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合理的水体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是流域水体污染控制的关键.以太湖重要入湖河流苕溪入湖口区域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水质分析模拟程序(WASP)模型与基尼系数的总氮总量分配方法.根据不同水质改善目标估算相应的水环境容量,建立与经济、社会、自然因素相协调的单因子基尼系数模型,在按不同区域、不同污染源类型进行污染负荷总量削减分配的基础上,预测区域水质的变化趋势,验证水质达标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入湖口区域总氮为劣Ⅴ类水质,总量削减压力较大.根据污染负荷分配结果,入湖口水质总氮近、中和远期控制目标分别确定为Ⅴ、Ⅳ和Ⅲ类水质,对入湖水体总氮污染的有效控制是一个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2.
从2011~2015年对鄱阳湖丰、枯水期湖区、出湖口及流入鄱阳湖的5大支流进行采样,测定各项水质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分析水质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因子分析法定性识别了流域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结果表明,鄱阳湖整体水质呈下降趋势,总氮、总磷含量逐渐上升,鄱阳湖枯水期各项水质指标高于丰水期,枯水期污染更加严重;出湖口、赣江南支以及饶河入湖口污染相对严重,修水入湖口水质较好;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造成鄱阳湖流域水质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市政污水、化学工业废水、天然污染源、采砂作业和湖上养殖,丰水期农业生产引起的农业非点源排放以及暴雨径流引起的非点源排放也占有一定比例。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苕溪污染物入湖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5~2010年苕溪入湖河流小梅港、长兜港和大钱港的水质监测资料以及杨家埠和杭长桥2个水文基点站的径流量数据,计算CODMn、NH3-N、TP和TN等污染物的入湖通量来明确苕溪入湖的主要污染及通量的关键影响因子.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并计算水质的污染分担率,表明苕溪的入湖河流水质总体为Ⅲ类,首要污染物为TN;统计逐日流量数据,计算2005~2010年入湖水量为9.15×108~17.85×108 m3;对污染物年通量进行等标计算,发现总氮的等标入湖量最高,年均入湖通量为3 415 t;对水质、水量与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水量与通量的相关系数远高于水质,且两者之间呈现季节性响应关系.因此,总氮是苕溪入湖的主要污染,水量是通量的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水体和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测定鄱阳湖湖区、入湖口及出湖口13个点的水体及底泥,测定其中的Zn、Cu、Pb和Cd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并运用地积累指数法对鄱阳湖底泥重金属的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水体中重金属含量较低,远低于国家标准,而重金属在鄱阳湖底泥中积累较严重.除部分地区Cd低于背景值外,各地区底泥Zn、Cu、Pb、Cd的含量均超过背景值,其最大含量分别为背景值的9.0、33.8、7.0、5.9倍.结合水流从入湖口-湖区-出湖口流动方向来看,水体中重金属因种类不同其分布规律存在较大差异,而底泥中不同重金属分布规律一致:湖区>入湖口>出湖口,可见重金属在湖区有明显的沉降作用.地积累指数方法评价表明,全湖底泥平均污染水平属偏重度污染.重金属污染呈现种类和区域的差异性,种类特征:Cu>Pb≈Zn>Cd;区域特征:三江口污染等级最高,污染最轻是湖口.  相似文献   

5.
多元统计方法用于太湖梅梁湾水质特征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旨在识别太湖梅梁湾水质特征,为水质保护、规划、管理、利用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利用太湖梅梁湾区域9个监测点数据,以主成分分析探讨主要污染来源;以聚类分析划分监测点类别并识别其空间相似性;以比对各类别监测点数据,讨论了污染物类别及浓度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梅梁湾水质主要受农业非点源、浮游植物生长、外源输入的有机悬浮物、含氮有机污染物及土壤土质5方面影响;梅梁湾区域9个监测点位划归为4类,即:河流入湖口、入湖口近岸、远离入湖口近岸及湖心点类;梅梁湾水质主要超标污染物为N、P,且各指标浓度变异不大.由此可见,太湖梅梁湾水质具有明确的空间分布与特征.  相似文献   

