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低锑—铅合金的耐蚀性能对铅酸蓄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铅酸蓄电池板栅合金的组成和性质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及维护特性。无锑的铅钙合金有利于电池维护,但存在着强度差及铸造上的困难;高锑的铅锑合金有利于提高板栅的强度及电池的深充放能力,但不利于电池的维护。本文研究了两种不同添加剂的低锑合金,以弥补无锑或高锑合金各自的不足,测量了两种低锑合金在试验电池充放中的失重腐蚀率,并结合  相似文献   

2.
铅酸蓄电池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  王孟歌 《大学化学》1997,12(3):25-29
本文介绍了80年代以来铅酸蓄电池在性能、结构、原材料选择等方面的技术进展。  相似文献   

3.
童一波  裘向明 《电化学》1997,3(3):302-307
研究了由于水损耗、热失控而引起固定型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失效的原因.认为通过提高电池内部氧再复合效率、采用合适的电池槽盖材料及减少正极板腐蚀,可解决水损耗问题;热失控问题可通过改善电池外部条件解决.  相似文献   

4.
电动车用动力铅酸蓄电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电动车用铅酸动力电池的发展情况,包括了电池板栅的合金选择及板栅设计、正负极板铅膏的配方、电解液配方、隔板材料和充电方式等方面的改进,提出了今后电动车用铅酸蓄电池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顾仁敖  吴立人 《电化学》1996,2(4):420-424
本文首次运用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椭圆形管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在不同电流和深度下放电后正极板表面的电流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电极表面的电流密度呈不均匀分布,存在极耳效应和边缘效应,并且两种效应在放电电流为100A和放电深度为100%时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具有高比表面积、优良的导电性和高稳定性的立体构造石墨烯材料(stereotaxically-constructed graphene, SCG)作为添加剂,加入到铅酸蓄电池负极活性材料中,通过XRD、SEM和电化学测试手段系统地分析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SCG材料可以抑制硫酸铅晶体的生长,促进硫酸铅向海绵状铅的转变,延缓不可逆硫酸铅在负极的积累,在0.1 C放电速率下,添加有SCG材料的铅酸蓄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73.8 mAh·g -1,比未添加碳材料的(151.6 mAh·g -1)高14%. 在高速率部分荷电状态(HRPSoC)条件下, 添加SCG材料的电池循环寿命达到10,889圈,是未在负极活性材料中添加碳材料的电池的循环寿命的303%. 这些结果验证了立体构造石墨烯材料对铅酸蓄电池的积极影响,展现了其在铅酸蓄电池中的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戴忠旭 《电化学》1999,5(4):437-442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PbCO3粉末微电极转化为PbSO4电极的活化方法和条件。发现在2~2.5mol/L H2SO4溶液中由PbCO3转化成PbO2/PbSO4和PbSO4/Pb电极时,以不对称交变讯号活化(化成)后,其循环伏安性能与由球磨机生产的PbO粉所制得的相应电极性能相近。对于负极,在含有乙炔黑胶体的H2SO4溶液中化成,由于碳胶粒在PbSO4晶体上的吸附,阻止了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收缩,  相似文献   

