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微波辐照增强原煤磁分离脱硫机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57)Fe穆斯堡尔谱学方法,研究微波-磁分离法脱硫机理及微波辐照深度对脱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选择性介质加热,可以激励煤中顺磁性黄铁矿FeS_2热解,使其转化为非化学计量的磁黄铁矿Fe_(1-x)S(0相似文献   

2.
从黑鳗藤茎部分分离到两个新的C-21甾体苷,分别命名为黑鳗藤苷M (1),N (2),以及一个已知化合物stephanoside M (3)。通过化学方法和多种光谱手段,包括一维及二维核磁共振,这两个新化合物的结构可以鉴定为12-O-惕各酰基-20-O-N-甲基邻氨基苯甲酰基肉珊瑚苷元3-O-b-D-葡萄吡喃糖基-(1→4)-6-去氧-3-O-甲基-b-D-阿洛吡喃糖基-(1→4)-b-D-磁麻吡喃糖基-(1→4)-b-D-磁麻吡喃糖苷(1),以及12-O-桂皮酰基-20-O-烟酰基(20S)-孕甾烷-6-烯-3b,5a,8b,12b,14b,17b,20-庚醇3-O-b-D-葡萄吡喃糖基-(1→4)-6-去氧-3-O-甲基-b-D-阿洛吡喃糖基-(1→4)-b-D-磁麻吡喃糖基-(1→4)-b-D-磁麻吡喃糖苷(2)。  相似文献   

3.
在滴定分析中,当反应达到等当点附近时,某些化学变量或者物理变量(如酸碱滴定中的pH、络合滴定中的 PM 和电位滴定中的 E 等)发生突变。这种变量的变化率达到最大值时,即为“突跃点”。突跃点(tp)与等当点(eq)是否一致,文献中已有若干论述。Lingane 在讨论电  相似文献   

4.
张如松  曹巧巧 《化学学报》2009,67(10):1134-1140
从萝摩科植物海枫藤[Marsdenia officinalis Tsiang et P.T.Li.]的藤茎中分离得到四个C21甾体去氧糖苷(1)~(4). 通过化学降解和波谱技术, 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依次为: 12-O-桂皮酰基-20-O-乙酰基(20S)-孕甾烷-6-烯-3β,5α,8β,12β,14β, 17β,20-庚醇 3-O-甲基-6-去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1), 12-O-桂皮酰基-20-O-乙酰基(20S)-孕甾烷-6-烯-3β,5α,8β,12β,14β,17β,20-庚醇3-O-β-D-葡萄吡喃糖基-(1→4)-3-O-甲基-6-去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2), 12-O-桂皮酰基-20-O-乙酰基(20S)-孕甾烷-6- 烯-3β,5α,8β,12β,14β,17β,20-庚醇3-O-β-D-黄夹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3), 12-O-烟酰基-肉珊瑚苷元3-O-β-D-葡萄吡喃糖基-(1→4)-3-O-甲基-6-去氧-β-D-阿洛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 (1→4)-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4). 其中1和2为新化合物, 分别命名为haifengtenoside A, haifengtenoside B, 3和4分别为已知化合物mucronatoside H 和 hainaneosides A, 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微波改性活性炭用于烟气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浓硝酸、氢氧化钾化学改性活性炭的基础上,使用专门设计的微波发生器对活性炭进行热处理,制备了一种高效的活性炭吸附剂用于烟气脱硫脱硝。改性活性炭对模拟烟气的吸附实验表明,活性炭经微波改性后的脱硫吸附量明显提高,氢氧化钾浸泡加微波改性的脱硫效果最好,浓硝酸浸泡加微波改性的活性炭对氮氧化物也有比较好的吸附效果,NO的吸附容量可达到36.8×10-3。扫描电镜(SEM)显示,微波改性后的活性炭微孔充分,有利于污染物的脱除。此外,还对各种改性方法提高活性炭脱硫脱硝性能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黑鳗藤中C_(21)甾体苷的分离和结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如松  叶益萍  李晓誉  张晓颖 《化学学报》2003,61(12):1991-1996
从萝藦科植物黑鳗藤[Stephanotis mucronta (Blanco) Merr.]的藤茎中分离 到三个C_(21)甾体去氧糖苷(1) - (3)。通过化学降解和波谱技术,确定它们 的化学结构依次为:12-O-惕各酰基-20-O-乙酰基肉珊瑚苷元3-O-β-黄夹吡喃糖基 -(1→4)-β-磁麻吡喃糖基-(1→4)-β-磁麻吡喃糖苷(1),5,6-双氢-12-O- 乙酰基-20-O-惕各酰基肉珊瑚苷元3-O-β-黄夹吡喃糖基-(1→4)-β-磁麻吡喃糖 基-(1→4)-β-磁麻吡喃糖基(2);12-O-乙酰基-20-O(N-甲基)邻氨基苯甲酰 基肉珊瑚甘元3-O-β-黄夹吡喃糖基-(1→4)-β-磁麻吡喃糖基-(1→4)-β-磁 麻吡喃糖甘(3)。其中1和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mucronatoside A, mucrontoside B。3为已知化合物stephanoside E,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微波场联合过氧乙酸(PAA)脱除煤中有机硫的机理,选取山西临汾(LF)、宁夏宁东(ND)、山西灵石(LS)和河南洛阳(LY)脱矿物质煤及三种含硫模型化合物苄硫醇(Benzyl mercaptan, BM)、苯并(b)噻吩(Benzo (b) thiophene, BT)和二苯基亚砜(Diphenyl sulfoxide, DS)作为研究对象。微波功率为100 W,并联合PAA,辐照1-5 min,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分析固相中硫形态的变化;通过离子色谱仪(Ion chromatography, IC)分析脱硫后液相中SO_4~(2-)的浓度;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萃取物中硫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硫化物硫的含量高,脱硫率大,LY和LS最大脱硫率分别高达55.06%和45.78%,ND和LF最大脱硫率分别为31.24%和28.21%,煤中的硫醇比噻吩和亚砜更易脱除,且脱硫过程中硫形态逐渐向高价态转化,含硫键在微波场中断裂,最终可被PAA氧化为SO_4~(2-)。  相似文献   

