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初中平面几何总复习阶段中,除了整理书本知识外,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钻研典型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我在教学中,对一些典型习题采取固定其中的某些条件,类比变换另外一些条件,诱导学生不断提出“形同质”的新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特别是使大多数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复习三角形中的边角不等关系时,首先归纳、整理了用来证明不等关系的几个定理和一般方法,然后提出下面问题: 题1 在△ABC中,AB>AC,E为高AD上任一点,证明 EB>EC(见图一)。 相似文献
2.
3.
教学课题等差数列一个性质及其应用教学目的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性质,并能利用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性,减少运算量,深化对等差数列的认识教学过程1.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及运算.但有些同学在解时只知套用公式,不知公式的来龙去脉,因此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等差数列的性质,提高解题能力.引例在着差数列k.)中,a3+。;+。5+。6十。7—450,末。2+。8的位.分析。。+a,一。’+a’一2。;.解“.“a。+。。+a。+。。+a,一(口3+a7)十(a’十山)+a;一2a5+Zas+as… 相似文献
4.
特级教师张惠民老师上的一节高三二轮复习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认为张老师的课堂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凸显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学科本质,张老师的课堂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引,探究为主线,是目前高三复习课需要的一种高效课型.为此将本节教学过程整理如下,并附上个人的一点思考,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5.
在今天的排列组合复习课上,我无意选择的一道小题却在不经意间激起了我的灵感,竟然由此激发了我们师生的共同兴趣,并且在不间断的追问中,使得我和学生共同体会了逐步走向深刻,揭示数学本质的心理历程,也使得我本人真正体会了教师在教中学的成长快乐. 相似文献
6.
在一堂向量的复习课上,为了让学生对向量有一个比较全面、丰富的认识,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向量有哪些特征?学生的回答非常全面,比如:大小和方向、坐标、几何意义、加减法(平行四边形法则)、数乘、数量积等.这似乎是一个没有什么亮点的回答.但就在有同学提出“坐标”这一特征之后,“亮点”出现了.有同学认为,“坐标”不应称为向量的特征,因为向量的运算似乎不需要坐标的引入,课本中的教学顺序也是这样安排的. 相似文献
7.
8.
开放性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模式,其宗旨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的自主活动和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兴趣和爱好等得到和谐发展.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设计出系列的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并从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使探究活动不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在文[1]中笔者曾谈了复习课中例题选择的三个原则,自该文后,笔者仍一直在思考、研究复习课中数学问题的选择问题.反思自己上的复习课,笔者认为一堂数列复习课中选择的数学问题虽没有创新之处,但在平平凡凡的习题教学中问题选择的设计思想值得回顾、总结.下面,笔者就将本课的数学问题的设计思想整理成文,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1在客观题中实现数学重点、热点基础知识的大容量复习在通常的复习课模式中,一般常是先复习基础知识,然后再进行习题的讲评与练习,以此来巩固基础知识.这种课给学生的感觉是“炒冷饭”,在基础知识复习阶段根本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通常要到习题的讲评与练习时他们才会慢慢的真正进入课堂学习,浪费了不少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笔者没有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而是将基础知识的复习融入数学客观问题中.例如,本课一开始,笔者就让学生解决下面的数学问题.1.(1)已知等差数列{an}中,a7+a9=16,a4=1,a12=·(2)数列1,2,2,3,3,3,4,4,4,4,…中第100项是·(3)数列1,1+12,1+21+3,…,1+2+1…+n的前n项和为·(4)若数列{an}为等差数列,则数列bn=a1+a2+…+an...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开设了一堂圆锥曲线的复习课,试图借助如下一道典型例题展现圆锥曲线与其他知识的交汇与融合,以期加深同学们对圆锥曲线的概念及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正>在距离高考还有100天之际,笔者所带的班有一位学生来找笔者谈心,他说:"老师,复习了那么长时间的解析几何,做了那么多解析几何试题,但是我现在还是很恐惧解析几何,模拟卷的解析几何题我都逼着自己尝试着做,有时会做,有时一点思路都没有,我该怎么办?"听了这位学生的话,笔者陷入了沉思:在解析几何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带领学生在制高点获得突破?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精心准备了第二天上课的内容: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思维方法上往往有片面、孤立、呆板的一面,对知识的前后呼应,纵横联系较差。高三复习期间,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失时机的安排一些专题复习课很有必要,它可以将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单元练习中的解题方法凝聚在一起,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应用,让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思维,开拓思路,培养能力,提高总复习的效益。将课本知识重新组合,使课型富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应充分扮演好课堂活动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活动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椭圆上一动点到对称轴上一定点的最短距离问题为例 ,谈谈自己上“研究性学习课”的思路和方法 .例题 椭圆的对称轴为坐标轴 ,短轴两端点与右焦点 F构成正三角形 ,且椭圆上的点至 F的最短距离为 2 - 3,求此椭圆方程 .思考途径 由已知所求椭圆是中心在原点的标准方程 ,且由两端点与焦点 F构成正三角形 ,可知 a =2 b( a为半长轴长 ,b为半短轴长 ) ,设所求的椭圆方程为 x24 b2 y2b2 =1 ,又结合图形离 F最近的点在何处 (学生会立即回答 ,是右顶点 ) ?为什么 (转化为到相应准线的距离 ,则由图示可以看出顶点到准线的距离最短 ) ? ∴…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师生手头众多的高中数学复习资料书虽几经删改、修订,但总有一些老题被一直保留下来.究其原因是,这些老题无论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还是其解法的丰富多彩,都有着较大的教学价值.近日,在我校高三年级的一次考试中,试卷中也出现了这样一道老题:已知抛物线C:y=-x2+mx-1,点M(0,3),N(3,0),若抛物线C与线段MN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8.
在一堂解析几何复习课上,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过点P(2,1)作直线l,分别交x轴和y轴正半轴于A,B两点,O为坐标原点,若△AOB面积最小,求直线l的方程?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的第94页第19题:
1)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x^2,它的值域为{1,4},求此函数的定义域.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