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吸水性树脂凭借其优越的吸水和保水性能,已成为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但传统的高吸水性树脂吸水速度慢、耐盐性差、凝胶强度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针对高吸水性树脂日益明显的缺陷,科研人员开始着手研究合成和加工新方法,以降低树脂生产成本低,提高树脂生物降解性、凝胶强度、吸水性和耐盐性等性能,从而推广产品使用范围。本文基于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概括了高吸水性树脂目前主要存在的性能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改性策略来提高吸水性树脂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2.
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和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3个方面:(1)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2)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及性能表征;(3)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开发。  相似文献   

3.
高吸水性枝脂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介绍了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性能及其表征,结合经典理论与最新研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阐述其吸水机理,着重分析合成条件,组份和方法对高吸水性树脂性能的影响机制,简略地介绍了高吸水性树脂三十年来的发展及广阔的应用领域,并预测其研究与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4.
高吸水性树脂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介绍了高吸水性树脂的结构、性能及其表征,结合经典理论与最新研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阐述其吸水机理,着重分析合成条件,组份和方法对高吸水性树脂性能的影响机制,简略地介绍了高吸水性树脂三十年来的发展及广阔的应用领域,并预测其研究与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腐植酸(HA)是土壤腐殖质的主要成分,含有多种功能基团。随着HA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具有反应活性和生物活性的HA引入到高吸水性树脂中,既能发挥HA改良土壤、增效化肥、刺激生长、增强抗逆和改善品质的功效,又可改善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和耐盐性能,同时大幅度降低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成本。本文综述了近年来HA高吸水性树脂的...  相似文献   

6.
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明亮 《广州化学》2004,29(2):57-61
综述了国内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类型、影响其吸水性能的因素以及功能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邱海霞  于九皋  林通 《化学通报》2003,66(9):598-605
用热力学理论和相转变理论阐明了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理。解释了高分子链上的电荷密度、外界溶液离子强度以及交联度对吸水倍数的影响,并指出了影响吸水速率的因素。介绍了淀粉类、纤维素类、共聚合类、复合类以及可生物降解类高吸水性树脂近30年来的研究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简要介绍了高吸水性树脂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有机凹凸棒粘土的制备及复合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凹凸棒粘土的制备及复合高吸水性树脂的性能;凹凸棒粘土;有机改性;高吸水性树脂  相似文献   

9.
耐电解质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简述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改善高吸水性树脂耐电解质性能的四种途径,结合聚合方法重点讨论了提高亲水性、引入长链疏不性单体以及合成两性聚合物三种改性途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测定条件对淀粉基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分别考察了测定方法、树脂粒径、初始加水量、水介质pH、温度及溶液中盐的质量分数对树脂吸水倍率和吸水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00目网筛过滤法测定树脂的吸水性能结果较准确;当吸水介质与干树脂的质量比为2 400∶1,pH为7时,可以使树脂达到最大饱和吸水倍率;在树脂粒径96~180μm范围内,随着树脂粒径的减小、水介质温度的升高及盐浓度的降低,树脂的吸水倍率和吸水速率增大.  相似文献   

11.
高吸水性树脂溶胀热力学及吸水机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龙明策  王鹏  郑彤  陈传品 《化学通报》2002,65(10):705-709
分析了高吸水性树脂吸水的热力学本质,探讨了Flory公式的意义,通过简化的Flory公式得到吸水率与外部溶液离子强度的简单关系。同时,对高吸水性树脂在与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胀过程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基础解释了一些吸水、保水现象。  相似文献   

