与协作定值,确定了22个项目的标准值和扩展不确定度。粒度分析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标准物质均匀性良好,在5年内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7.
稀土矿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两种稀土矿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的研制过程。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检验标准物质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标准物质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由8家具有权威性的测试单位协同定值及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确定了该标准物质的标准值及标准偏差。  相似文献   

8.
9.
采用高温熔融方法制备了玻璃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对标准物质的制备技术、均匀性检验、稳定性考察及定值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研制的耐辐照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各组分不确定度均小于5%.  相似文献   

10.
研制乳粉中脂肪成分分析标准物质.选择与日常脂肪检测水平相当的乳粉,经过混匀、分装、真空密封、辐照灭菌制备了脂肪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按5 g/袋进行包装,共包装800个单元.采用碱水解法,分别从均匀性、长期稳定性、短期稳定性、以及6家实验室联合定值进行考察,联合定值实验室均采用碱水解法测定乳粉中脂肪.对定值结果进行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11.
铟锡氧化物(ITO)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金属In和SnCl4·5H2O为主要原料,加入保护剂PVP,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球形的铟锡氧化物(ITO)纳米颗粒。分别对PVP的用量、溶液的pH值、热处理温度等因素对ITO纳米颗粒粒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且借助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对所合成的ITO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XRD分析说明本文合成了金刚砂型结构的铟锡氧化物纳米颗粒,并且其晶型结构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转变为铁锰矿型。  相似文献   

12.
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为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低黏度聚(丙烯酸-丙烯酰胺)P(AA—Co—AM)树脂。使用旋转黏度计和热重分析仪等测试了树脂的性质,并以该树脂为连接料,制备了新型水性氧化铟锡(ITO)蚀刻油墨。探讨了该油墨的保水性、pH变化和蚀刻图像解析度等。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合成工艺可制备分子量适宜的P(AA—CO—AM)树脂,它在150℃以下无分解现象;油墨在使用3h后失水率仅为3.68%-5.34%,存放60d后pH基本无变化,且丝网印刷效果明显好于市售油墨。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静电纺丝-溶胶凝胶法,以SnCl2、InCl3、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为原料,乙醇胺为水解控制剂,合成了超细氧化铟锡(ITO)纳米纤维及富氧缺陷的ITO纳米颗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XRD)、X射线电子能谱(XPS)、四探针电阻仪,系统研究了超细ITO纤维及颗粒的形貌、晶型、氧缺陷及导电性能。在400℃空气煅烧后,纤维中的PVP高分子骨架发生热分解,获得超细、多孔ITO纳米纤维,晶型为立方相。进一步升高煅烧温度至800℃,ITO纳米纤维转变为富氧缺陷的纳米颗粒,晶格氧空位含量高达38.9%。随着煅烧温度升高,Sn4+掺入到In2O3晶格中,发生晶格膨胀,晶面间距增大。煅烧温度由400℃升高至800℃,未发生立方相向六方相的转变,晶型稳定,晶粒尺寸从32 nm生长到44 nm,晶格应变(ε0)从1.42×10-2减小至1.04×10-2,应变诱导的晶格弛豫逐渐减小。此外,高温煅烧可抑制In2O3晶粒(111)晶面的增长,随着In2O3的(400)与(222)晶面比值(I(400)/I(222))的增加,ITO电导率逐渐升高。在800℃获得的ITO纳米晶粒导电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静电纺丝-溶胶凝胶法,以SnCl2、InCl3、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为原料,乙醇胺为水解控制剂,合成了超细氧化铟锡(ITO)纳米纤维及富氧缺陷的ITO纳米颗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XRD)、X射线电子能谱(XPS)、...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兼具透明、柔性等特性的功能电子器件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新型电子存储器件,忆阻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包括低功耗类脑计算、非易失逻辑、数据存储等)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型纳米器件.氧化铟锡是一种常用的透明导电材料,因其优异的光学透明度、稳定的物理、化学特性等优点,成为制备新型透明忆...  相似文献   

16.
段瑜  温贵安  许国勤  黄维 《无机化学学报》2008,24(10):1596-1603
通过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APTES)的“分子桥梁”作用,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把修饰后的寡聚芴分子键联到硅表面和铟锡氧化物(ITO)表面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循环伏安(CV)方法等的表征证实了通过硅烷偶联剂在硅表面和ITO表面嫁接寡聚芴分子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直接电沉积金纳米粒子修饰氧化铟锡电极测定亚硝酸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电化学沉积法一步制得了金纳米粒子(GNP)修饰氧化铟锡(ITO)电极,采用紫外、扫描电镜及循环伏安法对GNP/ITO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金纳米粒子在ITO电极表面呈球形,分布均匀无团聚,粒径约30 nm。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pH 2.2的Na2HPO4-柠檬酸缓冲溶液中其氧化峰电流与NO2-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5×10-6~5.5×10-4mol/L,线性回归方程为:i(μA)=1.07 136C(mmol/L),相关系数r=0.9969;检出限可达1.0×10-6mol/L。该修饰电极用于废水中NO2-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史常生  陈江山  马东阁 《应用化学》2012,29(12):1412-1416
在氧化铟锡(ITO)阴极上依次蒸镀2 nm铝和2 nm碳酸锂(Li2CO3)薄膜作为电子注入层,成功制备出器件结构为ITO/Al/Li2CO3/SPPO13/SPPO13∶FIrpic/TCTA/MoO3/Al(SPPO13:2,7-双(二苯基磷)-9,9′-螺二[芴];FIrpic:双(4,6-二氟苯基吡啶-N,C2)吡啶甲酰合铱;TCTA:4,4′,4″-三(咔唑-9-基)三苯胺)的蓝色磷光反转底发光有机发光二极管(IBOLED)。 结果表明,Al/Li2CO3作为电子注入层可以有效降低ITO与有机材料之间的电子注入势垒,蓝色磷光IBOLED的起亮电压由11 V降至4.2 V,器件的发光效率也得到有效提高。 蓝光磷光IBOLED的最大电流效率与功率效率分别达到了28.2 cd/A和19.6 lm/W,制备出的反转结构器件性能可与传统正置结构比美,说明Al/Li2CO3可以作为反转有机发光二极管优良的电子注入层。  相似文献   

19.
Multilayered heterostructures comprising of In2O3, SnO2, and Al2O3 were studied for their application in thin-film transistors (TFT). The compositional influence of tin oxide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thin-film, as well as on the TFT characteristics is investigated. The heterostructures are fabricated by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 at 200 °C, employing trimethylindium (TMI), tetrakis(dimethylamino)tin (TDMASn), trimethylaluminum (TMA), and water as precursors. After post-deposition annealing at 400 °C the thin-films are found to be amorphous, however, they show a discrete layer structure of the individual oxides of uniform film thickness and high optical transparency in the visible region. Incorporation of only two monolayers of Al2O3 in the active semiconducting layer the formation of oxygen vacancies can be effectively suppressed, resulting in an improved semiconducting and switching behavior. The heterostacks comprising of In2O3/SnO2/Al2O3 are incorporated into TFT devices, exhibiting a saturation field-effect mobility (μsat) of 2.0 cm2 ⋅ V−1 s−1, a threshold-voltage (Vth) of 8.6 V, a high current on/off ratio (IOn/IOff) of 1.0×107, and a subthreshold swing (SS) of 485 mV ⋅ dec−1. The stability of the TFT under illumination is also altered to a significant extent. A change in th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 towards conductive behavior is evident when illuminated with light of an energy of 3.1 eV (400 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