8.
应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铅酸蓄电池中镉含量,并对其在各部件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镉蓄电池中94%左右的镉集中分布在正板栅中(即含镉铅酸蓄电池含镉质量约为其正极板栅含镉质量的1.06倍)。因此,仅需测定正极板栅的总镉量(即单一正极板栅的镉测定值w1乘以正极板栅数n)乘以修正因子K(一般取值1.06)再除以整只蓄电池的质量m0,即可求得整只铅酸蓄电池中镉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碳酸铅制备铅酸蓄电池电极的研究Ⅱ.涂膏式电极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PbCO3 、添加剂和硫酸溶液分别混合成正、负极膏 ,制成涂膏式铅酸蓄电池电极 .研究了不同化成方法和充放电条件对电极放电容量和活性物质利用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正极以 2 .0mA/cm2 化成后 ,在同一电流密度下充放电时 ,其性能优于较高电流密度化成的电极 ,活性物质利用率达 74.4% ;以不对称方波电流化成的负极 ,其活性明显高于恒电流化成负极的活性 .这种电极在 2 .0mA/cm2 放电条件下 ,活性物质利用率达 90 %以上 .文中还讨论了由上述正负极组成的简单模拟电池的放电行为 .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型铅钐锡正极板栅合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铅钙锡合金已广泛用作阀控式铅酸蓄电池(VRLAB)的板栅材料.由于钙的存在,使铅钙锡合金阳极氧化时易形成高阻抗的阳极腐蚀层,并出现晶间腐蚀,电池循环充放电能力仍不理想.为克服铅钙锡合金作为正极板栅材料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室温钠离子电池由于原料丰富,分布广泛,价格低廉,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然而,由于钠离子相对于锂离子较重且半径较大,这会限制钠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可逆脱嵌过程,从而影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因此研发先进的电极材料成为钠离子电池实用化的关键。本文中我们主要介绍了几种典型的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并对其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将为钠离子电池新型电极材料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室温钠离子电池由于原料丰富,分布广泛,价格低廉,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然而,由于钠离子相对于锂离子较重且半径较大,这会限制钠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可逆脱嵌过程,从而影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因此研发先进的电极材料成为钠离子电池实用化的关键。本文中我们主要介绍了几种典型的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并对其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将为钠离子电池新型电极材料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石墨烯是一种单原子层厚度的石墨材料,具有独特的二维结构和优异的电学、力学以及热学性能。同时它也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能有很大影响,利用石墨烯获得具有特殊形貌和微观结构的电极材料,能有效改善材料的各项电化学性能。本文综述了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在负极复合材料中,石墨烯不仅可以缓冲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效应,还可以形成导电网络提升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提高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通过优化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例如夹层结构或石墨烯片层包覆结构,可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在正极复合材料中,石墨烯形成的连续三维导电网络可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电子及离子传输能力。此外,相比于传统导电添加剂,石墨烯导电剂的优势在于能用较少的添加量,达到更加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最后对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锂电池正极材料FeS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锂电池正极材料FeS2的晶体结构和电化学特性,综述了近年来锂电池正极材料FeS2的研究进展.重点叙述了天然FeS2的改性和人工合成FeS2的研究成果.在综述各方面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现阶段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作者所在研究小组的工作对FeS2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锂离子电池纳米级负极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纳米级碳材料、锡基材料和合金材料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探讨了该类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对该类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有机硫化物电极材料是一类新型高比容量的储能材料,通过S-S键的可逆断裂与键合进行释能与储能,主要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正极。该材料包括有机二硫化物、有机多硫化物和硫化聚合物等。本文综述了有机硫化物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种材料的优势与不足,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如何提高现有材料的比容量并改善其循环性能是目前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7.
钠离子电池具有与锂离子电池相似工作机理,因其原料资源丰富,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新一代储能设备.然而,钠离子电池面临着电极材料体积膨胀过大、钠离子传输动力学较慢和能量密度偏低等问题,阻碍了其实用化.静电纺丝技术合成的一维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可通过形貌调控或碳复合方式有效缓冲储钠过程中电极的体积膨胀,而且具有连续的电子传递和较短的离子传输路径,从而改善钠离子传输动力学,以提高电池倍率性能.通过电纺还可简便地制备直接用于钠离子电池的柔性纤维膜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综述了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钠离子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正极和负极材料,对今后静电纺丝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锂离子电池纳米材料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报道了作者最近在锂离子电池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 .包括纳米负极材料 (如Sb ,SnSb ,CuSn及Si) ,纳米正极材料 (如CuS)合成 ,电化学性质 ,以及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与形貌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变化等研究 .此外还报道了具有纳米尺度阴离子的锂盐在聚合物电解质中的增塑作用以及纳米硅Raman光谱和光致发光谱受电化学锂掺杂的影响 .最后对纳米材料的本征性质与其电化学性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并对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及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意义给予了评述 .  相似文献   

19.
The integrated advantages of organic electrode materials and potassium metal make the organic potassium-ion batteries (OPIBs) promising secondary batterie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n OPIB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ode materials (namely, organic small molecules compounds, polymers, and framework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COFs)). Additionally, the research prospects and outlook for OPIBs are also provided.  相似文献   

20.
Alternatives of commercial lithium‐ion batteries (LIBs) have drawn huge attention due to the large demand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s and the lack of resources for traditional LIBs. Promising candidate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Li‐S batteries, organic batteries and flow batteries. However, the dissolution of active materials and the consequent shuttle effect, as on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in these candidates, always leads to significant capacity loss and poor cycling life. The rising two‐dimensional (2D) materials, with well‐defined structures and attractiv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provide a new vis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via suppressing the shuttle of the dissolved active materials. Herein, we present a minireview on the advances and perspectives of 2D materials as ionic sieves for inhibiting the shuttle effect in batte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