8.
本文开展了加速器制备Tc的研究,其主要工作涉及到Mo靶的制备、Mo靶的辐照、模拟辐照靶的放射化学分离和辐照靶的放射化学分离等.用D核(2H)束轰击Mo靶,辐照靶先用质量浓度为10%的NaOH溶解,再用30%的H2O2进行溶解;用Dowex-1阴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Tc,最后得到高纯度的含Tc的Na2TcO4溶液.  相似文献   

9.
分别在超声和微波条件下使用Ce4 把柴油中的硫化物(主要为苯并噻吩类)氧化成砜类化合物后,再用DMF把它萃取除去。超声条件下的氧化脱硫得到95.5%的高脱硫率,达到世界燃料规范Ⅲ柴油质量标准。微波条件下的氧化脱硫得到82.7%的脱硫率。Ce4 氧化媒质可以经电化学方法再生循环利用,DMF也可以循环利用,无三废排放,具有优化的经济效益比,符合绿色化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溴化钠水溶液体系中煤的电化学脱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炜  朱红  朱英 《燃料化学学报》2003,31(4):376-380
煤炭脱硫技术包括:物理洗选、化学脱硫、生物脱硫、超声波脱硫和微波脱硫等[1~3]。物理洗选法脱硫最经济,但只能脱无机硫。生物、化学法脱硫不仅能脱无机硫,也能脱有机硫,但生产成本昂贵,距工业应用尚有一定距离。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电化学脱硫技术是一种既能克服物理、化学等法的缺点,又能达到较好脱硫效果的洁净、温和的脱硫方法[4,5]。本文对电化学氧化脱硫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电化学氧化法脱除煤中硫的适宜体系和条件。1 实验部分1 1 原料和试剂 实验采用山西平朔煤(Pingsucoal)为原料,煤样粒径小于0 125mm。对煤样进行硫分析,其…  相似文献   

11.
王海水  余亚玲 《化学通报》2015,78(5):471-474
存在滴定突跃是滴定分析可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国内教科书讨论突跃范围的概念时均利用了滴定分数100±0.1%的条件,即按照滴定分数99.9%和100.1%来计算突跃范围。实际上,滴定过程中滴定剂是以液滴为单位加入到被测溶液中的,指示剂滴定法中也是以一滴或半滴标准溶液加入后被测溶液颜色发生改变来确定终点的,因此,按照化学计量点前后欠缺或过量半滴标准溶液来计算突跃范围更具科学性和实用价值。本文将计量点附近单滴滴定剂加入被测溶液引起的p H变化定义为突跃范围。对强碱滴定一元强酸体系的突跃范围进行了数学计算。结果表明,突跃范围与被测溶液的体积和浓度、滴定剂的浓度和液滴尺寸、被测溶液和滴定剂的浓度比等因素都有密切相关性,给出了不同于教科书的某些重要结论,这些新结论与实际滴定情形相符,对指导滴定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微波辐照制备无皂阳离子PMMA胶乳粒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微波辐照条件下 ,用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 (AIBA)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均聚 ,制得窄分散的无皂阳离子胶乳粒子 .讨论了引发剂的浓度、单体的浓度、离子强度等对粒子大小、分散性和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对微波辐照和水浴加热进行比较 ,发现微波辐照反应速度快、反应无恒速阶段 ,所得粒子的粒径小 ,粒子数目多 ,这为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制备适宜的窄分散的胶乳粒子提供了一条途径 .  相似文献   