6.
计算流域内氮磷污染负荷并以此开展污染源解析对于流域水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输出系数法系统量化了信江流域内14个县级行政区7种污染源对信江流域内水体的污染贡献,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直观分析信江流域氮磷污源负荷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2018年信江流域TN、TP负荷量分别为6415.62t和619.19t;(2)农村生活和耕地种植是信江流域TN的主要污染来源,约占TN入河总量的55%,农村生活和畜禽养殖是信江流域TP的主要污染来源,约占TP入河总量的50%,为流域污染控制的主要对象;(3)在空间上TN、TP污染分布相似,流域中下游区域氮磷排放量较大,且上游区域以农村生活为主要贡献源,中下游区域污染主要来源种类更多;(4)在污染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江流域氮磷污染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评估城市低影响开发的环境效应, 以宁波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为例, 通过构建研究区SWMM模型, 研究不同降雨强度下16种低影响开发情景方案对雨水径流量、氨氮(NH3-N)、硝态氮(NO3-N)和总氮(TN)等氮污染物控制的效应. 结果表明, 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单项技术及其组合方案对雨水径流量的削减率分别介于3.41%~41.83%、1.08%~27.77%和5.59%~51.13%; 低影响开发对各种氮污染物的削减作用与降雨强度、设施种类及面积有关, 生物滞留池对径流量和氮污染物的控制效应强于透水铺装; 在小降雨事件(<)中, 低影响开发技术对NH3-N、NO3-N和TN均具有较高的控制效率, 当降雨强度增大时控制效率较低, 但污染物的削减总量较大; 当研究区海绵设施面积为2时, NH3-N、NO3-N和TN的污染负荷削减率分别高于28.62%、32.42%和24.82%.  相似文献   

8.
宁波市城区内河水质与沉积物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1年分阶段对宁波市城区不同类型内河进行了水质和底质(沉积物)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宁波市内河水质总体属劣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TN、NH3-N、TP、CODMn;主要景观河道的水质好于一般河道,城中村河道水质最差,但差异并不大;内河水质的电导率、CODMn、TN、NH3-N、TP和Chla之间的相关性显著(R2=0.64~0.97),水体pH值受控于蓝绿藻,呈夏季高冬季低;连续降雨对水体水质有不同程度的稀释作用,短暂的水量补充对提高内河水质分类等级作用不大;清淤整治后水质有明显好转,其中CODMn、TP指标下降明显,TN指标虽然下降了21%仍超标严重;内河沉积物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有机质、氮、磷,沉积物的耗氧量非常大,这是导致水质二次污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五河入湖口重金属污染和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的水文状况、泥沙运移和沉积,都受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及长江的影响。本文对鄱阳湖五河口进行滩地土壤采样,测定Cu、Pb、Zn、Cd的含量,利用单因子指数和Nemerow污染指数法对各河口的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各河口均受到重金属的严重污染尤其是Cu的污染,Cu单因子污染指数在饶河入湖口和乐安河口分别高达31.75,27.69。污染的地区性差异大,各采样点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排序为:饶河入湖口〉乐安河入湖口〉信江西支入湖口〉抚河入湖口〉昌江入湖口〉赣江主支入湖口〉修水入湖口。  相似文献   