12.
高吸水性树脂聚丙烯酸钠盐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他聚俩烯酸钠在溶液聚合中,引发剂、交联剂、丙烯酸中和度、单体浓度和反应温度对树脂吸水性的影响,从中获得最佳合成工艺,制得树脂性能为吸去离子水1400g/g,吸0。9%NaCl溶液150g/g,吸水速率快,保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玉米淀粉与丙烯酸接枝共聚合成高吸水树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吸水性树指是七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由于它吸水速度快且能吸收自身重量数百倍乃至上千倍的水,吸水膨胀后生成的凝胶在加压条件下不易将水析出,而在周围环境缺水的条件下,又可将水缓慢释放出来,因此在农业、园林、医药卫生、沙漠治理、通信电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近年来,随着高吸水树脂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其需求量迅速增加,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0—40%。高吸水树脂根据合成原料的不同,主要分为合成树脂类、纤维素类和淀粉类,合成树脂类生产工艺简单,具有优良的吸水保水能力,但难于降解;纤维素类虽然可降解,但吸水率较低;淀粉类由于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在自然界中可生物降解,对环境友好,成为吸水树脂领域的研究重点。我国在进行高吸水树脂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  相似文献   

14.
介绍农用保水剂的发展历史,阐述农用保水剂的作用机理、类型、性质,分析农用保水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4种保水剂吸水和保水性能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实验,对比研究了四种保水剂的吸水、保水性能。测试吸水倍率、吸水速率、保水能力及有效持续性等指标,采用评分法对四种保水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保水剂的吸水倍率与所吸溶液的性质有很大关系。4种保水剂在去离子水中的吸水倍率最高,随着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增大吸水倍率逐渐减小。保水剂颗粒大小对吸水速率有较大影响,对其他指标影响均不大;4种保水剂均具有较强的反复吸水能力。综合分析认为,4种保水剂中,吸水保水性能最优的保水剂为4#保水剂,其成分为聚丙烯酸盐和聚丙烯酰胺共聚体。其次为3#保水剂,再次为1#保水剂,最差的是2#保水剂。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高吸水树脂的质量分数对其在木板上附着性能的影响。 通过流变学方法和倒置实验确定样品形成凝胶的浓度区间,同时测定了该吸水树脂的最大吸水倍率,求得其吸水饱和浓度。 通过模拟消防车中喷枪喷向火灾现场进行灭火的场景,对样品进行了喷涂实验,以在固定面积范围的木板上凝胶的附着厚度来判断其附着性能的大小。 结果表明:高吸水树脂的附着性能与其质量分数相关,随着质量分数的升高,样品的附着性能提高,当高吸水树脂样品的质量分数达到其凝胶浓度时,附着性能有着大幅度的提高,在质量分数继续增加时,附着性能提高的幅度较小,此时由于重力影响,附着层会整块掉落。  相似文献   

17.
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理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高吸水性树脂是三度空间网络聚合物,是高分子电介质。在高分子网络链上嵌有可电离的离子对,遇水形成离子网络。该树脂能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至几千倍的水,且保水性好,即使在压力下,水也不从中溢出。其吸水机理可用Flory-Huggins热力学公式来解释。  相似文献   

18.
超高吸水性聚丙烯酸钠的制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聚-γ-巯丙基硅氧烷作为引发剂,将丙烯酸和少量交联剂对二乙烯基苯,在四氯化碳和氢氧化钠水溶液中进行共聚,可得到吸水量400倍以上的超高吸水性聚丙烯酸钠。如果同时加入二氧六环,没有交联剂对二乙烯基苯,也可以得到吸水量将近400倍的超高吸水性聚丙烯酸钠。  相似文献   

19.
高吸水性树脂的SEM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是交联型高分子电解质。它能吸收比自身重几百倍至几千倍的水;一旦吸水成水凝胶后,即使加压也很难把水分离出来。因此,它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近年引起人们极大关注。有些学者研究其吸水机  相似文献   

20.
《Analytical letters》2012,45(5):965-980
Abstract

A sampling and analytical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easurement of a starch-grafted, cross-linked sodium polyacrylate in air. Also, the method is applicable to measurement of several other polyacrylate super absorbent polymers and involves air sampling with a 37-mm PVC membrane filter, treatment of the sample with 0.07 M cupric acetate solution to form a copper-polymer precipitate, digestion of the precipitate with nitric and perchloric acids, and measurement of the copper content by inductively-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photometry. The interior surface of the front piece of the filter cassette also is analyzed. This analytical method has been compared with a sodium method that currently is used. Detection limits for various super absorbent polymers ranged from 4.4 to 14 micrograms per samp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