13.
示波电位滴定具有终点直观、仪器便宜、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等特点。本文将对氢离子响应敏锐、使用寿命长、制备简单的聚苯胺修饰电极(PAME)[4,5]应用于酸碱示波电位滴定中,使电位突跃更加明显,化学计量点更易判断(与双铂电极体系比较),可滴定多元弱酸、弱碱、混合酸和混合碱.与pH玻璃电极比较,具有阻抗低,响应灵敏、迅速,终点电位突跃大,不易损坏,不需预处理,制备简单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从萝摩科植物华萝摩(Metaplexis hemsleyana Oliv.)的根中分离到四个新甾体去氧糖甙, 分别命名为hemoside A(1), hemosideB(2), hemoside C(3)和hemoside D(4)。经光谱分析及化学反应鉴定其结构依次为: 12, 20-O-二苯甲酰肉珊瑚苷元3-O-β-D-磁麻吡喃糖苷; 12, 20-O-二苯甲酰肉珊瑚苷元3-O-β-D-黄夹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 12-O-乙酰-20-O-苯甲酰肉珊瑚苷元3-O-β-D-黄夹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 吉马苷元3-O-β-D-黄夹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  相似文献   

15.
从萝摩科植物华萝摩(Metaplexis hemsleyana Oliv.)的根中分离到四个新甾体去氧糖甙, 分别命名为hemoside A(1), hemosideB(2), hemoside C(3)和hemoside D(4)。经光谱分析及化学反应鉴定其结构依次为: 12, 20-O-二苯甲酰肉珊瑚苷元3-O-β-D-磁麻吡喃糖苷; 12, 20-O-二苯甲酰肉珊瑚苷元3-O-β-D-黄夹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 12-O-乙酰-20-O-苯甲酰肉珊瑚苷元3-O-β-D-黄夹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 吉马苷元3-O-β-D-黄夹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  相似文献   

16.
热敏性水凝胶是指凝胶在水中在某一临界温度附近,随温度的微小变化,水凝胶的体积会发生突跃性变化。该性能可用于极稀的生物物质水溶液的浓缩和萃取分离。本文研究了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和N、N-次甲基双丙烯酰胺(Bis)的珠状水凝胶以及水凝胶的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17.
滇杠柳中的新强心甾内酯成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滇杠柳(Periploca forrestii)根茎中分得两个新强心甾内酯滇杠柳苷元A(periforgenin A)(Ia)和滇杠柳苷I(periforoside I)(2a)它们具有罕见的变形C/D环甾体骨架。化学结构分别为3β,5β-二羟基-15(14→8)abeo-(8S)-14-酮-强心甾-20(22)-烯内酯和滇杠柳苷元A3-O-β-D-葡葡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结构鉴定采用光谱分析及化学方法。1a的结构还经X衍射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8.
滇杠柳中的新强心甾内酯成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滇杠柳(Periploca forrestii)根茎中分得两个新强心甾内酯滇杠柳苷元A(periforgenin A)(1a)和滇杠柳苷Ⅰ(periforoside Ⅰ)(2a)它们具有罕见的变形C/D环甾体骨架,化学结构分别为3β,5β-二羟基-15(14→8)abeo-(8S)-14-酮-强心甾-20(22)-烯内酯和滇杠柳苷元A 3-O-β-D-葡葡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结构鉴定采用光谱分析及化学方法,1a的结构还经X衍射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9.
从黄花棘豆的总皂苷中分离出两个新皂苷1和2.经光谱分析及化学方法确证,1为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醛酸基]-黄豆醇B;2为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醛酸基]-黄豆醇B.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钒(V)—硫脲氧化还原体系在硝酸溶液中引发丙烯腈聚合动力学,发现硫脲浓度对丙烯腈聚合速度关系曲线上出现两次突跃,第一次突跃相当于在[TU]/[V~(5+)]=0.5~1摩尔比,第二次突跃发生在[TU]/[V~(5+)]=3~4摩尔比的位置上。说明在[TU]/[V~(5+)]摩尔比不同的情况下,作为引发种的V~(5+)—TU络合物的结构和引发历程也不相同。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络合引发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