10.
应用南四湖湖区2003—2022年水质监测资料,选取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5个主要水质参数,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行南四湖污染状况演变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南四湖湖区污染指数呈逐年明显下降趋势,2011年后湖区水体达到III类水标准.南四湖各监测断面水环境质量呈平稳好转趋势,水污染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入湖河流截污导流工程等措施使南四湖外源性污染物输入持续下降是南四湖水环境状况趋于改善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近年光催法脱除水中无机氮(氨氮、亚硝酸氮和硝酸氮)的研究进展和现状.重点介绍了氨氮的光催化氧化、硝酸氮和亚硝酸氮光催化还原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了本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污染水平,对武汉市36家公共场所采用空气平皿沉降法进行微生物污染水平调查;其中宾馆饭店7家,大型商场超市15家,娱乐健身等场所14家,共检测空气样品2 040件.结果显示:武汉市宾馆饭店(合格标准为≤10 CFU/皿)空气细菌总数全年不合格率为25%,大型商场超市(合格标准为≤75 CFU/皿)空气细菌数全年不合格率为0%,娱乐健身等场所(合格标准为≤40 CFU/皿)空气细菌数全年不合格率为0%.结果表明武汉市多数公共场所室内空气卫生质量良好,少数饭店受微生物污染较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土壤生物结皮中地衣植物种类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参与土壤生物结皮的有13种地衣植物,即藓生双缘衣、拟橙衣、丽石黄衣、准葛尔橙衣、磷网衣、胶衣珊瑚变种、坚韧胶衣、金黄茶渍、碎茶渍、鳞饼衣、网衣、糙伏毛微孢衣、鳞核衣,分别属于5个目,10科.并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发现地衣植物的分布与苔藓植物有负相关关系,地衣的分布受到环境温度、太阳辐射强度、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我们计算了三个组间的地衣多样性和相似性,发现组1的多样性最高,次为组3,组2的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14.
宁波市高校校园植物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宁波市4所高校校园植物种质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绿化植物的种类、数量、应用频率、植物物种丰富度等,结果表明:这些高校校园共有207种植物,隶属于90科199属,其中乔木45种,占22%;灌木45种,占22%;藤本13种,占6%;草本104种,占50%.人工栽培的绿化植物111种,占植物总数的54%:而杂草有87种,占42%,比例较大,其中薇草(Humulus scandens)、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对其他植物和校园景观产生了严重影响.校园植物资源丰富度指数为16.86.整体上校园的植物资源较丰富,但绿化结构简单,乔木和草本绿化植物种类较少,校园树种组成类同者较多,种类单一.建议加大植物种类的引种,提高植物种类的丰富度,使校园绿化体系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5.
象山港海域中定点漂浮物的大型海藻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山港浅海定点漂浮物上的大型海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夏季群落的种类最为丰富(51种和48种),秋季和冬季群落较少(28种和24种),4个季节群落共有13种.各季节群落中均以红藻的种类最丰富,褐藻次之,绿藻最少.在4个季节群落中生物量的变化如下: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在不同的季节,藻类群落的存在生物量的差异,绿藻〉红藻〉褐藻.4个季节群落的物种优势度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Enteromorpha在春季和冬季为群落的第1优势种,而Rhizoclonium,Grateloupia filicina和Ulva在夏季和秋季为优势种.浅海定点漂浮物是研究大型海藻群落非常适宜的位点.  相似文献   

16.
果胶甲基酯酶PME参与调控大麦根尖铝毒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麦耐铝品种和敏感品种来分析根尖果胶甲基酯酶(PME)在大麦铝毒敏感性中的调控作用.通过对耐铝性差异极其显著的2个大麦明品种2000-2与沪麦16经铝处理后的Morin荧光检测,观察到2000-2根尖荧光明显比沪麦16强,铝试剂比色法测定结果进一步表明,敏感品种根尖细胞壁上铝积累量比耐铝品种高,达到极显著差异(p〈0.05或0.01).对根尖PME活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铝处理4 h的2000-2根尖PME活性显著上升,但处理24 h后PME活性又显著下降;而沪麦16的PME活性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细胞壁上铝积累与PME活性变化有密切的相关性,证实PME活性参与调控大麦铝毒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重金属污染是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危害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青格达湖底泥中的分布规律以及重金属元素间的相关关系.实验主要方法是将底泥进行一定预处理,调整工作曲线范围,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样品中重金属元素铜、锌的含量.通过对青格达湖底泥中重金属元素测定及分析初步确认现阶段青格达湖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鸡肉屠宰加工业日趋现代化,也使加工后的鸡肉携带食物病原菌的机会增多,本文从食品加工的角度,论述了鸡在孵化,运输和深度加工过程中受沙门氏菌污染的机制。提出了现代食品加工业中控制沙门氏菌污染鸡肉的几种方法,以及使用疫苗培养无沙门氏菌感染的活的鸡群,使鸡从根本上摆脱受沙门氏菌的感染,对鸡禽肉的深度加工技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浙南洞头沿海海域的一次赤潮过程为例,对其爆发过程中气象因素影响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气象要素、天气形势对洞头沿海赤潮发生过程的影响.分析表明:气象因素对赤潮灾害的发生和消亡有较大影响,特别是气温、降水、风和气压等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对赤潮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此次过程中,风的要素对赤潮过程的影响最为突出.同时高空环流形势的转折变化,也直接影响这次赤潮过程的发生、发展.当环流形势稳定时,赤潮生物的海洋生存环境就稳定,赤潮得以持续;反之,当大气环流状态改变时,赤潮发生、发展过程也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根据数据图表分析,运用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对新疆地区戈壁土顶管施工有指导意义的数学模型.解决顶管工程研究中复杂的实验和实用相接合的问题.从而填补戈壁土在该类工程理论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